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新探索
2014-10-11尹雪梅
尹雪梅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古诗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习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感悟到祖国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诗词 探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习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感悟到祖国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进去”,感悟其中的精神内涵,而且要“悟出来”,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然而,在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还有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为了应付考试,在教学中依然采用“念”“背”“默”等简单程式,使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受到抑制,不但无法使学生感受其中之妙,而且背离了新课标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摒弃教师的套讲,指给学生求知的路径,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发现新知,增加乐趣,体悟快感。
一、联系背景,把握诗词的感情色彩
分析文学作品要“就世论事”,古诗词亦是如此。只有联系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创作心态,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感情色彩。试想,如果我们不熟悉杜甫生活的历史环境,不知道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疾苦,不了解诗人心怀天下苍生的济世情怀,便很难理解“自经丧难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凄苦,也无法体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带给诗人痛彻心肺的伤痛。只有了解了杜甫所处的时代及诗人关注民生的情怀,我们才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和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如果不了解李清照,不了解其后半生的颠沛流离,不了解她所经历的国破家亡夫死的惨痛遭际,便很难体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蕴含的深重愁苦。
因此,我在讲授《观沧海》时,结合《三国演义》的故事,将学生的心绪带到了三国时的古战场,帮助他们分析扫平了袁绍,即将统一北方时的曹操的浩然心态,感受他登上碣石山眺望大海时所抒发的“吞吐日月”的伟岸胸襟。这时的学生完全沉浸在三国故事的情境中,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最好的心理准备。
二、抓住关键词,品味诗词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面,苦吟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捻断数根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传为美谈。
古诗词的语言美不仅体现在诗的格律上,而且表现在它的用词之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
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划分出节奏,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诵读逐篇体会古典诗词语言的格律之美;另一方面,设计问题,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用词之妙。如在《次北固山下》一诗的教学中,我根据“风正一帆悬”,设计问题:“如果将‘正换成‘顺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用词的准确性。
三、诗词改写,体会诗人的心境
这一步就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用现代的语言和形式对古诗词进行重新演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即作文时先动情而后发辞,由内而外;读文时则先披文而后入情,由外而内。因此,把古诗进行改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感受能力,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又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实现个人的沉醉化体验。
在《天净沙·秋思》一诗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再创作比赛。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全班学生对改写都跃跃欲试,有的查资料,有的选角度,有的求方法,还有的学生因创作问题而产生浓厚的讨论热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古人当时的心境,加深理解,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下面节录胡丹同学改写的《天净沙·秋思》:“夕阳悠悠而西下/背井离乡的人啊/正漂泊天涯/满目悲凉断人肠。”这诗句虽然稚嫩,却稳稳地抓住了诗人的心。
四、学生讨论,畅谈学习体会
这一步是学生学习古诗之后的总结和扩展。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生由于有了上面三步的学习,对该诗有了一定的体会,虽然感悟深浅不一,但却希望表达。新课程强调合作和对话。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从而推向合理与完善。
因此,在学习之后安排学生讨论,就是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且要有自己的见解,以达到“知新”的学习目的。答案不求统一,但要独特。一霎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们有的讲话,有的思考,有的提问题……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体验到了“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登上了一个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舞台。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