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辈子的好老师
2014-10-13叶忠明
叶忠明,江苏省大港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1986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任教的高三毕业班语文平均成绩多次名列镇江市第一,获镇江市首届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担任班主任工作18年,所带班级每年被评为校、县(区)、市文明班级,其中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12年,成效显著,2011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先进个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中小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
每年的教师节,厚厚信件,总是如雪片般来,那是刚离校的学子对我的眷念;每年的岁末年初,各式贺卡,亦是如雪片般来,那是离校多年的学生对我的祝福和问候……而每到这个时候,都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自1986年师范毕业,我进入江苏省大港中学当老师,近30年没挪过地儿。我爱教师这份工作,我爱我的学生。
大爱之下微操作
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但每个人爱的方式不一样。
记得有位姓虞的同学,上自习的时候用手机看小说,被我当场发现。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没有立即对学生进行言语行为上的批评处理,没有更多,只是“瞬间的对视”——通过眼神我传递了一种关注和期待。学生赧然一笑,当即警醒。还有一位学生庄某,上课睡着了,我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肩膀,学生醒来,很是惊恐和紧张。我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更没有传说中的粉笔头,而是弯下身子,轻轻地问他,身体不舒服吗?要不要去医务室一下?这位学生,高中毕业已九年,在一次聚会中他深情地回忆起这件事。
我觉得,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可是,从教师的角度,对学生犯的错不应是急风骤雨式的外力纠偏,而是要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小动作,提醒和警示,让学生把犯的错误自动改正过来,让他有一个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空间。那位姓虞的同学,后来上了北大,他把我的这种做法提炼为“大爱之下微操作”。我细思之下,觉得这说法很好。
微操作之下,是一种耐心的等待。学生犯错,是正常的,也是常有的,这本就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再犯,再提醒吧。等待成长,一定要宽容,近十年来,我没有向学生发过一次火。
微操作之下,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每次接新班,我总会在第一时间向学生宣布:老师跟你们,人格上是平等的,可以做朋友。在处理学生事情时,我总是牢记一个前提:平等的尊重。我认为,你把学生当作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学生们,在更加敬重师长之余,亦多了亲切,也把我当成了一个总能倾诉的“垃圾桶”——简单不起眼却极其重要的存在。
微操作之下,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我认为,教师与园丁并不一样。园丁进行花草造型,是掐和剪,最终,形成固化的模式化的产品。而人是复杂的、有思想的。对于学生,我们要接受甚至有时是默许他犯错误,让他自觉意识体会到错误,这样既可保证教育的主方向,也能保持学生的个性。教育,应当是疏导,应当是熏染。虽然,这要花去教师数倍的时间、数倍的精力。
因为“大爱之下微操作”,担任班主任18年,我所带班级每年均是校或县市文明班级,1998年所带高二(5)班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如今,无数封学生来信,总在诉说一个情感:虽已远航,却总不能忘!
