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外活动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

2014-10-11贾永春

中国德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青铜器名人课外活动

加强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和协调拓展,确保课外活动不再是游离于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之外的孤立的教育活动,而是贯通衔接校内外、课内外教育领域,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发挥课外活动优势,

促进三维目标有效落实

课外活动课程的目标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动”的教育,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发现和获取有关的知识,使其技能、能力、情感、意志等得到训练,个性得以成长。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并列互补的关系,能促进学科三维目标的综合实施。

【案例分析】《铁路在这里延伸—上海铁路博物馆开展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方案》

学校充分挖掘了上海铁路博物馆中适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把探究的课堂搬到了铁路博物馆,帮助小学生了解铁路、在普及铁路交通知识的同时感受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

活动一:轨道和火车的探究

1.重点参观博物馆广场展区,了解轨道和火车的发展。

2.体验铁路的优势

实验1:在高低不平的沙石土上牵引小车。

实验2:把两根铝合金槽钢作轨道,使小车车轮对两根铝合金槽钢,在两根铝合金槽钢上牵引小车。

亲自实验、亲身感受使我们零距离的体会到小小轨道的巨大作用。铁路从这里开始,从这里延伸—它将带我们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活动二:火车动力的研究

1.认真参观博物馆运输展区部分。想一想: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动?

2.实验:探究蒸汽的力量

利用蒸汽推动活塞的实验

3.人们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工业革命,从此人们逐步摆脱了沉重的手工劳动模式。操作完成演示屏上的问题:和同伴一起交流:热能是怎样变成机械能的?

活动三:我和科学家有个约会

1.认真参观博物馆铁路建设展区

了解晚请、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铁路建设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2.和同伴一起交流:詹天佑、茅以升为铁路事业作出贡献的事迹对自己的震撼。

3.尊敬的科学家我们相约二十年后。

活动四:未来车辆我设计

1.认真参观博物馆和谐铁路展区,了解铁路的飞速发展,畅想未来的铁路交通。

2.设计未来的铁路(车厢、轨道、动力方式等)。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用画、拼图等形式,再配合简单的机械动作或解说设计未来的火车。(可以根据铁路、火车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进行创作)

活动五:“童心火车”之旅

1.看铁路、开火车、当调度、演轮渡

2.“童心火车”模拟西藏之旅。

3.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话游青藏铁路的活动。

活动六:“火车迷”大聚会

1.参观博物馆,认真完成触摸屏上知识竞赛题

2.在铁路广场展区进行DIY:我的火车我做主。利用提供的材料制造,小组合作拼装轨道制作小火车车厢,并让它能在预先铺设的轨道由电动火车头牵引行走。

3.探究:牵引车厢的数量和动力的关系。

4.快乐的活动中的新收获主题班会

如何才能发挥课外活动优势,切实有效落实三维目标,该案例中的活动设计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一)关注实践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火车动力的探究、“童心火车”之旅、未来车辆我设计、小车迷大聚会、城市交通我做主等活动内容,让学生参观与参与、思考与动手相结合,活动以真实生活的问题情景为对象,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中获得的有限书本知识,而是通过丰富的活动刺激,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把思维的结果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二)创设丰富的活动形式,实现学生个性成长

系列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给了每一个学生发挥个性特长的平台。有网上的知识竞赛、动手制作、实验探究、创意设计、话题演讲等等,这些分别与学生的记忆能力、推理能力、运动能力、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密切相关,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获得个性化的成长动力。

(三)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综合实施三维目标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能够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学习、积累和丰富知识的科学方法。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发表见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小组合作使学生懂得如何管理与协作,提升学生独立人格和团队精神;我们与尊敬的科学家相约二十年后、未来车辆我设计、童心火车模拟西藏之旅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交流分享,形成关注社会变化和发展的积极人格。课外活动中丰富的人际交往互动,极大地弥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的单一性,更具有综合实施三维目标的优势和条件。

二、依托课外活动载体,

优化学科教学内容

固化的学科教学内容,很难建立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要进行优化,需要课程设计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课外活动没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开发,便于教师将现实生活的内容及时引入课程,并学以致用。

