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下针砭”与“温补滋养”
2014-10-13徐长波
重庆行知职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企业+军队+ 家庭+社会”。我想,“军队”横亘在学校、企业和家庭、社会之间,不是没有原因的。毋庸讳言,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上文化底子薄、学习习惯差、行为素养低。不痛下针砭,施以辣手,痼疾难除。“军队”阳刚整齐的行为体系毫无疑问有助于纠正职校生某些缺点和不足。他们操场列队晨读、一天两操、被子叠成豆腐块很明显都是军队价值观的体现。而罚款扣分的班规更是针砭痼疾的一味苦药。一份考察报告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行知职校教导处一位主任说:学生入学时要进行心理辅导,主题就是“吃苦怕累莫进来”,有时候还会进行一些基本的文化测试。二是入校以后进行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对不适应的学生也会采取劝退措施。三是德育为首,始终作为重中之重。可以说,他们对学生是进行了一些心理和文化上的筛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痛下针砭?
如果说痛下针砭重在一时,那么温补滋养就是培本养元、利在长久了:国学课、每天18∶30的总结课,晚上坚持看新闻联播,每天一个班级轮流校园劳动……冬季办公室、教室不用的电风扇,一律用报纸将叶片包裹好,防尘防潮;礼貌用语学生有问教师有答而且师生彼此会主动问好。温补讲究火候,被学生看见、听见的好细节才叫德育。到过很多职校,像行知这样做到细中有细真是不多。
有时候我想,职业学校的德育不尽如人意,恐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德育停留在“知”上,“行”的少。有“行”,却往往停留在“形”上,“心”还没融进去。纵然一时“心”融进去了,能不能“恒”也是一个问题。
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核心价值取向是什么?既要痛下针砭又要温补滋养。但是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如水随形,点滴到位,持之以恒。舍此,理论再高妙,口号再震天,形式再好看,与学生素养的实际普遍提升也是无益的。
(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徐长波)
(本期“问题讨论”栏目得到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和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链接
《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职校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一文指出,对于职校学生,应管、疏、爱相结合,加强“四自”意识的培养。应采取宜“疏”不宜“堵”的教育原则,深入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对学生要管而不要“堵”;要疏导而不要“放”;要关心而不要“压”。如果采取“堵”“压”的教育方法,不仅堵不牢、压不住,而且师生之间还会出现对立情绪,最终使教育归于失败。要真正达到“管”的目的,只有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使他们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为此,就必须在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四自”教育。首先,切实加强对学生骨干的组织领导,培养学生干部的“四自”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差生”成长过程中的培养教育,挖掘“差生”的“四自”潜力。在一般人的认识中,往往将“差生”划定为受管、受教育的主要对象。但是实践证明,只要教育培养方法得当,多关心少冷漠,多鼓励少指责,多疏导少压制,“差生”不仅能转化,而且能显出特长。最后,加强对“中间带”学生的推动激励,充分发挥其“四自”作用。“抓两头,带中间”不失为学生管理的好方法。教师在日常管理中,要经常给“中间带”学生交任务、压担子,指导他们扮演组织者、宣传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发挥他们的“四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