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区域效应研究
2014-10-12张晓青王雅丽赵而犇
张晓青,王雅丽,赵而犇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区域效应研究
张晓青,王雅丽,赵而犇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经济区位最优越、发展水平最高、产业基础最好、区域带动能力最强的龙头地区,近期在产业生命周期规律、产业集群升级、要素成本上升、区域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资源或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呈现集聚强化态势,部分消费导向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扩散趋势。工业集聚与扩散,促进了蓝色经济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区域工业一体化进程加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但加重了大气环境污染;此外,工业集聚水平每下降1个百分点,导致蓝色经济区与区外的经济发展差距缩小1.3个百分点。未来,蓝色经济区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关于产业集聚与扩散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从集聚与扩散的模式、动因研究转向区域效应研究①Joan Crespo,Raphael Suire and Jerome Vicente,2014:Lock-in or lock-out?How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knowledge networks affect regional resilience,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4(1) .。魏后凯、魏也华、刘卫东、贺灿飞等学者关注经济全球化力量推动的国际产业转移对区域不平衡发展及产业地理集中和空间分布的影响②赵建吉,茹乐峰,段小微等:《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经济地理》,2014年第2期。,孙军、王珺等学者关注省域层面的产业集聚、扩散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③孙军,高彦彦:《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协调发展——以江苏省为例》,《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11期。④王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由于大规模的产业扩散与转移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的,受实践经验和数据的限制,目前建立在综合性分析框架基础上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下简称“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经济区位最优越、发展水平最高、产业基础最好、区域带动能力最强的龙头地区,是全国少数几个最有希望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区域,也是海洋产业活动高度集聚的区域。产业发展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产业在蓝色经济区的集聚与扩散不仅可能带动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和调整,刺激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空间布局改变,影响全省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而且可能引发环境污染转移、延续社会不公平等负面效应。因此,以蓝色经济区工业细分行业为例探讨产业集聚、扩散对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资源与环境变化等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进程
(一)产业集聚的测度指标和类型划分
总体上,蓝色经济区工业发展在山东省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在工业产值占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9%持续下降到2012年的48%。产业份额的明显下降可能是产业空间扩散或转移的结果,也可能是企业倒闭、产业衰落的结果。具体是哪些细分工业行业的集聚变化直接影响到蓝色经济区工业总产值在省内份额的变化?需要构建指标测度较长时期蓝色经济区工业细分行业的集聚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指标主要有赫芬达尔指数、产业集中度、区位熵、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从方法本身的对比和数据的完备性等方面考虑,本文选用区位熵(LQ)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A)作为产业集聚的主要分析指标。前者从静态角度准确反映产业集聚状况,后者则从动态的角度反映出一段时期内产业发展速度,进而说明产业聚集和分散的趋势。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产业的集聚状况及集聚变动趋势。区位熵(LQ)的表达式为:
其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个地区第i产业的产出指标,该指标可以包括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资产、产品销售收入、就业人数等。LQ>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LQ=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产业的集聚能力并不明显;LQ<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未形成地方专业化生产,集聚能力弱。
假设考察周期为[0,t],有m个地区n个产业,j地区i产业期初和期末的产值分别为Xij0和Xijt,用Aijt表示j地区i产业的动态集聚指数,令:
如果Aijt≥1,表明i产业向j地区集聚,i产业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即i产业在j地区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如果0≤Aijt<1,表示i产业在j地区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如果Aijt<0,说明j地区的i产业呈现萎缩态势。
根据区位熵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将产业集聚分为四种类型:(1)产业集聚强化类型:区位熵LQ>1,动态集聚指数A>1;(2)产业集聚形成类型:区位熵LQ<1,动态集聚指数A>1;(3)产业集聚劣势类型:区位熵LQ<1,动态集聚指数A<1;(4)产业集聚退化类型:区位熵LQ>1,动态集聚指数A<1。
(二)工业集聚类型及集聚-扩散变化特点
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笔者使用2005-2012年蓝色经济区6个地级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产值作为基础数据。工业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三大行业。在2011年之前,统计中使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3行业代码,2012年之后使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行业代码。因此,对2005-2012年期间前后不一致的行业代码进行调整,一是未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解为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二是将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合并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另外,其他采矿业、开采辅助活动、烟草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其他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数据不全,并且产值较小,对经济的影响较小,不予考虑。因此最终确定34个工业细分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蓝色经济区6个地级市2005-2012年34个细分工业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计算各行业区位熵及动态集聚指数(见表1)。
