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阳市榕城老城区“行彩桥”习俗研究

2014-10-11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云南昆明650091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关键词:揭阳石狮

(1.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云南 昆明 650091;2.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 潮州 521041)

(1.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云南 昆明 650091;2.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 潮州 521041)

揭阳榕城“行彩桥”习俗与当地密集的水网与桥梁不无关系,整个活动过程中,桥梁旁边的神庙(神明)起着组织作用,是该活动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明清时期以妇女为行桥活动的主体,现在演变为具有全民性的狂欢活动。民众通过行彩桥这一民俗活动,表达祈求平安、生子的美好愿望。

揭阳榕城;行彩桥;习俗

一、方志记载

在过去的潮汕地区,元宵期间普遍流行“行彩桥”习俗。在明清方志中,有关“行彩桥”的记载极为简单,万历《广东通志》载潮州府“上元设灯树彩花,高七八尺。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或相携以归,谓之宜畜儿童。”[1]同时期的万历《荔枝记》戏文第六出:富家小姐黄五娘宾白:“李婆,夜昏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人人头插柳(枝)去体(睇)灯,行桥,四季平安利市。”[2]可见明代万历时行桥以妇女为主,并且行桥时“投块”、“头插柳”以“度厄”与祈求平安。顺治、康熙、乾隆《潮州府志》、雍正《海阳县志》所载与上述文献基本一致。光绪《海阳县志》载:“上元设灯树彩花,放烟火。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或相携以归,谓之宜畜(儿童)。”[3]修志者在其下又注:“此风今稍息”,说明清末以来潮州府城的“行彩桥”习俗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现在“行彩(头)桥”活动主要留存于揭阳榕城、普宁的老县城洪阳镇。榕城老市区“行彩桥”自农历正月十一开始,有“行头桥”之称,热闹非凡。其行桥时间从农历正月十一到二十。在此期间,多数桥梁张灯结彩,灯火辉煌。近几年,榕城区附近的玉浦村黄氏宗族在祠堂前的小桥也张灯结彩“行彩桥”。揭阳盛行“行彩桥”习俗,至迟可追溯到清初。雍正《揭阳县志》载:“上元张灯树,放烟花,扮八景,舞狮子。坊间俵谜,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赏。妇女、儿童度桥投块,谓之‘度厄’①此与《(乾隆)揭阳县志·卷七·岁时》记载基本相同,“度厄”作“渡厄”。。或采青、拾瓶嘴以归,取义宜男。”[4]乾隆《普宁县志》载:“十一夜妇女度桥,投瓦砾、土块,谓之度厄。十五夜,门首插松竹,妇女插松叶。”[5]这两处所描述的行桥习俗与现今揭阳榕城、普宁洪阳的“行彩桥”或“行头桥”相去不远。

2007年,揭阳的“行彩桥”被列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②《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粤府〔2007〕57号)》。。目前有关“行彩桥”的研究并不多见[6],并且有关揭阳榕城“行彩桥”的整个活动过程还未有学者作过详细调查,笔者以2012年揭阳榕城“行彩桥”为重点,以期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探讨。

二、揭阳老城区榕城的地理概况及行彩桥的由来

榕城原为揭阳县的县城所在地,1991年底,揭阳升格为地级市,其成为揭阳市的市区之一部分。揭阳处广东省东南部,汕头市西北部,地理位置北纬23°34′,东经116°23′。榕城自宋绍兴十年(1140)始,即成为揭阳县县城,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素有“海滨邹鲁”和“水上莲花”的美誉,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厢自西向东沿南北河岸作弧形收拢,形似葫芦,登岐山俯视,状若‘浮水葫芦’。因古多榕树,故名榕城。”[7]榕城的水陆交通发达,“舟楫穿梭,往昔大小池塘计78处,前人有‘风物胜概,媲美苏杭’之誉。”[8]直到现在,榕城老市区还保留有不少桥梁,这是“行彩桥”习俗留存的物质基础。以下是旧志所载城内的一些主要桥梁(见表1)。

