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洋风 中国味 这似曾相识的异国风情

2014-10-12撰文透明

中华民居 2014年2期
关键词:骑楼南洋民居

撰文/透明

南洋风 中国味 这似曾相识的异国风情

撰文/透明

在境外旅游还没有那么便利的时候,“南洋”二字显得异常有范儿。大抵,是这似曾相识的异域风情里又夹着混血的气息。

南洋建筑,自然成了这万千风情的重要载体。当然,南洋风中不可回避地有着浓郁的中国味。多重文化混搭出的味道,即便已有凋敝之意,依然难掩曾经的风姿绰约。

华侨带回南洋风

所谓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从地域上看,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在历史上,这一带,人口构成复杂,因为西方殖民者的进入,文化交融亦十分频繁。

南洋建筑,从诞生之日起便带着挥之不去的混搭味儿。本土接地气的建筑风格加上欧美殖民地建筑的风采,南洋建筑渐渐成为自成一派的风景,它是一种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西洋文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建筑形式,折衷主义的装饰风格让整个建筑呈现出不一样的精气神。

在当时,南洋是个很潮的词汇,代表着先进的文明,用世俗的话来说,便是“很洋气”。

关于人口输出的原因是多元的,或是劳务输出,或是迫于生计,或是经商。根据《海口市志》记录,由于自然灾害、饥疫并行,海南灾民逃荒至海外者甚多。一大批人开始下南洋寻觅生机,“向洋开拓,去藩谋生”,形成了我国颇具历史感的华侨文化。

但无论怎样,其历史的结局都是这样——在那片欧亚文明发生碰撞与交融的土地上,又一支文明渗入了进去,并且相互影响着。

而在今天的闽南、岭南、海南等地区,仍保留着有大量的侨民村,以此记录那段历史,那些人来人往。

落叶终究是要归根的。这群返乡的人儿,带回的不仅仅只有财富、技术,还有在异乡生活多年的文化、情结,以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潜移默化的审美。

在这群下南洋的华侨眼中,那些带着浓郁西方色彩的东南亚建筑都是洋人所居住或办公的地方,用2013年最火的话来说,便是格外的“土豪”。于是当他们返乡投资,进行最光宗耀祖的建房运动时,曾经让他们艳羡不已的南洋风建筑形式,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于是,这群人聘请南洋或西洋的建筑师为自己建造宅邸,又或者凭着自己脑海中的印象,修葺房屋。就这样,一大批带着“南洋风”的建筑在琼北等地区冒了出来。日子久了,沉淀下来了,便也就成了当地的特色。

事实上,南洋风格的建筑是欧美文化与东南亚当地建筑文化的一个碰撞,本身就夹杂着复杂的文化背景。而由那些华侨带回来的南洋风,自然也就带着点本土的气息。他们依葫芦画瓢般,仿照南洋作风的装饰和样式,但在布局上仍沿袭传统的风水和习俗的讲究。所以,这些地区的建筑,虽一眼便能看得出舶来的痕迹,但总是逃不开其中的中国元素,那种纯粹的“洋楼”则更是不多见了。

南洋风格的建筑,从诞生之日起便带着混搭味儿,无论怎样演变总能看到中国元素的影子。

内敛而惊艳的琼北民居

所谓“琼者蒲之枝叶、蒲者琼之本根”,海南与闽南、岭南一样,湿热多雨日照长,且又因地理位置相近,故在姿态上有着相似之处。琼北传统民居更多地拷贝了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基本布局,如护厝(横屋)、榉头(厢房)、三间张(三开间)以及左尊右卑。

尽管琼北民居长期被纳入广东民居进行收藏和研究,但事实上,相比较闽南传统民居的俊俏富有来说,琼北民居显得更加的内敛和谦虚。琼北民居不像闽南民居装饰那样繁复、气派、多样、富丽,而是简朴、精炼、低调、包容,特别是“草尾”的广泛应用,更体现出海南的海岛特色与草根文化,显得格外的温厚。

真正让琼北民居显得不同的,或许还是那段短暂的南洋殖民经历,这让海南近代建筑所取得的成就远超历朝历代的传统民居。南洋风格更多的与当地传统民居发生了交融,传统的民居风水选址、建筑布局配上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和南洋式审美,最终形成了“南洋殖民风格影响下的琼北民居”。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这种风格的建筑在琼北迅速发展。

