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拓展途径探微
2014-10-13高华成
高华成
【摘 要】拓展教学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拓展方法和实效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中职语文阅读拓展教学应抓住文章的主旨、教学重点、语言运用等方面,向生活实践拓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 阅读教学 拓展
一、题旨引申拓宽度
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对主题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内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甚至在同一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选择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作品,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围绕主题做出对照、归纳性的拓展,学生会更容易领会每一部作品的主题。
围绕主题作对照性拓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采用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入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主题。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将某些有着相似主题的课文进行对照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深化文本的主题思想。如在教学《小狗包弟》时,为加深理解文章主旨,首先向学生介绍代表日本右翼思想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意孤行参拜靖国神社的例子,随后又展示几幅关于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惊天一跪的图片,并讲解相关内容。说明安倍等日本领导人不能正视历史,缺少反思精神,颂扬勃兰特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这样的拓展延伸突出主旨,学生能够理解也乐于接受,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围绕主题作归纳性拓展。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将教材中某些有着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课文进行归纳拓展,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讲中国人的黄昏情愁时,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到现代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到朱自清的“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二、走向生活寻广度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向生活拓展延伸,可以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联系起来,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能养成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达到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
向学生生活拓展。如在学习《项脊轩志》时,为了更好地理解通过撷取生活中典型细节和场面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色,可设计这样的拓展延伸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历程中,有没有因祖母、母亲的关怀而感动的记忆呢?有没有因同学、老师的关怀而感动一生的记忆呢?”学生很快进入回忆状态,积极搜索记忆深处那些感人的细节。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将文本向现实生活延伸,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向专业学习领域拓展。中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文本拓展,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准备条件、奠定基础。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对于美术设计专业来说,通过品读课文来指导绘画,使学生畅游在绘画与文学的交融领域中,在汲取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了审美能力;对于导游专业来说,让学生写一篇重点介绍维纳斯雕像独特魅力的导游解说词,然后进行分组解说训练,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于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拓展,不仅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对口,而且学起来兴趣会更浓,效果更好。
三、扣住重点挖深度
教学拓展要依据文本,同时更应抓住教学的重点,教学重点就是我们教学的灵魂。所以,教师在教学重点处适当补充和拓宽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拉近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往往和文本的关键句紧密关联,关键句是指在文章中对材料组织和思想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能够提示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能暗示作者的情感线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的关键句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拓展,能够使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线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可以抓住“这时候,最热闹的是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关键句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本文时有过快乐的感受吗”,学生很容易找到前面文章描写中的“淡淡的喜悦”。然后追问“为什么作者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学生一时很难回答,此时,插入背景介绍进行拓展,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作者哀愁背后的原因了。
四、语言涵泳养厚度
语文学科是一门积淀着人类文明结晶、富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习得语言,发展语言。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有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内容的理解,过分注重人文的灌输,而忽视引领学生涵泳语言、内化语言、建构语言。解读文本时,我们一定要注重对文本中典范语言的揣摩、赏析,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通过字斟句酌的品味、沉淀,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获得语言的智慧。在实践中,既可围绕某种句式如对比、比喻、排比等仿写,又可围绕文本内容采用改写、续写等形式。例如在讲授《雨霖铃》时,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的赏析,如果仅仅堆砌联想丰富、情感深沉、情景交融之类的词语,无疑是隔靴搔痒。但如果抓住杨柳进一步拓展,效果就远远不一样了。引导学生把“杨柳岸”换成“芳草地”来品味赏析,即赏析“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一句的意境美。师生通过讨论明确:“芳草”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苏轼词有“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句。这一意象与感伤情人离别的情境难以契合,似乎在暗示:刚别心上人,又欲觅新欢。“杨柳岸”就不同了,“柳”谐音“留”,恋人形影挥之难去,凄凄别情注入“杨柳”二字,对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尽在此中。古典诗词中,“杨柳”的确是有特定内涵的意象。“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陵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杨柳和离别便联系在一起。“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都是大家熟知的以柳衬情的名句。“杨柳岸”一词浸透着一种“伤离别”的凄清冷落之情。
在教学中适时拓展,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堂也会异彩纷呈。课文是一道风景,充满着天光云影的美丽,需要我们教师独具慧眼,捕捉契机,适时拓展。随着挑战和开拓、体悟和反思,我们会领略到“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对话佳境,“拓展”不会游走于语文课的边缘,学生和教师的语文生命也会因此而润泽丰盈。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