表1 雍正、乾隆年间榕城古桥一览①据雍正、乾隆《揭阳县志》中“卷一·津梁”部分整理。

以上桥梁中,太平桥是榕城最为重要的中心桥梁,也是旧时“行彩桥”的重点,该桥民国年间已被拆毁。而石狮桥作为较古老且较大的桥梁之一,现成为每年“行彩桥”最为热闹的桥梁。石狮桥坐落在玉滘河中段,始建于成化元年(1465),因桥边有石狮而得名,其周围自明清以来便是居民密集[9]。石狮桥宽约3、4米,长约5、6米。桥旁的石狮在“文革”期间曾被迁到文化馆,1980年代初恢复“行彩桥”活动时,石狮桥附近居民向文化馆讨回石狮,石狮才重回故地。②访谈人:李国平,访谈对象庄承宏(男,80岁,石狮桥理事会负责人),采访地点:榕城石狮桥,时间:2012年2月2日。现石狮被漆为大红色,表面光滑,比较具有喜庆的气氛。

关于揭阳行彩桥的由来,历来文献缺载。据说很久以前,揭阳城常遭洪涝灾害,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城中一耆老,梦见一位白髯老翁对他说“今年揭阳城将有大难降临,元宵前行过彩桥的人,便可保平安,免遭厄运。”说也奇怪,这年正当人们欢天喜地闹元宵的时候,突然大雨滂沱,榕江南北河河水暴涨,百姓生命危在旦夕。这时,突听一声霹雳,一位仙女飘然而至,她舞动手中的一条条彩带,化作一座座美丽的彩桥,让人们行过彩桥以逃难,使全城百姓安然无恙。从此以后,每年元宵节,人们便以行彩桥的形式渡厄,祈求平安。行彩桥便相沿成俗。从前行彩桥,人们必先行县署衙前的太平桥,因太平桥被称为城中第一桥,所以谓之“行头桥”,祈望全年平平安安。太平桥被毁之后,“行头桥”已变成“第一次”之意,石狮桥也最为热闹,成了人人必行的一条彩桥①揭阳市榕城区文化馆:《“行彩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2009年9月。。其实这个传说产生的时代比较晚,附会的成分也很浓。其实在明清时期,中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元宵行桥渡厄的习俗很普遍。当时揭阳县亦流行,不足为奇。

三、揭阳榕城“行彩桥”习俗的实地调查

(一)准备阶段

人们在节日中要行走的桥梁必须经过一番装扮,榕城每条彩桥的装扮都有各自的组织者,并无专门的统一机构管理,通常由各条桥旁的神庙管理者组织。大约从农历十二月底开始,桥旁神庙理事会便会贴出“敬告”(通知),其内容主要是以彩桥会的名义,告知附近信众元宵将至,神庙要布置彩桥、彩灯、彩旗等,并且在正月十一到十五有放映影像、唱潮剧等活动,动员信众前来捐款。以下是石狮桥敬告标题为“喜讯”的录文:

金龙献瑞,合境平安,万事胜意,又是一年行头桥时。恭祝男女老少、诸君农历十一夜“行彩桥”得财得福得健康,早得贵子。石狮桥彩桥组,现正紧锣密鼓装扮中,以应十一夜之需。同时开始接受广大男女善信人士敬金拜神,特此奉告!如有喜敬者,请于农历正月十六日前来领取回礼,勿误。——石狮桥彩桥会启

现榕城老市区的不少桥梁因城市改建而被拆除,但桥旁的神庙却保留下来,如书院桥、蜻蜓桥、石桥等。这些神庙同样会贴出敬告让信众捐款布置彩桥。只要有彩桥,都由桥旁神庙理事会组织。同时,假如桥边没有神庙却又有布置彩旗、彩灯等,便会在桥边设一个临时的神位供人祭拜,如红桥(即灰碳②灰碳,潮汕方言,指木炭。桥)旁没有神庙,其彩桥由距离较远的大使爷庙理事会组织,在红桥上有临时设置的“桥神之位”供人祭拜;许厝巷桥旁在行彩桥期间专门设置一个桥狮老爷的神位供人祭拜。彩桥布置基本得由神庙组织当地信众,如秀水桥就因附近居民搬迁而没有布置彩桥。榕城老市区内共有17座彩桥,详见表2:

