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4-10-11关得才
关得才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摒弃了以往那种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的做法,开始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思想,形成主体意识,让他们切实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第一要务,让学生能够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
说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自愿自发地投入学习中,怀着满腔的热情去参加教学活动。我们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为“自主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他们的探索精神也会随之滋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认真思考后产生对新知识的感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正确指导与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放手“让权”。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各种训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自主地进行调控。这样做,不仅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怎样做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相信每个教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现将自己的几点心得总结出来,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在兴趣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
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能够引领人去对新的事物进行探索,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与品质,是人对于某种事物发起的积极的、正面的认识倾向。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笔者有时候会听到家长这样说:“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欢数学,一看到数学就犯困,看上去很痛苦的样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一直留意这种现象,终于发现: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决定了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数学成绩较好,他们解题很轻松,也总是得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夸奖,对于数学的兴趣就更浓厚了。相反,如果成绩不好,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就会感觉比较吃力,家长在家里絮叨,教师在课堂上批评,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缺失了。没有了兴趣,成绩也很难升上去,就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数学了。
因此,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做的就是讲好课。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课中,教师的讲解要生动,深入浅出地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逐步进入数学的世界中去,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后,教师要认真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各种方式弥补,让教学趋于完美。同时,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或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将学生的兴趣巩固下来,让他们的兴趣更持久,为自主学习添加动力。
二、在自由的氛围中自主探索
为了让学生全面地、自主地参与到探索过程中,教师就要努力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自由的氛围,让他们能够放下思想的包袱,轻松地进入探索学习中去。当学生完成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一些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再创造”,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与发展。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可以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如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学,分组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遇到问题了独立思考,并试着对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逐步发现数学学习的规律,构建自己专属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能够信心百倍。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产生了畏难心理时,教师要做通学生的心理工作,鼓励他们大胆前进,不怕困难,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不要害怕尝试,错了改正过来就好;当学生对自主探索不感兴趣,不知道怎样入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查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产生灵感,找到探索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秉持民主、自由的思想,牢记自己教学组织者的身份,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索与再创造,为学生实现自我创造表现的空间。
如学习“圆的认识”时,我并没有为他们讲述圆的定义、圆的性质等基本知识,而是让他们先找一个圆形的物体,然后利用所找到的物体去画圆。有的学生找到了圆柱形的木棍,他就用笔绕着木棍在纸上画了一个圆;有的学生找到了硬币,他就把硬币放在纸下面,然后用铅笔把硬币拓印下来,也得到了一个圆。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完成了自主探索,也对新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以潜能推动自主探索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全部由已有知识构成的,而是包含了一些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生动的、生活化的情境,让他们在这些熟悉的情境中激发自己的经验,将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更明确、更具体,还能够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了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例如,327→372,732→723,273→237,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样学生主动深入探究,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动脑思考后概括出的知识结构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而且还从中挖掘了学生认知潜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推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索。
四、加强意志力
教师经常对学生在学习上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是学习数学本身的需要,学习数学离不开良好个性品质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对解决问题有顽强的意志力。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10cm、8cm、7cm长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出三角形,学生非常轻松自如地摆出了三角形,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拿出10cm、4cm、5cm长的三根小棒,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然后教师提出疑问:“同样都是三条边,为什么后三根小棒摆不出三角形呢?”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总结的。
总之,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