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之处架起心灵的桥梁
2014-10-11马婧
马婧
教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生产过程,而在这个生产过程中,把握住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又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或是在教师无意的说话或举动中所造成的。
曾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某天同桌的钢笔不翼而飞,当时的班主任教师虽然没有说出是我偷了同桌的钢笔,但他的眼光和说话的神情清楚地告诉我,他在怀疑我,那时由于胆小不敢找教师,唯一的奢望就是教师能私下找我谈谈,可事与愿违。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甚至对班主任也产生了极大的怨恨。正因自己的心灵受过伤害,所以我在任教期间,尤其是担任班主任期间格外注意揣摩学生的心理,尽量避免师生间产生隔阂,以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师生之间的相处,特别是班主任和所带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更是关系到一个班级的稳定和和谐发展。为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体现在细微处,尤其是体现在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我对专家的话一直是深信不移。那么,如何与学生间架起心灵的桥梁呢?
一、善于聆听
90年代出生的孩子,毫无羁绊,不受束缚,想做就做,不要任何理由。有时候我们用疯狂来形容他们,毫不过分。他们往往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的。作为独生子,他们少了生活的目标,喜欢被别人关心,却往往自私不会关心别人,不愿意关心别人;懒散不能吃苦等。面对这个年代的学生,用我们当时做学生的经历来教育他们,他们是不会感受到的,反而会被排斥。那么,我们应该多关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
曾记得某年六·一(星期一)时,由于家中有事我请假半天,谁知升旗仪式上,有几个学生竟然大吵大叫。升旗结束后,学校领导让我班学生留下,学生虽然留下了,可心中很是不服气,其理由是很多班级都吵了为什么单单留下我们班。接下来,学生与领导间的矛盾持续近一个早晨。
待中午快放学时我来到学校,先向其他教师了解情况,随后走进教室,我认为我一走进教室学生一定吓破胆,可谁知他们竟一窝蜂似地围上来,向我大吐苦水。见状我真想将他们臭骂一顿,可理智告诉我学生还有半个月就要中考了,在这关键时刻我不可以采用这么极端的方法,可我也不能由其性子胡来。
思考片刻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念了起来:“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然后找了一名挑事者让他谈谈对内容的理解。只听他说道:“升旗是一个很严肃的时刻,应该保持安静,可最近心里很烦。”
“那么为什么心烦呢?”我又问道。
“觉得考学没有什么希望了。”
“你想考哪所高中呢?”
“××学校的体育特长!”
听了这话我借机鼓励:“我们还剩半个月呢,只要你调整好心态,好好努力再增加20多分就没问题了。”
听了这话该生很高兴,接着真诚地说道:“老师,我知道错了,不应该吵闹。”
见到该生已承认错误,我继而教育道:“既然升旗时班中有人说话,那么领导教育你们又该不该呢?”
“该!”只听很多学生答道。紧接着我看到的一幕是:几个犯错的学生相继站了起来,低下头,并说道:“老师我们错了。”
“知道错了又该怎么做?”
“我们应该主动承认错误!”
听到这我的心放松了,因为教育目的达到了。随后的十几天时间里,学生们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带着对青春的向往和对母校的感激,顺利毕业。
只有学会聆听,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及时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那么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
二、善于鼓励
有人说,好学生是教师夸出来的,坏学生是教师骂出来的。随着教龄的增加我越来越笃信这句话的正确性。
曾记得我班上有个学生,不爱背课文。到了初二,语文渐渐跟不上,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后来一次偶然的课文检查让该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背吧!”我轻轻地走到该生的跟前并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并说道。
“不会背!”声音虽然很小,但是底气十足。
“开始背吧!”我又重复了一遍,此时教室里已开始有了笑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老师,我不会背了!”说着他拿起书准备往后面站。因为对于他来说,罚站会比背课文还舒服。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接着背!”在我的不断提醒和鼓励下,该生终于背完了第一段。随后我评价道:“很聪明,就是懒!”听到“聪明”一词该生很激动,也很兴奋,课堂上也能聚精会神地听讲,第二天竟能顺利地背会第二段。以后,面对语文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进步。
鼓励,就像无声无息的山泉,滋润学生的心田。
三、善于期盼
教师对学生的期盼,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对于志向远大的学生,对他们的期盼会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朝着目标前进;对于自卑心理较强的学生,对他们的期盼会使他们树立信心,修正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对于对自己毫无要求,浑浑噩噩的学生,对他们的期盼或许会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不断改进自我,取得进步……对于不同的学生,期望值也应有所不同。如果对学困生的期盼或期望过高,当他通过努力而无法达到时,就会感觉失落,空虚;如果对一个优秀学生的期盼或期望过低,他也会每天无所事事,白白葬送了他的聪明和才智。既然我们都知道因材施教,也承认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每个学生的期盼切合他们的学习实际,高要求,高标准,让他们能感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曾经带过个毕业班,其中有两名男生都很聪明、活泼、成绩优秀,但是比较自负。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他们听明白了就不顾其他学生,而且还故意找不相关的问题打扰教师上课或者干脆不听教师后面的讲解。我知道后,找这两名同学谈话,其中一个平时在课后很遵守纪律,算是教师眼里的好学生,另外一个比较调皮,不把别的同学看在眼里,也不尊重教师。为了教育这两名调皮的学生,我说,其实你们会做得更好,无论在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习上,尤其在学习方面,不但可以冲到班级前几名,而且有可能与后面的学生拉开很大的差距。但是就你们现在的情况,虽聪明有余,但勤奋不足。听了我的话后他们觉得有道理,并表示接受。谁知在后来的中考中,那两个学生均以较理想的成绩升入了高中。
对一个人的期望,的确可以让他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对自己定位,树立新的奋斗目标,才能挖掘他最大的潜能,使其走向成功。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做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学校教育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而教师更是要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平等地与其相处并更好地帮助他们。
(责编 金 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