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作业设计也需要适时“包装”
2014-10-11何国尧
何国尧
摘要:新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的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科学课教学必须让学生愉快地进行探究,让科学知识吸引学生,通过探究认识科学,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科学课要充满趣味。那么,通过对科学作业设计进行适时的“包装”,让学生对科学作业充满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我们学生就能够学好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本领,科学教学就有成效了。
关键词:科学 作业设计 适时包装 更有趣味
科学课要有趣味性,就是要重视科学思维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基本的探究能力。让科学课拥有更浓的趣味是我们应该重视并且值得研究的方面。那么,到底如何使我们的科学课拥有更浓的“科学趣味”呢?除了要有科学的结构、层次、活动设计和语言外,充满科学趣味儿的作业设计,适时地“包装”,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参与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尝试的几种类型的作业设计“包装”。
一、“课前准备型”作业——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在上课之前,通常要事先对教材进行深入地了解、分析,熟悉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所以,事先往往要求学生先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不懂的概念、知识让学生查阅课外书、网上查阅、观察比较、尝试实验等方法,来完成教师事先布置设计好的准备作业,然后教师再视学生预习效果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让学生提前介入到新学的内容,去完成一定的课前作业,为课堂教学地有效展开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如某老师在上《月相的变化》一课时,提前半个月,布置了观察月相变化并做好记录的作业。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发现了月相变化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不仅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更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体验了科学观察的乐趣,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究。
二、“方案设计型”作业——活跃学生发展思维
方案设计形式的作业,是在学生动手实验前,让学生来设计这个实验如何操作,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要注意些什么等。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必须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所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确、合理。教师在实验方案设计前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猜想,明白所要设计的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只有在有猜想的前提下进行方案设计,学生才会有的放矢,才会明白研究的主体。如:上“抵抗弯曲”一课中的“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环节时,让学生先猜猜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测选取“宽度和厚度对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两个比较典型的因素来共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善于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完善方案。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往往会出现实验研究对象不明确、没有进行有效的变量控制等情况,教师应设法找到学生错误的症结所在,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三、“实验观察型”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一些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的现象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多布置这类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多观察一些平时生活现象,必要时可以先试做实验,将平时的观察现象记录下来。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大胆提出质疑,并让其他同学帮助一起推测。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逐渐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如:上三年级科学课时,引导学生种植凤仙花,饲养蚕宝宝等。这类实验观察型的作业贴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感觉方便,易操作。因此,能极大程度上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对探究科学知识的热情更加高涨,学习劲头更足了。
四、“实践活动型”作业——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实践活动型”的作业,能让学生的课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现在的学生更喜欢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亲身体验科学的奥秘。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花坛边,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到周边一些名胜古迹去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眼观察、亲身体验,并在教师指导下写一些调查报告、心得体会。通过布置此类作业,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地拓宽,同时各种能力也就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如在教学“测量力的大小”这一课时,里面弹簧秤的使用原理是一大难点。课后,我布置了“亲手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的作业。学生劲头十足,奇思妙想,用各种材料制作的测力计摆在我的眼前。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对科学也就产生了更加深厚的兴趣。
此类作业,学生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都是相对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且整个探究中学生的思维也是相当地活跃,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往往更容易学到知识,各种能力的培养自然也水到渠成。
五、“不同层次型”作业——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由于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分层次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增强学生学好科学的信心。例如,在学完了“运动摩擦力”后,我布置了一个“弹性作业”:1.结合本课内容自编一道与摩擦力现象有关的题目,题型不限。2.写一篇《假如没有摩擦》的科幻作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其中的一题。这样做,从实际出发,既做到了面向全体,又照顾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增强了学好科学的信心。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新课程背景下,要求科学课更有趣味性,我们尝试通过一些作业的设计“包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真正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和技能。这应该也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探究中需要追求的目标。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