反思中成长
学会爱,源于我与学生交流互通后的每一次反思。的确,对我来说,反思是常事,学生管理如是,课堂教学亦如是。从教学反思起步,实践教科研,我把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常挂在嘴边,更付诸行动。
如今的学校里,升学率的压力,同样把教师压得喘不过气来。教科研常处于一种边缘化、功利化的状态。有时,在某些教师眼里,常常将教科研与教育教学对立、割裂开来。我却认为,教师科研不难。
拿起书上课,放下书布置作业,这是一个简单的重复,也是许多教师的日常状态。但如果是个有心人,上完课回过头想一想:一节课里面,哪些环节感觉不好,哪些环节处理得不错……这样反思后,下节课进行改进,他的教学水平就能不断地螺旋式上升。其实,这就是教科研的一种。如果再动动笔,把思考归纳,把做法整理,写成文章,那就是看得见的成果了。
教学实践中的简单反思可以汇成深层次思考,课堂上的点滴问题也可汇成研究中的教研课题。一堂堂语文的阅读课教学后,我把对教学情境的构想反思和设置实践进行梳理,创作出《审美敏感——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一篇篇优秀课文的强大感染力,我归纳总结后,再尝试以各种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感染力,于是又有了《写作教学:训练学生言语表达的感染力》,发表在《语文月刊》。仅2012、2013两年,我就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6篇,获市级一等奖以上论文12篇。
我还不断挤出时间进行广泛阅读,学习提升,吸收先进理论理念,并逐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学界提出“六步教学法”的理念后,我即悉心研读。1997年至1999年,我在所教的班进行相关试验。1999年,我所教的文科班在高考中语文平均分名列镇江市第一。随后,我主持学校市级课题“高中语文学生主体六步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1999年开始,2001年结题。3年时间,不仅形成了若干论文、调查报告、问卷调查表、课题实验报告、教案集等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更让课题组老师欣喜的是,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而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同时,研究还为其后成功结题的省级“十五”课题——“农村中学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途径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目前,“六步教学法”已经成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可操作范式,并且一般水平的教师也能执行。
从“教”中“研”,在“研”中“教”,我总是把教学与教科研视为一体两面,一边是行动实践,一边是反思研究。这样的思想,当我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后,即转化为学校“研究课堂化、课题问题化”的教科研方向。而这样的方向,亦助力学校教科研工作在镇江市名列前茅,学校也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逐渐地,称呼我“名师”的家长越来越多,请教我问题的同行越来越多。青年教师见面请教,都先尊称一声“大师”,平日里亲近的同仁相见,也敬我一句“叶公”。 面对同事、领导的赞誉,我只有更好地工作,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愿做,一辈子的老师;想做,一辈子的好老师。
努力做一支标杆
2014年,担任了18年班主任工作的我,卸下了这副担子,但我却依然习惯于每天清晨6:40左右就走进教室。我这样想,我站在这儿,学生的自觉性总会更强些;我站在这儿,学生就可以随时提问,就随时能解惑。不曾想,一个52岁的非班主任老教师的做法,让年级整个语文组的老师们都自觉地动了起来。随后而动的,是同样有晨读课的年级英语组老师。大家纷纷早起到校,进班指导。高三年级组长陶善国特别激动,他对我说:“叶公,你为年级教师树立起一支共产党员的标杆!”
我以为,我只是做我自己应该做的事。作为一名老教师,尤其作为一名党员,我感觉,第一个去做,这是党员的本分;而如果自己带头做之后,还能影响其他人、带动其他人一起来做,则善莫大焉!这也正是我做教师以来所积极追求的,因为我们做的是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团队在做这项事业。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件特别重要的工作,为了让他们尽快熟悉业务,提高水平,引领他们走上教育科研的道路,我把许多青年教师吸收进我主持的省教科所立项课题“文化关怀下的道德人格发展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化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以及市教科所立项课题“作文教学思维的精细化研究”等,让他们参与研究。我认为,培养青年教师,一是做给他们看,二是教他们怎么做,三是带着他们做。有时为青年教师上观摩课,有时和青年教师讨论教学法,我都是毫无保留地传授讲课技巧和心得。潜移默化的感染,让他们明白教育教学和教科研需要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期间,我编《港中人》杂志,出《省港中报》,搞教科研讲座,设教师论坛,一方面宣传、强调立足教学的教科研的重要性,一方面详尽指导年轻老师怎么样在教学中形成课题,怎么样进行行动研究,怎么表达,怎样发表。港中的那些年轻老师们悟性好,责任心强,成长得非常快。2009年,语文老师许映峰要参加省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任教高三的我,白天没有时间,就在晚自习后帮他梳理指导,许老师的课获江苏省一等奖。
“一个教师上好一节课容易,但上好每一节课却不容易;做一辈子老师容易,但做一辈子让学生尊重的好老师却不容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在中学语文教师这个岗位工作了五六年后,我认认真真地把这句话写到了备课本的扉页上,也认认真真地把这句话记在了心上。这一写一记,就是二十多年;这一写一记,融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信念。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教好书,还要能育好人,不仅要自己发展得好,还要能带动大家一起好。这是我对“好教师”的理解,也是我一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