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语文教学的情与趣
2014-10-11李国栋
李国栋
一、功利化语境下的课堂生态危机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普遍面临一场生态危机:功利化的高考体制导致语文实用主义甚嚣尘上;在中学学科教育中,语文被边缘化;而语文人在几次舆论危机事件中的集体失语也导致了语文学科形象的严重受损。
从社会上层建筑的角度看,人才选拔和社会分层功能通过教育考试被放大,“高考改变命运”等功利性追求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从教育子系统内部看,高考应试直接引导了中学教育的方向和模式,成为中学教育的主调,造成普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蜕变为应试教育。而语文教育本身,也逐渐丢弃了文化传承的高尚目标,沦为谋取分数、比拼升学率的“敲门砖”中的一块。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些反常的“语文事件”。一面是上海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语文“被减负”,一面是孔子学院在海外遍地开花。一面是我们曾经冷落我们的母语,纷纷放着“优美的中国话”不学,一面是国人对外语学习趋之若鹜,热度不减。一面是在高考中削减外语分值加大语文分值,一面是汹涌澎湃、不可阻遏的出国留学浪潮。
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一直不让人满意。语文课堂的主调依旧是教师“单口相声”式的表演或者应试训练的重复,学生则处于思维失语状态。我们的语文课堂既缺乏情趣盎然的人文氛围,也不再有如坐春风的诗意体验,遍布的是“死去活来”的考点训练和假大空的“探索研究”,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却始终游离在语文的神魂之外。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语文学科特定人文性内容下情趣性的流失。因为应试功利,我们抛弃了语文的诗意和情趣,因为情趣的缺失,语文变得兴味索然,我们的学生也就离课堂越来越远。
二、绝地反击——语文情趣化教学的命与运
语文期盼一场绝地反击,在坚守人文性的核心理念下,语文人要努力追求教学的情趣化。只有当学生心中那根最柔软的性灵水草,在诗意的、浪漫的、文化的、审美的语文课堂中获得摇动,语文的高尚性才会得到体现。语文才会重新赢得尊严,语文的价值才会获得回归。
1.情趣一直是中国人艺术化、诗意化生活的精神追求
中国古人很讲究生活情趣,如四时节令、庙会集市、琴棋书画、酬唱互答、酌酒饮茶、踏青登高、寒江垂钓等文学化艺术化等文人雅事,让人艳羡。
这种生活情趣逐渐深入到艺术领域。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情必近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古人把才情合在一起,可谓是深刻地理解了“情趣”在一个人才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古代诗论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情趣”的阐述则十分丰富。
明初诗人高启认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他把“趣”视作诗的三要素之一。清代作家史震林则更进一步说:“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他认为理、事、情、景各有其趣,“趣”在文学艺术的创作和鉴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情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审美性的重要表现
语文教学作为立人的活动,从教和学的交互关系上说,性情志趣和情调趣味既是施教者的手段,也是受教者的目标。
从语义的角度看,“情趣”几乎涵盖了语文教学中有关人文性审美性的所有重要内容。“情趣”一词包括了“情”和“趣”两个方面的涵义。“情”字所涉及的有:情感、情绪、情调、情爱、情怀、情味、情境、热情和激情等等。“文章不是无情物”,“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而围绕“趣”字展开的则有兴趣、志趣、乐趣、趣味和雅趣等等概念。情趣组合在一起则会生成“情感趣味”、“情调雅趣”、“情味乐趣”、“情怀志趣”等内涵,而这些无一例外都是语文人文性艺术性的表现内容。
3.情趣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生活。从个体说,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为了生活的高雅情趣。
情趣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学是那些通过教师的组织、示范、点拨和激励,引发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兴趣、自觉投入,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
三、凤凰涅槃——让语文充满情趣
在情与趣的关系上,情是趣的基础,趣是情的外化;情侧重于内蕴,而趣侧重于外显,两者是水乳交融的。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提出了“生态语文”、“绿色语文”的概念,其实质就是回到语文的人文本质——情趣上来。笔者曾在《建设真正开放的语文学科》(《中学语文》2011年12期)一文中指出,当前的语文教育普遍面临老师把语文当做数理化来教,学生把语文当做数理化来学,考试把语文当做数理化来考的异化扭曲现状。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情趣呢?
1.以情移情让语文充满真情、诗情、才情
语文课堂对话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二是学生通过文字媒介与作者对话,三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与文本对话。而这三个对话活动,无一例外都首先是通过情感的流动来完成的。
问题是,当下的语文教学,课堂单向对话活动仍是主流。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把一篇篇美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漫天飞舞的学案,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扫荡殆尽,望而生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如坐春风,如沐细雨的理想图式化为轻烟,成为泡影。
其实,语文教学的对话途径就是多向的移情,教师向文本移情,学生向文本移情,师生相互移情等。通过课堂移情,我们可以为焦刘双双殉情的悲剧结局而唏嘘感叹;可以理解梁任公演讲《桃花扇》时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的心迹;我们可以走入一个暮年诗翁的心灵世界,为那句“曾是惊鸿照影来”而泫然泪下。在移情这个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看春花秋月,情意盈怀;观惊涛骇浪,激志而宏;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诵大江东去,吟啸徐行;我们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我们的灵魂就会一直栖居在诗意的枝头,我们的生活就永远洒满文化的阳光。endprint
2.以趣激趣让语文充满乐趣、雅趣、理趣
我们的母语一直透过形象性而充满趣味性。文字肇始,母语就给我们传递了古老的文化信息。例如那个复杂的“爨”字,我们分明可以看到的是祖先饮食文化的状貌。北宋的天仙才子苏轼,则用“神智体”诗歌形式诠释了类似智力游戏的语言趣味。我们读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感受淡泊人生的同时,我们也能领会诗句中包含的天机禅意理趣。
3.情趣盎然是语文课堂生态的原动力
我们一直追问:我们是否可以卸下“应试”的枷锁,大胆地“玩语文”;我们是否能够摆脱死气沉沉,僵化呆板的训练,追求那一份我心飞翔、乐趣无限的逍遥游?
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富有情趣的教学设计,为课堂注入活力,让课堂充满灵气,使学习增长智慧。我们需要构建情趣盎然的教学流程,达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渗透的三维目标。有情趣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有情趣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有情趣的语文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儒雅风流。有情趣的语文教师,谈吐不凡,语露机锋,才华横溢。
四、情趣化——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幽默艺术是情趣化语文教学最厉害的语言武器。前苏联教育家斯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课堂语言,是轻松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它带给学生以愉悦和轻松,减轻他们心头积储的沉重和紧张,还能大大提高记忆效果。语文老师倘能运用幽默的语言,无异于在酷暑的教室里吹入丝丝凉风,大有“清心提神”的奇效,能在无需多花力气的情况下,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言修养是每个语文老师必练的内功。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著名语文专家韩军、董一菲、新生代语文人王君都以出色的课堂语言才华独树一帜、独成一家,成为中国语文界“文采派”的代表。
教育机智是情趣教学中教师灵感的闪光。情趣教学中,教育机智表现为教师的课堂应变力,教师“善于激趣”、“深于传情”、“披文入情”、“因势利导”,面对各种课堂突变或突发,有能力迅速捕捉教学契机,四两拨千斤,巧妙机智地为学生设置情境,于山重水复之后带来柳暗花明的意外惊艳和高峰体验。
我们过去的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提倡“知识就是力量”,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重拾语文的情趣,需要所有语文人苦练内功,“面壁十年图破壁”。语文即生活,语文的价值即生活的价值,语文的情趣必然成为生活的情趣。
★作者单位:成都郫县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