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教学法联合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4-10-11侯亚莉山东省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山东菏泽274000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年19期
关键词:数码病理学病理

侯亚莉(山东省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山东菏泽 274000)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形态学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但病理学历年来被学生称为“三多两难”的课程,即“内容多、概念多、描述多”和“理论记忆难、镜下形态掌握难”。病理实验课为解决“三多两难”问题提供了帮助,在培养医学实用型人才和全面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传统实验课主要借助录像、幻灯、挂图、大体标本及普通光学显微镜,其教学方法、设备不能适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1]。为此,本校病理教研室对检验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案例教学法(CBL)和 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相结合,应用于实验教学中,现将优势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山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2012级医学检验专业专科1~2班,共计120人,学生均为全国高校招生录取入学,各班性别比例、年龄、入学成绩均无明显差异,随机抽取60名学生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比较性。

1.2 方法

1.2.1 教师和教材 所有学生均由经验丰富的同一教师教授理论课和实验课。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统编教材第7版《病理学》及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实验指导》。

1.2.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观看录像10~15min,复习相关理论,教师讲授本次实验目的、4~6个大体标本、4~5张典型病理切片诊断要点。然后学生分组观察大体标本,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看切片,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试验组则采用PBL、TBL、CBL教学法联合 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进行实验教学,步骤如下:(1)准备阶段。教师向学生讲授几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特点将其分为几个团队,男女应按一定比例分组,每组选一名积极活跃、成绩优秀的学生做领队。教师在授课前应广泛查阅资料,精心准备、设计病例或在医院选择与本次实验相关的真实病例,并针对病例的关键环节设置问题,且所选病例应提前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2)课堂实验教学。在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所要分析病例介绍给学生,并提出实验课要解决的问题。以病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讲解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通过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教学,学生可通过自己的电脑显示屏全程观看教师示教过程。(3)示教完毕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0min。(4)教师总结本节课难点、重点及学生易错或有争议的问题。(5)完成电子实验报告。

1.3 教学效果评估 对照组和试验组学生均要通过实验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典型病例分析及常见病大体标本、镜下结构诊断。>90分为优秀,75~90分为良好,60~75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四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学生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97,P<0.01),见表1。通过进一步问卷调查,试验组更能合理地分析病例,准确地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且其创造能力、基础知识结合临床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

表1 两组组病理实验考核成绩对比

3 讨 论

医学检验专业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新兴专业,是现代实验技术和多个学科相结合、渗透发展的综合医学学科。医学检验主要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准确数据和结果评价,是临床医生确诊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2]。在国内一些医院,临床病理科和检验科(检验中心)往往合并为医技科,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在检验科工作,一小部分从事临床病理检验工作。而检验科医生需要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各种病理形态才能做出正确诊断,所以病理学是检验专业的必修课。

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是以普通光学显微镜作为实验方法,不能进行图像共享,学生不能很快找出病变位置。而且部分学生无耐心找典型病变又不愿举手请教老师,另外有些学生虽然积极举手请教,但教师在教室内来回穿梭答疑,重复同样问题,效率低下,仍有部分学生得不到及时辅导。这使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交流受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过去实验教学是填鸭式,而PBL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这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3-4]。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课堂上讲授一些器官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内容琐碎,难以记忆。因学生未接触临床,不能将知识灵活应用,而病理实验课用TBL、CBL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通过团队交流的形式分析典型病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变为理解记忆[5]。小组讨论还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描述能力,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使教师可通过教学模式和学生电脑共享,而任意学生电脑的数码信号可输送到教师机上。教师可和学生语音交流、短信交流、作业下发及控制学生端电脑。还可以对图像进行白平衡、对比度、色调等调节,并能进行手动和自动拍照。

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作为3种教学法的平台,它有以下优势:(1)动态演示切片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从低倍镜到高倍镜找出病变部位。(2)教师可将结构相似、易于混淆的图像放在屏幕上对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3)学生可将切片图像拍照储存。教师可从网上下载典型图片和稀缺图片与学生进行资源共享,让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6]。教师还可通过局域网将知识共享,更好的实现师生互动。(4)教师可通过语音问答系统为学生答疑,省时省力,提高效率。(5)教师可通过实时监控,随时观察课堂上每个显微镜下的图像,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6)学生分组讨论可通过语音系统实现,互不干扰,教师可通过语音系统随时加入任何一组讨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7)数码互动系统将图、文字和声音融合为一体,学生可通过多个感官接受信息,学习积极性被最大调动。(8)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还提供无纸化考试系统,弥补了传统实验考试准备标本、切片、耗时、耗力、工作量大的缺点。教师将考试内容做成多媒体考试库,可随时考试,且学生成绩可通过软件自动统计分析[6-7]。

PBL、TBL及CBL教学法和Motic digilabⅡ数码互动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检验专业病理实验教学的问题:(1)实验课内容偏多,教师上课节奏过紧,图片放映太快,学生易出现视觉和大脑疲劳,在实验课后半段,学习效率下降。(2)学生只观察电脑图像,忽视了显微镜下切片图像的观察,不利于检验专业学生的发展。检验科医生对标本诊断主要依靠显微镜,显微镜的熟练操作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且电脑图像分辨率不如人眼,一些结构只能依靠人眼在显微镜下观察,而不易在电脑屏幕上观察。(3)学生机中自带游戏,有些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4)由于外存储设备的频繁应用,电脑病毒经常出现,必须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5)Motic digilabⅡ数码互动系统较复杂,网络接口易出现接触不良,导致教师机、学生机不能资源共享,一旦出现严重故障,需要厂家专业技术人员来维修,影响正常实验教学[8-9]。

总之,在病理实验教学中找出适合检验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将PBL、TBL、CBL教学法和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相结合应用于病理实验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法,值得推广。

[1]杨建萍,王峰,赵志华.病理实验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探索[J].科技信息,2011,29(3):204.

[2]崔茂香,李志红,王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1):76-77.

[3]郭颖,金春亭,张国徽,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4):65-67.

[4]王志强,董伙枢,邵少慰,等.PBL优化组合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31(12):144-146.

[5]史琳,张安文,罗晓庆,等.在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进行临床病理讨论的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7):1020-1022.

[6]黄东平,罗峰.Motic纤维互动系统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管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9):2651-2652.

[7]张霞,冯世钦,王敏.基于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新模式[J].中外医疗,2010(26):18,20.

[8]赵文娣,吴继峰.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911-912.

[9]王艳宁.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实验教学的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709-710.

猜你喜欢

数码病理学病理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Naim Audio Uniti Nova数码播放/放大器一体机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数码暗房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