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2014-10-11李明
李明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多地方经过改革探索,都提出了“高效课堂”的概念,这似乎有些操之过急。课堂教学首先要保证“有效”才能“高效”,就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而言,从传统教学方式向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反思,应先从“有效”做起,然后再去追求高效。
一、以兴趣为出发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科的喜好程度的心理特征。学生的学习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学生的态度、学习习惯等,而其中兴趣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有效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这就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故而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就显得较为重要。从兴趣的特征来看,情感和认知是主要因素。
首先,要加强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这样才能为兴趣的培养奠定基础。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学习兴趣较浓厚,原因是喜欢该教师的教学风格。高中学生开始追求独立的人格,个性开始张扬,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为教书而教书”的观念,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爱护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物理,从而主动学习。
其次,影响兴趣的另一要素是认识,高中物理知识虽然和初中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广度和深度上更进一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靠单纯的讲授来实施教学,而要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出铅球运动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铅球出手时的速度是如何获得的?”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理解“铅球速度变化与人手对其做功有关”,接着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做功改变物体速度的其他例子,以此引入“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存在的关系”的实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以合作为出发点,促进学生构建知识
在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五段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其中预习、课前复习、课中学习、课后练习等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抄袭。这种“独立学习”把学生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只能靠自己。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学习和研究同样离不开合作。故而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出发点的。
首先,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以明确的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即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当次课堂的基本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基本概念、公式、例题等内容,这样才能为探究中的交流提供有利的素材。如在“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预习中,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洛伦兹力;能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知道洛伦兹力大小的推导过程,并计算洛伦兹力的大小;理解洛伦兹力对运动电荷不做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知识有了初步感知,课堂中的交流才会更加深入有效。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在《物体的内能》教学中,对“分子势能”的讨论,教师先引导学生由分子运动过渡到分子势能概念的学习。然后提出“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在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当r=r0时,F=0;r 三、以能力为出发点,促进学生技能培养 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而言,发展应该定位于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后引导学生在解决课后练习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如在分析电场中的场强、电势、电场力和电势能的相应问题时,应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场的概念、电场中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的基本含义、叠加原理等基础知识,然后再以典型的练习来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从而避免了“题海式”的枯燥练习。 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等,此类活动,可以任务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