闵行中学利用“3·5”学雷锋期间走出校园,通过现场演示检验生活中掺假食品的小实验,使周围居民能直观地理解鉴别掺假食品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学以致用带来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流程图

该案例中教师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获得的感性体验,通过课外活动建立起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发挥课外活动的这一优势,需要教师做出不断地探索与努力。endprint

(一)通过课外活动实现社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

案例中教师发现目前大家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包含的化学知识内容,迅速将其转化为课外活动内容,引导学生透过学科的视野对现实问题加以理解、分析,促使学生提升学生理性、科学的生活态度。学科教师要善于捕捉社会资源,将其转化为课外活动教育资源,从而建立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通过课外活动实现书本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检验生活中掺假食品的各种方法,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方法和实验原理设计相关对比演示实验,对相关实验的现象进行拍摄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提炼相应学科知识外,还指导学生改变“书斋式”的学习和研究习惯,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回归自然,走向社会。可以看出,教师在活动前和活动后的精心安排,是保证学生活动质量的关键环节。

三、设计主题活动单元,打破学科壁垒

课堂教学关注一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现实生活的问题绝不是从单一学科出发,总是带有复杂性,要全面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就不能从单一学科角度出发,需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弥补学校课堂和教科书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围绕一个主题的单元学习活动课程,促使学科间进行整合、拓展,通过课外活动完善学校课程建设。

【案例分析】《走进青铜器的纹饰世界—感受民族艺术文化的魅力》

执教者在开发上海博物馆青铜器资源的同时,尝试着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并与其他学科教师联手制定了学习计划:

结合美术学科内容,以手绘方式,进行青铜器的纹饰创造;结合历史学科内容:以小品形式,演绎青铜文化的背景故事及历史发展过程;结合语文学科内容:以写作形式,撰写“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归来后的感悟(题目自拟),以散文、记叙、说明及诗歌形式,表达对青铜器赏析后的体悟;结合音乐学科内容,以听赏议的形式,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青铜编钟音乐文化及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等;结合读书节活动,设计《中国青铜器资料卡》(以书签形式展示),包括青铜器名称、制作年代、现收藏地点、查询网址以及该青铜器的用途、造型特点、纹饰、历史价值和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评价感受等。在拓展探究课上,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考虑如何让古代文化艺术运用于现代生活中。使学生在全面接触和广泛参与中,掌握相对连贯完整的青铜知识和表现技能,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结构和审美能力。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提升教育活动的内涵品质,增强学生对某一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要调动各学科教师积极性,从不同学科角度形成围绕一个主题的活动内容、形式及其评价,在活动中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教育合力。

(一)围绕同一主题,形成包含多学科内容的主题活动单元的教育内容

这个案例中以《走进青铜器的纹饰世界—感受民族艺术文化的魅力》为实践学习主题,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与民族文化对话。活动设计者围绕青铜器的形成发展→功能用途→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的纹饰→青铜器的铸造方法→青铜器小常识等方面进行了内容梳理,整合了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各学科的相关内容,形成了围绕一个主题的知识网络结构,让学生发现青铜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纹饰内涵。

(二)围绕同一主题,形成兼顾不同学科特点的主题活动单元组织形式

课程以发展学生审美创造、综合学习的能力和参与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对学科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系统设计。比如:美术学科开展手绘创造青铜器纹饰;历史学科通过小品演绎青铜文化的背景故事及历史发展过程;语文学科撰写“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归来后的感悟;拓展探究课开展古代文化艺术运用于现代生活的各类设计活动,组织形式始终服从于主题单元教学内容与目标的需要,同时关注了各门学科本身特点。

(三)围绕同一主题,形成满足不同学科教学要求的主题单元活动任务单

教师以活动任务单内容为导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各项主题单元活动。如:针对学科学习设计了“青铜器的由来”“青铜器的种类”“青铜器的纹饰特点”等内容的记录表;针对博物馆参观学习,设计了“博物馆之探寻”活动记录表,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观察记录;针对学生活动过程体会,设计了活动历程的反思记录表;利用拓展课,让学生创作作品,并设计学生作品展示活动。活动任务单设计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整体,使各学科教师能对学生完成学习情况及质量作出客观评价,清楚地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进步、不足和需要,从而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保证活动质量,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四、保持课外活动生命力,

