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2014-10-11马丽艳
马丽艳
语文大纲中曾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但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师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锻炼,往往忽略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听说为读写的基础,读写为听说的升华。所以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语文听说能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一、听为基础,兴趣入手
在语文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中,听是接受知识、吸收信息的主要途径,刚刚接一年级班时,教师运用规范的教学语言教学时,多半班的学生处于混沌状态,原因就在于学生根本没听明白教师的要求,学生不难看出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听”的习惯与能力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呢?
(一)帮助学生爱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听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清晰掌握。教学时可以广泛地利用多媒体设备,从声音、动画画面、或者游戏声情并茂地吸引学生,这时学生会马上停下手中玩耍的东西投入教师的话题,很快地随着教师进入文中。
(二)触发学生想听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的主动性比较差,随意性较强,但学习不能单凭兴趣,教学中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听的自觉性。如: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会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你们看,某某同学真棒,第一个拿起了笔,他一定听懂了老师的意思。”“你们听,某某同学给出的答案多准确。她肯定听清了老师的问题……”“你们瞧,某某同学的动作有多快,他听明白了这道题的要求。”
这些激励性语言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听的重要,也能鼓励学生想听,因为他们也想和教师表扬的同学一样好。
其次,由于课堂内学生听的练习时间仅有40分钟,所以学生必须向课外延伸多听内容。丰富的比赛活动可以延伸学生听的内容,如:“我做班里的小气象员”,要求学生听天气预报;“我是小小播音员”,要求学生进行每天一事的新闻播报;还有“巧方法我知道”“最新影讯”等等,学生在听电影、看电视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语言,然后绘声绘色地把精彩之处讲给同学们听听。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不仅听的能力提高了一大截,也从听中的故事、新闻中学到了书本上读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三)参与活动,提高技巧
会听人说话并不是在别人说话时,安安静静,注视对方,而是当别人说话时能够积极思考,不仅听别人说话的内容,还要抓住内容的要点。教学活动中我利用早晨时间开展“听新闻”活动,让学生一句话讲解新闻重点,我还利用阅读教学的时间教给学生如何抓住句子的主干,理解内容。这样教师很自然地将书本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课内、课外分层次、有阶段地提高学生听的技巧。
二、根植于说,强化提高
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升华。说不仅能直接的反馈出听的效果,也为会写做铺垫。
在低年级课堂上,学生往往心里有内容但在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却缺乏前后的连贯性、完整性,而“有头无尾”或“半句话”,怎样针对这种情况练习呢?
(一)借助插图
低年级语文课本的编排十分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安排了单元主题画和课文配套插图。这些插图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利用插图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兴趣,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自己就可以对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画面有意地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教材《爷爷和小树》的课后说话练习时,我直接引导学生观看插图,说说自己能从图上看到什么?插图较为直观,学生回答问题时很踊跃,然后我再顺势引导让学生观察配图说说“健康的小树长在哪里?”“给小树浇水、施肥的爷爷看见小树长大会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启发下,积极组织自己的话语,而且很快地找出答案“门前的小树”“小树小树快快长”。教师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也要向学生讲明:你说的这个句子,就是一句完整的话。
(二)围绕问答
课上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不注重所说语言的完整,所以课堂上会出现像“可以”“不会”“冷”等等,需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或语言内容才能让人理解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组织学生说完整的话,避免了学生说半截话。例如,在执教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组织学生回答周恩来总理来参加泼水节时心情怎样。学生回答:“会很高兴。”我紧接着追问一句:“为什么周恩来总理会很高兴?”当这名学生回答出周恩来总理愿意和乡亲们一起共同欢乐时,我就再要求一名学生复述相关的答案,用这种方法巩固学生说话时保持完整的习惯。
另外,我在教学活动之外还做了针对性练习:抓住每天晨读前的5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利用一些生活短语说完整的话。如“在吃饭”“上学了”“扫地”等,先组织学生判断这些话语是不是完整话,如果不是,就让学生试着将话补充完整。
在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过程中,我始终变换多种形式保持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不定期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巩固,坚持下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听说的能力,同时也会刺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多方位发展。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