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茶馆演变
2014-10-14宋骞
宋骞
茶馆是出售茶水供人们品饮的商业场所。准确的解释为:“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系供客品茶、吃茶点、休息娱乐、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的场所。”茶馆在唐宋时期称茶坊、茶肆、茶楼;明代开始出现茶馆一词,也称茶舍、茶房;现代多称为茶艺馆、茶园、茶苑、茶室、茶庄、茶轩、茶吧。
我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饮茶之风流行,茶叶商品化以及城市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增多后,茶馆才逐步出现。饮茶盛行的西汉时期,市场上已经有人出售茶叶。最早的记载是西汉王褒的《僮约》,文中记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前一句说明煮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行为,后一句说明市场上已经有人在出售茶叶。
到了晋代,饮茶之风在长江流域及中原地区普及,市面上开始有流动的摊贩出售茶粥、茶汤了。《汉魏六朝三百家集》中有《司隶教》一文,文中提到:“闻南市有蜀妪做茶粥卖之,廉事毁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妪,独何哉?”意思是西晋时期在洛阳的南市有个四川老妇在卖茶粥,一群官吏把她的器具捣毁了,她没有办法只好改卖面食。为什么要为难她呢?从这条记载可以了解到在集市上卖茶粥是流动摊贩,只是挑着担子流动兜售。
茶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唐代中期,最早的明确记载是《封氏闻见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由于佛教盛行,饮茶有助于修禅,带动了民间的饮茶风习,并促进了城市里出现专门煎煮茶水出售的店铺,不论身份,只要给钱便可以饮用。上述记载还说明茶铺的数量很多,这种茶铺里不是卖茶粥,而是出售茶汤。随着这种茶铺的发展逐渐有了专门的名称:茶坊、茶肆。
茶馆真正成熟的时期是宋代。由于饮茶之风日盛,城市商品经济发达,人口急剧增加,茶馆业出现繁荣兴盛的局面,为我国茶馆业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茶馆业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茶叶生产到了宋代得到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举行茶宴招待群臣。宋代茶馆多称为茶坊、茶肆。宋代茶馆的繁荣以北宋首都汴梁为盛。“约十余里,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十余里长的街道每条坊巷都有茶坊,可见数量之多。至南宋时,茶馆业更加发达并臻于成熟,以首都杭州为最,“处处各有茶坊”。为了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宋代茶馆已经形成不同类型,各自有其服务对象。有主要供文化界人士聚会的,有主要供市民子弟学习或聚会的,有主要为百姓杂役诸行百工提供雇佣机会的等等。宋代茶馆采取增加经营项目的办法以招揽更多的顾客,主要是增强茶馆的餐饮功能和娱乐功能。可以说南宋时期茶馆业的成熟,为此后我国茶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影响深远,至今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茶馆,大部分功能仍然难脱宋代茶馆的窠臼。
明代是我国饮茶方法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重要时期,自唐宋以来盛行的饼茶饮用法被散茶冲泡所代替。明代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宣布废除饼茶,改为散茶。明代统一而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推动了茶馆业的繁荣。“茶馆”一词的出现正是从这时开始的。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到了明代晚期,杭州的茶馆业有了很大发展,据《杭州府志》记载:“今则全市大小茶馆八百余所。”明代的首都已迁到北京,杭州早已不是京城,其政治地位远不如南宋时期,但居然拥有八百余所茶馆,其城市经济的繁荣可想而知。
到了清代茶馆业更为兴盛,各大城市茶馆鳞次栉比,生意兴旺,甚至超过餐饮业。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扬州茶馆的盛况:“双虹楼,北门桥茶肆也。楼五楹,东壁开牖临河,可以远眺。吾乡茶肆,甲于天下……”。清代北京有些以演戏为主的戏院,在观众看戏时也供应茶水,称之为“茶园”,像“吉祥茶园”、“天乐茶园”,实际上是剧场,不是真正的茶馆。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就说:“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的确,与戏剧、曲艺结合是清代晚期北京茶馆业的一个特点。
茶馆是饮茶之风盛行之后的产物,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茶馆的诞生地。饮茶之风自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社会上流行,直至今日茶馆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让每一个国人都感受到祖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