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014-10-13路经华
路经华
内容摘要:本文从“以语文课堂为‘主渠,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以课外活动为‘切点,多形式强化德育教育;以社会实践为‘活水,多角度内化德育教育”三方面进行论述,用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般的德育教育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下 中学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教学中又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以语文课堂为“主渠”,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不仅充满古人才华的艺术性,而且极富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文化底蕴的挖掘,通过讲解和对课文带有艺术化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在情感和情绪上产生某种应激,真正情有所钟,情有所溺,从而达到文道统一。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现行语文教材中包含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民本思想;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思想和忠君思想;王勃的“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报国情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这些,都能使学生批判地继承古人的思想,得到人生的启迪,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熏陶着他们的爱国思想。教学这些名篇时,语文教师要认真引领他们秉爱国之志、走爱国之路、做爱国之人。
2、渗透“感恩”教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一个人良知的表现。感恩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育材料。比如教学《出师表》,可以向学生讲清诸葛亮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感恩的内涵。他隐居隆中,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未得施展。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从此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渗透做人教育:“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梁启超在《教育与政治》、《为学与做人》两文中写道:“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由此可见,做人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们应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也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教学《陈情表》《爱莲说》《与妻书》《项脊轩志》等感人至深的文章,要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学会做人,引领他们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人,这样,才达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目的。
二、以课外活动为“切点”,多形式强化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收到“导其行”的效果。①开展应时活动。如“雪中送暖一家亲”捐资捐物活动、“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活动等。②利用节日开展活动,如“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组织收看CCTV-1“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节目。培养学生具有仁慈、博厚、宽容、爱心、睿智的品质。
三、以社会实践为“活水”,多角度内化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要求“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引向家庭、社会,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活学语文,活用语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历史名胜、文化传统、风俗民情等,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走向语文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总之,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要充分挖掘经典中的德育素材,依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来塑造人之灵魂,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陇山乡苟家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