渐渐的,随着日本占领、内战带来的经济衰败等因素,这些建筑渐趋谢幕。琼北的南洋殖民风格建筑就此成为惊艳的“绝唱”。

依然伫立在海南文昌市的“松树大屋”虽已有了老态,不再气盛,但骨子里的奢华却在这枝枝蔓蔓中延续着,而这古朴大院又被行家称之为“南洋风和传统民居结合的完美演绎”。

这个“松树大屋”因坐落在松树村而得此名,是20世纪初当地一家符姓兄弟在新加坡发迹后回乡所建。据说,兄弟三人花了三年时间,请当地民工,用当地火烧土砖和泰国进口的优质黑盐木等作为主要原料修建而成。整座建筑除了传统的木雕、石雕、灰塑工艺和彩绘外,也有拱券和伊斯兰风格的窗饰,看得出符氏兄弟在新加坡所受到的影响。灰塑,是海南民居里最普遍的装饰工艺,用蚌壳等烧制的壳灰代替石灰,刻画出诸如卷轴等造型。在灰塑做出的卷轴或墙上再施以彩绘,彰显吉祥如意的寓意。虽是传统工艺,但因屋主受南洋文化的影响,彩绘中难掩神秘之异域风光。

在整座宅院的院落布局上,则采用了典型的文昌传统民居布局形式——三进单横屋式。不同的是,它的三进正屋均为两层结构,二层用泰国黒盐木做檩,在二层,每个阳台外框镶有一个伊斯兰特色的圆窗,圆窗与正屋间连廊的拱形券交相呼应,有一种连续的时空感受。

除了“松树大屋”,在海南还能看到很多这样带着异域风情的传统建筑。这种传统建筑与西式审美和谐地存世,倒真是值得细细把玩的美景。

松树大屋是南洋风的典型代表作,异域风采与神秘气息同在。

南洋老街看骑楼

在海南,除了观海景吃海鲜外,自然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海口那几条南洋老街,便是几处值得驻足留恋的地方。

南洋老街,一般就是指位于海口市区的海口老街,包括得胜沙路、新华北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具有南洋风格的柱廊式骑楼。随着海口的港口开放和通商,这些街道便渐渐热闹了起来。

所谓骑楼,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因其在立面形态上似建筑骑跨人行道,故取名骑楼,骑楼之间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如广州、海南等地尚有“阳光照射强、暴雨瞬间即来”的天气特征,“骑楼”的出现则刚刚好适应了这样的气候,任由狂风暴雨或者烈日炎炎,逛街休憩赶路,都是那么的怡然自得。

清末是海口骑楼出现的最早的时期。据考证, 海口最早的骑楼于清末年出现在现今老城区内的博爱南路,当时的海口古城内的民居建筑大多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多进围合式院落的模式,最外面沿街的部分是具有巴洛克风格的二层骑楼建筑。清末骑楼建筑的出现, 改变了海南传统民居以居住为主功能需求, 商业形态开始在民居建筑中出现。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批琼籍归国华侨华人,在南洋积累一定的财富后,衣锦还乡,纷纷在海口得胜沙等路建成一幢幢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柱廊骑楼式的楼房,用于商用和居住。这些楼房带着东南亚“南洋殖民式建筑”的烙印,具有欧亚混交文化特征。建筑平面布局承袭中国古代型制,前店后宅,上店下宅,临街底层采用骑楼和连续柱廊,上层采用敞廊等形式。建筑表面饰有植物、花卉等图案和砖雕、彩瓷等,具有欧洲巴洛克、洛克克以及阿拉伯、印度装饰风格。而这些,倒也显出当地居民精细而平和的日子。

尽管只是带着沧桑感的舶来品,但南洋老街依然是这片温润土地上忠实的记录者,记录着曾经的车水马龙和如今的噪杂,记录着这“洋味”十足的街道上的中国风情。这些,归根到底,便是称之为历史的东西。

如今的南洋骑楼伫立在街边, 默默讲述着关于历史和风情的故事。

居现代

论我国绿色建材发展方向及趋势

浪漫居室欢乐颂

婚礼 让浪漫由此蔓延

猜你喜欢

骑楼南洋民居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题蓝花楹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话说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