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文短教,放飞理想课堂的风筝

2014-10-11沈建琴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切入点刘老师李老师

沈建琴

摘要:一节好的课,就如放风筝一般,创设一个螺旋形上升的梯度,扶摇直上,不断领略前行的风景。近日,聆听了学校李老师执教的这节《理想的风筝》,我感受到了李老师高超的“放飞”水平。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以传情的笔触,回忆了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放飞筝”的三件往事,细腻地刻画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他时时兢兢业业、处处自强不息。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思念之情。

关键词:长文短教 理想课堂

该文篇幅较长,足有1200多字,如果逐步学习,平均用力,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学冗长、拖沓、造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教学中,李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大胆取舍,长文短教,展示了理想课堂的“高效、扎实、灵动”。

一、抓有效切入,激思维之泉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从何处入手,怎样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注重的问题,因为切入点恰当与否、准确与否,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一个好的切入点,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口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如果能以此为训练点,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理解“理想的风筝”真正的内涵。这篇文章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着力点,如这句“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这个句子是直抒胸臆的句子,以此为切入点,但也无妨。但再细细想想,这句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并没有难度,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句子、内容,教师可以选择略讲,甚至不讲。所以李老师选择的是这句:“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一来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二来这一句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主旨。并将课文的重点,即“谈残腿”“写板书”“放风筝”三个板块置于这根主线下,让重点分散于课中,通过四个环节:一、回顾课文,激情;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三、品味心声,升华“风筝”;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环环相扣,丝丝入扣,让课趋于散而不乱,逐层渐进,走近人物。

二、抓关键词句,拨情感之弦

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都有咀嚼不尽的精华,语文课应当引导学生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那微妙的滋味,组织学生品味文字、品味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作者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但如果每个词语都抓,一堂课仅40分钟,势必导致蜻蜓点水,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要善于捕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

李老师在“抓住细节,感悟人物”这一环节中,抓住“谈残腿”中的“笑”“泛”,“写板书”中的“转”,“放风筝”中的“漾”,引导学生品词读句,使刘老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丰满。

如“转“字的引导:

师: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

(学生交流圈出动作的词语,“撑地”“离地”“一转”“转向”“写”“转向”等)。

师:为了写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六个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刘老师太不容易了。

生:刘老师很辛苦。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

师:那一年呢?年复一年呢?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位坚强的老师,他在他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别样的精彩。

师:对,刘老师的坚强都体现在这一次次的旋转中了,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谁来读一读?

师:我觉得刘老师面前的不是讲台,而是一个舞台,在这个生命的舞台上,在苏叔阳的眼里,刘老师不是在板书,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那就是一曲——生命之舞!让我们共同记住这最美的舞蹈。(齐读第5自然段)

这个片段中,李老师先引导学生找出写刘老师板书的动作,感悟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随后,重点落实在一个“转”字上,“一天”“一年”“年复一年”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受,层层深入,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从而让学生自然、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抓适度拓展,升内涵之魂

“拓展”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它是一种迁移教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拓展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堂文本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训练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长文短教,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那就是抓适度的拓展。

课尾声部分,通过“笑谈残腿”“旋转板书”“放飞风筝”三个细节的学习,学生已积淀了一定的情感,此时李老师将苏叔阳的生平资料适时引入课堂,将他的人生阅历与刘老师的“风筝”紧紧联合,让学生感受到在作者的生命中,曾经遭遇的坎坷和心酸,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最后学生很自然地呼唤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至此,把学生的情感又推向了一个高潮。

课堂教学是门艺术,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荡,个性得以张扬。我想,李老师高超的“课堂放飞”艺术,源自她对文本的深入到位的解读,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过:“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假如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喻为我们拽在手中的那根线,如何松紧有度,如何收放自如,只要我们基于儿童本位,深入解读文本,那我们的“风筝”也一定能飞得稳、飞得高、飞得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

[2]何善亮.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切入点刘老师李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该得奖的李老师
幽默的刘老师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