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4-10-11马分锐
马分锐
时代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运用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运而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掌握这一门教学技能,使之能够服务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尤其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在以情感育人的同时,又能体现时代的气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重现画面,深入体会
语文教学的背景有许多跟地理结合在一起,这些文章借景抒情,在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中,抒发自己言外之意,由于初中生阅历浅,缺乏一定的生活体验,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也无法理解文章的意境,所以,把当时的景象再现出来那是最好的办法,多媒体辅助手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把当时的景象再一次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样就能和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
例如,在学习《巴东三峡》时,我们把巴东三峡的美景结合课文依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既欣赏美丽的景色,又学习描写环境的手法,还同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又如讲到《周庄水韵》时,用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图片和照片,让画面喷薄欲出,学生自然也就突破了学习重点与难点,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二、声情并茂,抒发情感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培养不能单单体会到、认识到,就算完成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取向,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这就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加强引导,在教学的同时,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契机,巧妙选取切入点,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为了加强这种对母亲的情感教育,在分析出作者对母亲的特殊情感之后,我搜集了多方面关于子女对家长情感的素材,放到这堂课上来,让学生感谢受一次爱的教育。比如我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当时全班学生一起跟着唱这首歌,许多学生演唱过程中还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可以说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上了一堂情感教育课,学生既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也体会到了自己父母的深情,在今后也会更加孝顺父母,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动手操作,由感而发
语文课堂教学也要让学生动起来,不能只是机械地读课文、写生字,这样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就成了填鸭教学,我们可以适当地选一些课文在微机室教学。
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谢兴趣,而且换一个环境上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吸引,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觉得新鲜,想知道语文课究竟要干什么,这种好奇心就决定了学生这节课会聚精会神地听课,主动地学习,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我们正好利用这个契机,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不光是从电脑上获取教师指定的内容,还亲自动手操作,学生的记忆会更深刻,而且会更积极主动。
例如,《永久的悔》一节课,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为最尊敬的人制作一张电子贺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再互相展示、评比一下,这样既让学生抒发了情感,又让他们亲自动手,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加大容量,提高效率
语文课信息量大,内容繁多,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对大容量课时内容处理上显得力不从心,既费时费力,又效率低下,所以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上习题课时,许多知识需要抄在黑板上,既费时又效率低下,学生感觉累不说,一节课也练习不了几道题,会让许多学生感觉吃不饱,而如果把这些习题事先制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大屏幕来做题,既解放了教师的双手,又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练习了更多的习题,强化了知识,所有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学会解题技巧,也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效率低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同时也可以建立以班为单位的QQ群,把课堂上用到的课件放到群共享里,让学生随时观看,课堂上没有理解的也可以在课下学习,让网络成为课堂的延伸。
五、资源共享,服务教学
网络上的资源丰富,有许多可以放到教学中来,服务于教学工作,我们只要加以甄别、筛选,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语文教学当中,朗诵是最基本的一项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范本,让学生去学习、模仿,进而形成自己的能力,然而很多学生不能达到要求,而教师所朗读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要借肋计算机,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名家朗诵的视频,根据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体会,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朗诵的能力。
又如,我们也可以布置学生课下听听百家讲坛中有关四大名著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当然网络上的资源千差万别,教师在推荐给学生的时候一定要筛选、比较之后再引导学生去观看,这样有选择性地对待网络资源,既节省时间又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结合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实现大容量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都让现代的语文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更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