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4-10-13满启福
满启福
摘 要: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情感教育 教育方法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我在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一幅漫画《钓鱼者的困惑》,结合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关于本镇淀粉厂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我国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愉快“入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我国在环境方面的国情,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垫铺。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改变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例如在我教学七年级《正确认识自我》这节课时,选用了学生熟悉的《骆驼和羊》的故事导入新课,让两个学生以小品形式对这个故事进行模拟表演。通过小品表演,既能让学生从感性上对教材形成初步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对思品课的认识和态度,逐渐使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成为一种内在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对小品的体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互动话题、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体验,从而为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做好了铺垫。
三、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思想品德较其他学科有许多独特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思想品德课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各方面建设获得了飞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祖国统一”内容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成功实践,从历史、现实和未来角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的热情。
四、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再次,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爱为基础,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更要注意对他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要尽力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友爱与理解中不断成为乐观、自信、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情感;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可以说,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推向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