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主旋律电影对道德榜样形象的建构

2014-10-11张清

新闻世界 2014年9期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文化元素

张清

【摘 要】主旋律电影在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对主旋律电影与道德榜样关系进行阐释;立足电影《杨善洲》对道德榜样塑造中文化元素所起作用进行分析和批判,对在以后主旋律影片中当合理的使用中国文化元素将道德榜样平民化、草根化,起到教人心的作用。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道德榜样 文化元素

一直以来,主旋律电影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挥舆论导向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987年到2013年,我国共拍摄主旋律电影100多部,主旋律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多是从视听语言或叙事策略的角度来分析,也有对人物符号结构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变化趋势。本研究试着从新的视角——中国文化元素去分析主旋律电影的人物塑造,判断其人物塑造得失,以期对以后道德榜样的塑造提供一些启发。

本研究选取影片《杨善洲》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杨善洲》要表现出优秀先进党员的典型形象,赞颂讴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另一方面,影片承载着更多的时代使命,它要引导共产党员学习杨善洲的奉献精神,是传递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的典范。

一、主旋律电影与道德榜样传播

主旋律电影是常提的概念,1987年3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国务院电影局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学界对主旋律电影有着普遍的共识:即“表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和主流社会秩序,只要具有这样功能的影片便可归入主旋律之列”,主旋律的提出表明了国家当局对电影教化功能的重视,此类电影有着重要的社会使命。①主旋律电影与道德榜样有着特殊的关联,道德榜样常常通过主旋律电影的塑造出现在银幕上。

格伯纳的涵化理论证明长期看电视会影响受众对现实社会的感知。电视培养就像“冰川效应”一样,在较短的时间里,人们不会感觉到温度的变化,但长期的积累,就会产生沧海桑田的巨变。②电影的画面有着一种超出智力对事物理解的、感人肺腑的力量,长期看影像作品会影响人们对现实的感知,甚至重新塑造他们的思维方式。

道德榜样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尤其是价值取向不断的多样化、道德观念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当下。榜样在影视的建构下具有了主体性,并通过影像的宣传扩展影响。这种方式又称为“榜样示范法”,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中进行模仿学习。③

主旋律电影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奏,宣扬社会道德,为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消费社会里,主旋律电影并不是很受大众欢迎,有时甚至会引起观众的对抗式解码,究其原因在于电影中的人物并不被大众所认可。主旋律电影虽具有崇高的思想性,如何塑造出符合大众接受习惯的道德榜样形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文化元素与人物形象的表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很多文化元素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在影视中出现时能给人们一种移情作用,当文化元素外射到其指涉的某一物质身上时,受众会把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感情嫁接到这种物质上。

主旋律电影中通过文化元素符号隐喻道德模范形象并不少见,尤其是通过自然界元素,这似乎有着规律可循。2000年以来至今,这一类电影有《郑培民》(2002)、《生死牛玉儒》(2004)、《任长霞》(2005)、《第一书记》(2009)、《杨善洲》(2011),山路、草原、花、土地、水和树等元素与这些影片中的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种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它们将观众对文化符号元素的情感移情到人身上,在渲染和塑造影片主人公的形象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杨善洲》进行分析,除了其距现在时间最近,还因为在影片“水”和“树”意象的营造和运用独具匠心,它们带来了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的独特意境和魅力。

皮尔斯认为“符号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构成符号的要素有三:代表事物的符号(形式)、被符号指涉的对象(指称)、对符号的解释(意义)”。④在对符号进行解释时,最深一层是隐喻,隐喻是借助一种事物去理解和把握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现象,叙事者借助符号的意义,以使得电影中的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并得到升华。

影片以现实题材塑造当代英雄人物,以线性的叙事时间层层展开,主要分为两部分:杨善洲退休前和退休后;相应的主要叙事空间围绕着保山地区和大亮山。叙事的故事也紧紧围绕着两个符号:水和树,电影通过“水”和“树”的意象对杨善洲的形象进行诗意的塑造。

1、生命之水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一切的生命活动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赋予水以神的灵性,水能给人类带来安宁、丰收和幸福。影片开始讲诉了80年代云南保山的一个“奇观”:近乎光秃的大山上,一位叔叔挑了担水,去给侄子结婚送大礼,更突显水的珍贵。当地的山林因工业生产需要大量被砍伐,以致生态严重失衡,水土流失严重,而水是人民生活的希望。

而电影中杨善洲就是保山地区人民的“生命之水”,他用自己的大半生滋润着这片土地,造就了富饶的滇西粮仓,带来了郁郁葱葱的大亮山,哺育着这片土地的人民。干旱时,他果断要求开闸放水,并计划向上级如实汇报灾情请求援助,停建地委大楼并将资金投入到打井抗旱,缓解了人民的压力;他退休后回到大亮山、植树造林,为保持水源做了巨大贡献。