表1 蓝色经济区34个工业行业区位熵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根据2005-2012年34个细分行业的区位熵和产业集聚动态指数,分析得知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和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8个工业行业属于产业集聚强化类型,多为资源或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2012年合计行业产值占比接近1/3;食品轻纺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10个工业行业属于产业集聚退化类型,大多为消费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合计行业产值占比略超过1/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5个工业行业属于产业集聚形成类型,以资源或资金密集型行业为主,合计行业产值占比接近1/7;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11个工业行业属于产业集聚劣势类型,大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合计行业产值占比为18%(见图1)。
图1 蓝色经济区细分工业行业集聚的四种类型
第二,影响蓝色经济区产业集聚强化或衰退的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生命周期规律、产业集群升级、要素成本上升、区域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等。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原有的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产业空间扩散的时期,我省的中西部地市的重点开发区域成为了承接蓝色经济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蓝色经济区的大多数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行业仍处于产业集聚加深阶段。尤其区域发展态势和产业政策已成为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形成和强化的重要促成因素。2009年以来,青岛、东营2市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区位熵和产值占比均呈现明显提升态势,一方面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区内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有关;另一方面与我省“培育青岛、东营、淄博等石油化工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也是密切相关的。
第三,伴随着产业集聚,青岛、东营、烟台的优势支柱工业行业(产值位居前列和区位熵大于或接近1)增多,青岛市由2005年的4个增加到2012年的8个,东营市由2005年的4个增加到2012年的7个,烟台市由2005年的4个增加到2012年的5个;潍坊市、威海市的优势支柱工业行业分别保持了7个和6个;日照市由2005年的5个减少为2012年的4个(见表2)。并且,各地级市的优势支柱工业行业集聚进程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比如东营市产值排在前7位的工业行业在2005-2012年期间全部呈现集聚强化态势,威海市产值排在前7位的工业行业在2005-2012年期间全部呈现集聚弱化态势。
第四,6个地级市的产业集聚进程存在显著的工业化阶段性差异。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4个地级市处于以原材料工业为主向以汽车工业、电器设备等作为重要主导产业的“高加工度化”转变阶段,日照、东营2市仍处于“重化学工业化”阶段。这进一步导致了6个地级市优势支柱行业中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不同。2012年,青岛、烟台、威海3市先进制造业产值比重在30%以上,潍坊、日照2市先进制造业产业产值比重在20-30%之间,东营市先进制造业产业产值比重不足5%。2005-2012年期间青岛、潍坊2市的先进制造业集聚能力均略有下降,烟台、威海2市的先进制造业集聚能力均略有上升。
表2 2012年蓝色经济区6个地级市优势支柱工业行业
第五,6个地级市的工业行业集中度出现不同的变动趋势,烟台、威海的工业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青岛、潍坊2市门类齐全,工业行业集中度略有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规模化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日照、东营2市的行业集中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接近80%的水平上。
二、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
将2012年蓝色经济区各工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产业集聚强化或集聚形成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往往高于产业集聚退化行业(见表3),比如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798万元/人,远远高于其他行业;集聚强化或集聚形成的10个行业合计就业人数达到128万人,10个集聚退化行业合计就业人数为129万人,即两者就业人数相当,但是集聚强化或形成的10个行业的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65万元/人,比集聚退化10个行业的人均主营业务收入高出43万元/人。因此,工业产业集聚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健康发展。
表3 2012年蓝色经济区不同产业集聚类型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单位:万元/人)
(二)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般而言,工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工业经济发展实力越强,越能够吸纳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该区域的投资与发展;反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行业在某区域集聚越多,越能够促进该区域工业结构升级和工业经济发展。
