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2014-10-11李缺英
李缺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教学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一些长期流传至今的优美古诗文,它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2011年新颁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了让小学生背诵的优秀古诗文共计75篇。可见,小学的古诗文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谈几点感受。
一、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它们语言凝练,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富有美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学好古诗文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小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积淀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优美的诗文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所以,让小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来初步达到整体的粗略的感悟是很有意义的。
二、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反复的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古诗文的内涵。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问题:一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停顿是朗读时声音的一种必要和自然的暂时停歇,适当地停顿,可以把语言表达得更加清晰,所以在朗读诗文时,不能没有停顿连续地读,更不能在不应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把句子读破碎。如贺知章的《咏柳》,正确的停顿应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可以这样停顿,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是要注意诗句中的重音。所谓重音就是把语句表达主要意思的词或词组用强弱、轻重、快慢、长短等声音读出来,这对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启发听众的联想,起着很大的作用,重读的方法是通过加强音量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再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绿丝绦”“谁”“二月春风”这些词都要重读,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用“谁”来激发人们的想象,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这些需要重读的词句理解了,也就领会了作者的意图。三要注意朗读的语调。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师要学会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用升语调,哪句用降语调,用“↑”“↓”表示,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可作如下语调处理:遍插茱萸↑少一↓人。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逐渐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逐渐减弱,语速平缓。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就强调了要背诵优秀诗文。教材里选用的古诗文一般以四句古诗为主,让学生背诵也不是困难的事情,所以一般来说,应该要求学生背会,这样对于他们将来学习古诗文,积累文学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三、通过作者了解古诗文的意境
学习古诗文还要领会其中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产生了创作激情,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例如,唐朝诗人李白,他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一生遍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因而写出了许多具有豪放意义的写景诗文。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借助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把瀑布描绘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四、借助多媒体辅助古诗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大大高于传统教学方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通过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静夜思》我们可以设计出作者在晚上独自坐在屋里举头望着明月的图画让学生来感受。在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我配了一首哀怨苦愁的古筝曲,学生随着乐曲顿挫有致,声情并茂地朗诵。这种朗读形式感染了每一个学生。如学习王安石《元日》时,我配以动画和视频,用春节的喜庆气氛为背景,搭配礼花绽放的动画,营造出“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庆热闹的氛围,这种动画效果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总之,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胆地加以摸索,探索出学生易懂乐学的教学情境来,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责编 张景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