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作文教学中新闻素材的积累与提炼
2014-10-11齐翠娟
齐翠娟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写作素材的积累又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在平时注意素材的积累,才能在写作时文思泉涌,写出一篇成功的作文。积累源于阅读、阅历;表达源于思考、感悟。缺少积累,写作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会表达,写作只能是“满腹愁肠谁与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写作就是要引领学生以敏锐的眼光和思想关注当下生活,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从而在文章中展示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最新鲜的生活素材莫过于时事新闻,它迅速及时、真实准确、简明扼要,是日新月异的生活的剪影。一旦学生能在写作中迅速地调动起这些最鲜活的作文素材,文章就能迸发出勃勃生机。为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写作状态,教学实践中我特地设计了这样几个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
一、搜索热点,速读概括
杜甫的诗中曾提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多看、多听,知识才能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网络微博、多媒体视频等现代信息通道去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学生可以通过看、听、读任何一种方式获得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新闻,然后按照“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的要求,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组织语言,把握新闻的基本内容。比如“最美妈妈”用双手感动世界;“小悦悦事件”拷问道德良知……这个过程既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鼓励他们去探寻未知,思索现实,介入生活,规划人生;又可以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口述阐释,储备素材
要写好作文,要注重积累,不断更新材料储备。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可能的价值取向,学生如果能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做出自己的简单评判,那么就能在口述阐释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加进个人的思考。这个过程已不再是简单的截取信息复述事件,而是带有个人色彩的对新闻素材的第一步加工,是对承载个人观点的素材进行储备的过程。比如“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的萧爸爸,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描述“狼爸”式棍棒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全球21个国家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描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每天上课拿出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新闻、亮观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储备带有个人理解印记的独特写作素材。
三、视角分析,素材提鲜
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不同的视角会激发不同的思维方向和深度,学生会对一则新闻素材设计一两个小问题,引导自己进行深度探寻。比如:“郭敬明被评为2011文学首富”这一事件,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①郭敬明是否是一个好作家?②作家首富是文学之幸还是不幸?问题一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郭敬明这个个体作为作家创作的作品以及商业业绩,给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如肯定郭敬明的努力,同时也会看到他取得成功的天时、地利等不可或缺的因素,他是一个很擅长推销自己的作家。问题二则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由一个作家扩展到作家群体,可以横向比较同时代的作家也可以纵向比较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家,得出充满个性思考的见解:作家首富是文学之幸,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才可以更安心地去创作,并非所有的文学大师都是贫穷的;作家首富是文学之不幸,因为文学是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的,文学是奉献给心灵最美的歌唱;幸与不幸,个例不能说明问题,独立的思想与自由之精神是文学家的灵魂,经典必须经得住时光的淘洗,耐得住寂寞的打磨。
当写作中谈到“付出与回报”“名利”“位置与责任”等话题,就可以从这则素材中摘取需要的鲜活元素,不只是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且会为文章增强时代感,显示独立思索,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感。
四、思考感悟,品评入文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它不是以诗意的美化遮蔽复杂矛盾的人生。而是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平凡、多彩的生活,深入思考,理性感悟,表达真情实感,阐发真知灼见。写作时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去为文造情,针对成长期思想积淀不丰厚,生活阅历尚浅的特点,选择“以小见大”的方法去品评透析生活,展示独立的思想、与众不同的格调。比如一则南京中学生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引争议的新闻素材,就激发学生在文章中做了四种情况分析:“①学生让了,老人如果身体还可以,倚老卖老就不客气坐下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只有单方面的道德给予,时间长了,真正“累”了的学生就有可能不再让座,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道德付出被“戏弄”了,只有付出,没有得到对方的关爱与回报,学生就会不再让座。②学生让座了,老人却没有坐并表示感谢,认为孩子比自己更需要座位。这种情况学生会认为老人是高尚的,自己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得到了响应和回报,道德的付出是有回报的,结果就是学生再遇到老人还会让座。③学生没有让座,老人也没有计较。学生心安理得,老人习以为常。这种情况是社会道德沦陷,文明倒退的可怕表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悲哀,即使国家经济在发展,公民富裕,这个国家和民族也不会有真正的希望。④学生没让座,老人发牢骚。这种情况说明这是一个唯我独尊的社会,每个人都在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样的民族是会倒退的,是会被人类遗忘的民族、淘汰的民族。
所以,我们崇尚道德,但是我们更崇尚每个人都有道德,每个人都在发自内心地用道德衡量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那么,让座是应该的,只要道德在你我他的心中,一切都在和谐之中。
通过这种分层次的理性思考,学生深入细致地剖析了社会与人性,思路宽了,看问题也更加理智、深刻了。我们总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是一定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必须关注民生,与时俱进。“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曾号召读书人应胸怀天下,以一种认真的生活态度担当社会责任。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又强调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看)新闻的习惯,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好地洞察世情,理解人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思想价值观正在建立中,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让我们的学生看新闻,爱生活,勤思考,愿动笔,在生活中积聚厚积薄发的力量,在写作中展现指点江山的抱负,在反思中获得层层蜕化的成长。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