笔者选择蓝色经济区2012年10个优势支柱工业行业作为对象,计算2005-2012年这10个行业产值占比分别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农副产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值占比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的相关系数均为-0.78,即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相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占比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和0.89,即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可见,2005-2012年期间蓝色经济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集聚能力的下降,或者这两个行业向全省其他区域的转移,为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等腾出空间,显著地促进了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促进区域工业一体化进程
由于蓝色经济区6地级市集聚强化或衰退的行业不同,因此产业集聚进程导致地级市之间产业同构度降低。2005年青岛、烟台、威海3市产值前7位的工业行业中有6个行业是一致的,2012年青岛、烟台产值前7位的工业行业中有4个行业是一致的,烟台、威海产值前7位的工业行业中有5个行业是一致的,青岛、威海产值前7位的工业行业中也有5个行业是一致的。
进一步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6地级市工业一体化进程。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往往被学者作为衡量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指标。该指标由1979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用以测定各国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以此来衡量产业的同构程度。其表达式如下:
式中,Sij代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xik代表第i地区第k产业比重,xjk代表第j地区第k产业比重。Sij取值范围为0到1,数值越高,表明两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
如果区域内“同质同构”,带来的只能是区域内部产业力量的此消彼长和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如果是“异质同构”,既可以在相关城市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和层次有序的产业链条,又可以实现区域内各城市推动区域发展和区域发展带动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比如,机械、化工等行业,产业链条长,区域间相同产业可能更多的表现出合作关系;相反,比如农业、食品制造、纺织业等,产业链条短,区域间相同产业可能更多的表现出竞争关系。
利用上述公式和2005-2012年6个地级市34个工业细分行业产值比重计算地级市间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结果显示,青岛与烟台、烟台与威海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东营与青岛、东营与潍坊、青岛与日照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年青岛与威海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为0.84,日照与东营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较低,仅为0.26(见表4)。
表4 2005-2012年蓝色经济区部分地级市间工业结构相似系数
按国际惯例,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上限为0.85,国家内地区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上限为0.90,蓝色经济区6个地级市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均未超过0.90。分析其中原因得知,一方面,伴随着工业集聚与扩散,青烟威工业专业化水平均有所提高,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下降;但是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性以及地方政策等因素造成青烟威3市工业结构相似程度仍相对较高。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业联系很强的产业如石油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业等是造成青岛、东营、潍坊产业结构趋同的关键产业,促使青岛、东营、潍坊之间的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即促进了区域工业一体化进程。
三、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影响
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规模的扩张,可能导致环境外部性问题。2012年,蓝色经济区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产值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六、第八、第十一位,这些行业均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并且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3个行业仍处于明显的集聚强化态势。因此,优势支柱工业行业的进一步集聚将增加未来节能减排的结构性阻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比较2005年和2012年10大优势支柱行业,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8个行业是一致的,2012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退出优势支柱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成为优势支柱行业。综合考虑2005年和2012年10个优势支柱行业的单位工业产值资源环境指标与各行业产值比重,得到10个优势支柱行业的单位工业产值合计水耗、能耗、工业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见表5)。结果发现,
表5 2005年和2012年山东省优势支柱行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指标
2005-2012年期间产业集聚变化带来单位产值能耗的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及COD排放量的减少;不过,同时也带来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烟(粉)尘排放量的增加以及单位产值耗水量的增加。即工业产业集聚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环境质量改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大气环境污染。
四、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
(一)蓝色经济区向全省其他区域的产业转移及协作
蓝色经济区在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和打造全省高端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不断推进向山东省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以菏泽市为例,2002年以来菏泽市逐步建成曹县(青岛)工业园、成武(济南)工业园、定陶(烟台)工业园、鄄城(潍坊)工业园、巨野(济宁)工业园、单县(东营)工业园、郓城(威海)工业园、东明(淄博)工业园。将菏泽市省级开发区与蓝色经济区内核准面积接近的省级开发区分别比较,可以看出,2008-2012年,曹县工业园与青岛环海经济开发区、郓城工业园与文登工业园、鄄城工业园与安丘经济开发区、定陶工业园与莱州工业园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对差距均呈现缩小趋势。可见,“东企西移”有利地推动了菏泽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对缩小其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对区域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
