APP下载

群众路线在网络问政中的运用和发展研究

2014-10-15方海涛

中国新通信 2014年17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群众路线网络舆情

方海涛

【摘要】 网络问政作为新兴的民主形式,对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问政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网络问政的科学化水平,进而实现对网络世界的有效治理,成为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对群众路线在网络问政中的运用和发展研究,结合对嘉兴市网络问政的相关实证案例,达到提高网络问政科学化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群众路线 网络问政 媒介素养 网络舆情

一、网络问政赋予群众路线新的内涵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网络问政是指政府官员与网民两个问政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在互动中实现政府问计于民和网民问事于政相统一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问政议政活动。[1]随着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问政作为政府与公众进行沟通与对话的新形式,创新了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为党的群众路线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是网络问政进一步扩大了群众路线的主体,由现实生活中的群众扩大到网络空间里的网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自媒体的不断涌现,网民数量的激增以及公民治意识的日益觉醒,群众路线所依存的现实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民众最普遍、最活跃、最便捷的舆情表达平台,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源头,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因此,网络已逐渐发展为党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人心和汇集民智的重要方式。

二是网络问政进一步延展了群众路线的空间,由现实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网络问政的主体是党政官员和网民,问政的平台是网络,民众通过网络参与进行诉求表达和舆论监督,进而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公共权力的行使产生影响。相对于网络问政的自由、独立、平等特征,传统的问政主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相对于网络问政借助于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效应,容易形成舆论压力,而传统的问政只能局限于个人的力量,因此“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 已成为网民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头禅。

三是网络问政进一步推动了问政主体之间的互动,缩短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距离。群众路线之所以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焕发出不竭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打通了干群、党群的隔阂,增加了互相的理解和认同,所以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而网络问政的本质便是问政主体之间的互动。从技术上来说,互联网仅仅作为各级党政官员联系群众的纽带,但是只有沟通才能缩短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距离,如果对网民的诉求熟视无睹,采取鸵鸟策略不闻不问,或一味的删、堵,那只能适得其反。

四是网络问政进一步创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纷纷涌现是网络问政兴起的社会基础,民众不满和失望的情绪通过互联网来宣泄,这些也直接带来党和政府执政环境的变化,中央政治局曾专门对网络问题进行专题学习,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对新兴媒体运用的能力。[2]所以说,网络问政进一步创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提出在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

二、网络问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2.1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问政正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在我国的政治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当前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媒介素养、舆情分析、社会管理、工作作风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嘉兴市本级网络问政主要存在着一下问题:

部分领导对网民意见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网络舆情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这不仅是嘉兴市才有的情况,实际上这是个普遍现象。近年来,关于网络民意的争论一直不断,网络上谁在发言?网络民意究竟能不能反映真实的民意?以陕西表哥事件为代表的网络反腐受到网民的一致称赞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水军混淆视听,网络暴力干扰民意,所以依然有不少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存在误解,认为网络的噪声远远多于正面的声音,将他们排斥在群众之外,认为网络言论只是个别网民的意见,不能代表真实的民意。不难看出,网络舆情总是表现为不同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交织,所以有学者将网络时代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比喻为众声喧哗。[3]

领导干部的传统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与网络环境下政府治理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伴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公民政治参与热情提升而产生的网络政治现象频繁发生,网络问政逐渐纳入到民主政治发展的大道之中,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渐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改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模式、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理应包括利用和主导互联网空间的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还有不少领导干部不愿意去触网,对网络存在抵制情绪,存在网络瑕疵的想法,不愿意了解网络民意,虽然根据工作要求开设了实名制的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但很少发声,更谈不上充当网络意见领袖的要求了。

网络媒介素养整体不高局限了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能力和科学决策。网络媒介素养是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网络传播资源的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整体不高主要表现为:不熟悉网言网语,同网民沟通有困难,不能准确理解网民的意见和诉求;不愿意接受网络拍砖,不能客观对待网民的意见;不了解微博等网络自媒体的传播规律,对其核裂变式传播的能量估计不足;不了解网民政治参与对促进社会民主开放和健康平衡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了解网络舆情对民众释放压力、缓解痛苦、舒缓情绪,进而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所有这些都影响到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水平和能力,因而影响到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

网络问政平台分散,无序化现象比较严重。网络问政的主要平台主要为政府门户网站、当地有影响的媒体网站、官员开办的自媒体、政府网络发言人。从调查结果来看,嘉兴市本级各类互联网站、移动终端平台发展的速度比较快,看似问政类网络平台很多,但真的去分析的话,里面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分散且缺少互动。网络问政的本质是问政主体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沟通,舆情引导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舆情双方之间的互动,所以没有互动,没有信息的传递和解释,在突发事件中很容易出现谣言和揣测,而且问政平台分散且存在着无序化特征(表1)。

2.2对策建议

培育网络问政的组织形式,引导网民的有序参与。建立一个与现实社会管理模式相契合的网络平台,使各级管理部门都成为网络问政主体,群众就可以通过平台就近找到具体负责问题处置的管理部门,各级管理部门也能直接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尽可能在基层层面解决社会问题,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移交上一级管理部门处理,实现自下而上的管理,最终实现网络问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个闭环系统,更为完善和合理,达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强化监督”的效果,成为一种日常化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网络问政全媒体平台,激发更多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更好地畅通社情民意沟通渠道。

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研判和引导工作。在网络问政中,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期,但同时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社会热点问题叠加,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矛盾不断。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舆情信息工作的作用,充分运用舆情信息网络触角灵敏、反应快速的优势,及时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科学预测形势,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些在云南的孟连事件、广东的乌坎事件的成功处里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素养,构建网络问政环境下党群、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并对公众态度和观点的形成施加舆论影响。[4]

嘉兴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公务微博,主要有海宁司法局局长金中一的微博和嘉善老顾的微博,去年5月份人民网的《网络舆情》曾专门报道了@嘉善老顾的微博分析文章,指出老顾的微博走出了一条亲民互动、为民解忧的路子,俯身回应百姓关切,化解社会怨气,非常难能可贵,实际上这就是网民心中的意见领袖。他们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来自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用平实的语言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对于优化网络环境下干群关系,还是对于舆情的引导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打造嘉兴市本级网络问政全媒体平台。彻底打通嘉兴在线论坛、嘉兴市长热线、96345平台、机构官微等各自为阵的状态,整合以嘉兴在线为主体的网络问政全媒体平台,同时还可以提高嘉兴在线的社会影响力。

在网上打造一个分层次的网络社会管理平台,从市到区,再到乡镇,最后到社区,每个社会管理部门都有一个子平台,在每个子平台上都开设有“问题反映版块”和“公告版块”。各级各类社会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发布、公告发布、问题交办、沟通交流等,基本覆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还可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的社会组织动员功能。具体详见下图:

建立重大事项的舆情风险事前评估机制。今年5月份发生在临安的中泰垃圾焚烧厂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对重大事项的舆情风险事前评估工作,这也应该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2013年9月份,云南省晋宁县委、县政府在全国首次建立了重大事项的舆情风险事前评估机制,出台了《晋宁县重大事项舆情风险事前评估实施办法》。

不难看出,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一方面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高速前进,但另一方面,这些项目经常涉及到民众的切身利益,比如房屋拆迁、征地补偿、环境污染,各地出现的因为PX项目引发的网络舆情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些都一再地提醒政府部门应认识到重大项目执行过程中民意与舆情分析的重要性,所以建立一套针对性强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参 考 文 献:

[1]叶国平,《舆情制度建设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

[3]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潘永杰:《意见领袖影响的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广西大学学报》,2009(09)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群众路线网络舆情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