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课外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有规定的时间,但不一定以课时为单位,学习的方式以自主活动为主,可以是参观学习、名人访谈、课堂交流、小课题研究、志愿者服务等等,体现出学习时间上的弹性和学习空间范围的扩大。课外活动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一直受到学生欢迎,不断丰富着学生的学习经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案例分析】《陕西北路:百年名人文化街寻访》

陕西北路是静安区一条具有代表性的路,它有着百年的历史,基本保持了老上海的历史风貌,被誉为“百年名人文化街”。了解陕西北路名人街的各种建筑,包括外形、年代、风格。了解在这些建筑中所发生的人和事。特别关注一些有底蕴、有文化内涵的“老房子”,发现这些“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品味静安的百年历史和人文内涵,能学生增进对学校、对静安,对上海的热爱。学校为丰富初二学生这方面学习经历和体验开展了《百年名人文化街寻访》活动。

1.参观名人文化街展示中心

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以4-6人为单位,自发的组成小队,带着活动任务单,来到了名人文化街展示中心,这是陕西北路名人景观线的第一站。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介绍,参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上海风情展,聆听工作人员耐心的介绍,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名人名街的概况,完成了任务单第一部分的填写。endprint

2.寻访名人文化街历史印迹

学生们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并确定寻访路线图。小组成员一起漫步陕西北路名人街,拍摄活动照片,走进一幢幢老建筑,仿佛又回到那个优雅宁静,风花雪月的年代,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木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学生们还完成了任务单中采访的活动,从居住在名居里的老人们的口中了解静安的历史。

3.课堂交流

结束了课外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们在家完成了任务单上的剩余内容,将小队在实践活动中的所思、所感、所悟记录了下来。融入到文字之中。教师将学生的任务单作为学情分析的重要资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加以整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主动学习。

4.小课题研究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以小队为单位,将寻访的收获和课堂的知识相结合,以调查报告或是小课题研究的方式继续展开探究式学习。以下是一个班级中6个小组,在寻访活动结束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队员的智慧碰撞下形成的学生小课题研究题目:石库门风情—调查报告、、名人文化街里的红色足迹—调查报告、透过建筑看文化—名人文化街保护建筑赏析、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名人文化街与租界的发展和名人名街居民邻里关系现状研究。

学生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整理寻访活动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小课题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明确分工,上网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是研究报告,形成研究结论,并在课堂里向老师和同学介绍小组的研究成果,深度探究了陕西北路名人文化街的人文价值和时代发展。

5.项目延伸

寻访活动结束之后,有同学提出:虽然静安区政府作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名人文化街”的知晓度还不高,住在“老房子”里的居民们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我们是否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我们学校与名人文化街展示中心取得联系,成立名人文化街学生志愿服务队,由名人文化街展示中心的老师们统一培训,学习讲解服务的技巧,熟悉名人名居背后的故事,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向更多的市民发放名人名街宣传资料,介绍并推广民居的故事,制作文明宣传卡片,改变名居里的居民们的不文明生活习惯,一起保护名居的生存环境。

上述案例中的课外活动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活动设计始终坚持学生立场,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了课外活动目标达成,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三条经验: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活动设计

寻访名人文化街历史印迹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并确定寻访路线图。在课堂的交流分享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抓住在课堂上闪现出的有价值的思考,以调查报告或是小课题研究的方式继续展开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并能及时指导学生后续活动的开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外活动设计思想。

(二)综合应用多种学习方式

在案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需要调动各种感官,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包括参观展览、查看资料、聆听讲解、名人访谈、交流互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满足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切实保障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课外活动基本上是个别化、个性化的,这同课堂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相比,是一个显著的不同。在前面的案例中,项目延伸出来的内容就是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进而成立名人文化街学生志愿服务队,介绍并推广名居的故事,保护名居的生存环境。课外活动要始终保持其生命力,就必须依据活动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具体条件灵动地处理活动环节,充分保障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要保证课外活动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途径,在实施过程中更具计划性和科学性,使课外活动与三类课程有效融合,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创新精神得到鼓励,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贾永春,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德育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齐 欣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铜器名人课外活动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名人摔跤后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淘气包马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