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择校”降温
2014-10-13朱强
朱强
每年6月底7月初,恰是学校招生繁忙时。综观以往情况,家长各显神通,“择校”现象屡禁不止。然而今年本市招生,萌生了一个新气象——“择校热”开始有所降温!究其原因,乃是教育均衡初显效果、绽放异彩。
一、刚性指标导向,“择校热”望而却步
(一)实施标准化建设,不让一所学校掉队。
2011年开始,太仓市贯彻江苏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每所学校进行均衡化发展。太仓市根据《江苏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在普及巩固与机会均等、规划布局与办学条件、师资配备与教师素质、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教育管理与经费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合理化、均衡化、长效化、制度化建设,努力缩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
2012年,太仓市和张家港市、常熟市三个县级市以高分通过了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成为首批国家级教育均衡化县(市、区)。目前太仓城里与城外、城区与农村、公办与民办、义务与非义务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政府财政投入较大的学校,绝大部分在新区、港区和农村,教育均衡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由于地处城区中心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场地有限,在近3年的硬件发展中明显逊色于农村学校,两者的教育综合评价在逐步接近。
(二)降低“择校生”比例,不让学区学生吃亏。
“十二五”期间,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必须逐年加大力度控制择校生比例,并把它作为学校年度考核评奖的一项重要指标,如超过设定底线,一票否决。笔者所在学校也是当地一所“择校热门校”,从择校比例变化中可见端倪。在2011年至2014年4年间,择校生的比例分别为32%、29%、27%、12%,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同时配套政策出台,从2010年开始,太仓市在初中择校生的“待遇”中,明确规定择校生不享受中考“指标生”保送名额。在择校生报名时,家长们要在承诺书上郑重签名——“我承诺:不享受中考保送指标名额”。这样无形中保障了学区学生的权利。
无独有偶,今年太仓当地的3所四星级普通高中,又加大了指标生的分配力度,拿出50%的指标名额按照办学规模、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各所初中。同时,在原来“三限”——限分数、限钱数、限择校比例中,把原来的“30%”择校比例,一下子缩小到“11%”,择校的空间大大被压缩。
在顶层设计中,刚性政策和硬性指标配套出台,可以看出当地政府遏制“择校热”的决心和魄力,对“择校热”从源头上加以制止,是一种有力导向。
二、流动政策引领,“择校热”智者止步
(一)实行教师流动政策,不让师资水平分化。
2013年6月24日,太仓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加大教师流动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明文规定四大“相关制度”:“定期交流制度”“农村任教制度”“支教制度”和“服务期制度”。其中“定期交流制度”规定“在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离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须在本市内进行交流。逐步达到每年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5%,城镇学校骨干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总数的15%。”
该项制度的实施,有效促使每所学校的师资除了“两头”(任教不满6年和离退休不满5年的老师)以外,在6年半的时间内,基本上达到全部“换血”。
(二)倾斜农村薄弱学校,不让骨干教师流失。
在《实施意见》中,还明确了倾斜农村薄弱学校的有力举措。
其中“农村任教制度”规定——教师晋升职称,须有2年及以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四星级高中教师评聘高级职称须有2年及以上三星级高中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城区学校申请去农村学校任教者,其人事关系调入任教农村学校;教师申报学科带头人及综合表彰奖励,优先考虑有2年及以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文件之外还有优惠政策,如农村学校教师申报学科带头人,某些条件还可降格;但是,如果调入城区,则要重新认定相关条件。
“支教制度”还规定: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幼教中心的市级学科带头人,要在命名后的每五年内,至少有一年到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并将此作为今后重新确认的必要条件之一;加大向来太仓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支教力度,公办学校向来太仓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派出支教教师比例逐步达到20%。
教师流动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师资相对稳定和动态稳定。“择校热”的现象也就慢慢萎缩,最终会消失。随着社会的进步,“择校热”终会成为历史,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作者系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