2、无私如水

老子曾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电影的艺术创作要让观众不仅看到现实生活的外在影像,还应看到其深处表达的情感与生命律动,本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有效编织和人物关系的精心设置,塑造出了大公无私的杨善洲,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父女之情是天地间最亲密的亲情,影片中的二女儿的一系列事件使得影片中故事情节更加复杂和曲折。她希望父亲能答应帮自己的户口农转非,户口是一个人地位身份的象征,中国二元对立的户籍制度使得不同阶层的人所享受的福利有着巨大差别,农转非意味着脱离了底层,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身份认同。解决这件事,只需要杨善洲的一句话,他却一直没有答应;二女儿与丈夫因工作原因分居多年,请求杨善洲帮她调职回来,杨善洲坚决不同意。杨善洲的所作所为彰显出共产党员铁面无私的风貌。endprint

3、灵活如水

水无常形,因机而动。水不拘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有着无限活力与生机。处理事情游刃有余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体现,影片中杨善洲遇事不慌不忙,总是能妥善解决问题。当干旱时,他决定把农业灌溉用水集中管理,适时开闸放水;当两个县长因为水的问题吵闹不休时,他提议两个人互换角度考虑问题,使得事情顺利解决。他为了吸引村里的人和他一起种树,给大家播放《庐山恋》,给大家美好的想象,又提出和大家签合同,收益分红,但自己一分不要。这些事生动的展现了精明能干、灵活多变的杨善洲。

4、坚强如树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和树有着同一性,这不仅表现在外形上可一一对应,更重要的是,树和人一样有着崇高的品质,有着坚忍不拔、独立顽强的精神。树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的根紧紧的扎在地下,从中汲取水分,同时依靠阳光获取自己生存的力量。

杨善洲在抗旱和种树中都遇到了很多困难,生活艰苦,然而却从未动摇过。树代指人才,杨善洲好种树、好哺育人才,杨善洲无论何时都没有忘记对后辈的栽培:他怒斥不准孙子求学的女儿;对牛长平和周波悉心培养,把他们培育成合格的接班人。

他把树当作自己的孩子、亲人来对待,而他自己也成为一棵树,伟大、高贵、充满智慧的树。“天大旱,人大干”,这是在抗旱时期人民喊出的口号,他号召人民要自己做“龙王”,不靠天不靠地,用勤劳的双手去改变世界。他自己也是行动者,走进田地里插秧,走进荒山里植树,带领人们抗旱致富。在“水”和“树”意境的烘托下,杨善洲形象越发高大,渐渐走向了神坛。

三、文化元素的意识形态转向及规避

文化元素符号承载人们的很多情感,这些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起到很好效果,然而在主旋律影片中,当主人公自身有着意识形态转向时,这一种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巴赫金认为:符号的意义属于整个意识形态……话语永远充满着意识形态或生活的内容和意义。⑤影片中通过水与树塑造了高大、雄伟、大公无私的杨善洲。影片中杨善洲在退休之际带领新党员宣誓入职,这种仪式使得人物的形象发生重要偏转。在仪式上,杨善洲由先进道德榜样转向优秀共产党员,人们对道德榜样本身产生质疑。没有杨善洲就没有保山,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人民幸福的生活;杨善洲将农业灌溉用水集中管理带领大家克服了旱灾,这一行动象征着政府家长制。

这是很多主旋律电影共同存在的问题,人物在文化元素的烘托下展现出高大的形象。在大量来自生活的生动细节刻画他们人物性格的同时,他们也被意识形态化。然而这样会引起观众反感主旋律电影的情绪,而电影的引导作用也只能束之高阁。

正如前文分析的,现在人们更喜欢情绪化、平民化、生活化的道德偶像。若要规避这种转向,主旋律电影一定要把道德榜样平民化、草根化,不要刻意拔高,并且尽量不出现隐喻意识形态的场景。用传统文化元素并没有错,适当用一些普通的文化元素来烘托人物,让观众在心灵震撼和精神感召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这种歌颂和赞扬,也促使观众乐于观看影片,积极学习道德榜样,最终真正达到教化观众的目的。□

【课题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媒介引导研究”;项目编码:13XW052】

参考文献

①张凌云,《类型化:在政治和商业之间——中国主旋律电影叙事研究》[J].《当代电影》,2005(5)

②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和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③于淼,《榜样再现与偶像生产:媒体引导个体价值取向的机制及困境》[J].《湖北社会科学》,2011(4)

④李彬:《传播符号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⑤刁生虎,《水——中国古代的根隐喻》[J].《中州学刊》,2006(5)

(作者: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2012级传播学硕士)

责编:周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旋律电影文化元素
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主旋律电影中的精神内涵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本·阿弗莱克主旋律电影的独特呈现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中国文化元素对现代油画艺术的影响探究
论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