区域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聚区域不均衡现象的加剧引发了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以及区域间发展的不公平;相反,随着市场的扩张、地区间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制造业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和转移,促使地区产业结构在两位数水平上趋同及地区差距缩小。泰尔指数(Theil)是一种对不平等程度进行度量的统计方法。综合山东省“一黄一蓝一圈一带”①一黄一蓝一圈一带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蓝色半岛经济区、省会城市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的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十七地市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且参考借鉴以往学者的划分标准,确定了东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即蓝色经济区6个地级市)、中部(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共4个地级市)、西部(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荷泽、滨州,共7个地级市)省内三个经济地带。利用相关统计资料数据,计算出1990-2012年山东省泰尔系数及其分解指标(见图2)。图2显示,山东省区域差距的变动主要受制于省内三个经济地带差距变动;区域差距呈现先扩大(1995-2004年)、后缩小(2005-2009年)、再扩大(2011年和2012年)的趋势。固然,2005年开始出现差距缩小的态势与山东省2003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着密切关系,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表现在产业空间集聚与产业发展上。并且,2011年和2012年区域差距再次扩大,可能与2011年蓝色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再次转向产业加速集聚是密切相关的。
图2 1990-2010年山东省泰尔指数及其分解
图3 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对区域发展发展差距的影响
因此,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做法,采用蓝色经济区第t年份的工业增加值占该年份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工业在蓝色经济区的集聚水平。这一比重的下降,意味着蓝色经济区(作为山东省核心地区)工业发生了扩散现象;这一比重的上升,意味着工业进一步集聚。将1990-2012年蓝色经济区(东部)与区外(中西部)人均GDP之比和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水平分别取对数,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水平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蓝区与非蓝区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缩小1.3个百分点(见图3)。即蓝色经济区的工业扩散,将明显地缩小山东省区域发展差距。
五、结论与启示
综合上述实证分析,近期蓝色经济区的工业集聚与扩散,一方面促进了本区工业增长、结构调整、一体化进程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工业扩散与转移促进了山东省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和有利于全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即实证分析表明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不平衡发展之间的权衡(tradeoff)”。因此,首先,未来蓝色经济区应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推进工业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利用蓝色经济区内部工业产业集聚阶段的差异性、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差异性、经济发展梯度的差异性,加强城市间工业产业的有效互动整合,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推进产业一体化进程。重点促进对本区经济增长效应明显、相对产业层次高的产业集聚,如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海洋技术装备制造业等,对上述先进制造业,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项目,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并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此外,产业集聚与扩散中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针对蓝色经济区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既是优势支柱行业又是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事实,应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工业持续增长与资源环境制约之间的矛盾。其次,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和建立有效灵活的统一市场,推进产业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和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硬件保障,吸引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完善科学合理的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和制度框架,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对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规模与结构等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约束,推进各区域协调互动,实现资源在各区域之间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优化生产力布局、改革收入分配机制、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投入、体制和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着手缩小区际产业发展差异,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王成利]
F269.2
A
1003-8353(2014)07-0118-06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增长趋同效应研究”(12YJA790199)、山东蓝黄两区重大课题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资助。
张晓青(1971-),女,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王雅丽(1989-),女,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赵而犇(1989-),男,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