表2 榕城彩桥一览

石狮桥是每年行彩桥最为热闹的桥梁,其布置较其他彩桥华丽、丰富,所以石狮桥彩桥的筹备时间得更早些。石狮桥旁虽没有专门的神庙,但桥旁石狮前有三个石香炉和烛台,并且还设有两个添油箱,其功能已与神庙相当。自1980年代以来,石狮桥的布置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庄承宏(1933-)、杨少波①杨少波是生意人,因每年一直帮忙组织“行彩桥”,生意越做越顺利,故热衷于此!(1963-)等人组织当地信众,1990年,石狮桥成立彩桥会专门组织彩桥工作。2014年,石狮桥彩桥会从年前的3个月便开始筹备资金,现可知其2014年公布出来金额为51840元,另外了解到草街许氏②在石狮桥旁的一条小街,由于聚居许氏宗族而得名。捐款2万多元,其他捐款金额暂无法知悉,估计2014年彩桥的花费应该不低于20万元,全由民众自筹,其余资金大多出自杨少波、黄学恺、陈克茂③黄、陈二人是杨的生意合伙人。等人。其他彩桥的布置要相对简单些,所能筹备到的资金一般也不多,约在几百到几千不等。

有些神庙对捐款人还有回礼,如石狮桥彩桥会在元宵夜购买大量祭品祭拜石狮爷,然后在次日将祭品分发给捐款人,蜻蜓桥福德古庙则是在庙前摆放礼品,按照捐钱的多少当场将礼品回赠。

各处彩桥的布置时间大多在正月初九、初十这两天。但石狮桥例外,因为石狮桥彩桥工程量较大,其布置时间较长。如今年石狮桥是在去年农历十二月便在河上搭建好竹架,长度百来米,高度二三十米。春节过后,初五便开始在竹架上布置彩画,2014年彩画主体是揭阳潮汕机场全景,以缩影的方式来反映一年来揭阳的发展面貌,彩桥会负责人杨少波这样说:“从我参与彩桥23年以来,刚开始都是跟着桥头的老辈一起挂彩旗和灯笼,随着社会的进步,近七八年来,慢慢的渗透一些政治元素,让每一个到石狮桥的游客能够感觉到节日的喜庆气氛,感受到揭阳市市政建设和政府重要思想的缩影,用现在流行的工艺技术和民间文化工艺,新老结合,衬托出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反映出盛世天下的繁荣。”④访谈人:李国平,访谈对象:杨少波(男,50岁,石狮桥理事会负责人),采访地点:榕城石狮桥,时间:2012年2月4日。所以,近七八年来石狮桥的彩桥工作总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如2008便以“奥运”为主题。除了彩画之外,2014年石狮桥还布置“桃花过渡”⑤潮剧《苏六娘》故事的一个片段,演渡伯与婢女桃花嬉耍情形。、“鲤鱼跃龙门”、“双龙献瑞”、“十二生肖”等巨大造型。另还在桥旁挂起大红灯笼,桥上则挂彩灯,连桥边榕树也挂满霓虹灯,彩旗反而较少,不过这些布置已使石狮桥光彩夺目。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桥的两侧绑上榕树枝和青竹叶,这个工作通常是要在十一早上,但石狮桥近几年基本都没有绑竹叶榕枝,因为来石狮桥行彩桥的人太多,桥边的竹枝、榕叶很快便会被人群一扫而光,所以彩桥会近几年都没准备竹枝、榕叶,但在桥边会有一些瞄准商机的人准备好竹枝、榕叶来出售,一束1-2元不等。

其他桥梁的布置基本都是在初九、初十两天,一般是在桥上挂一些彩灯,将信众喜敬给神明的彩旗挂出来,除了桥之外,桥旁的巷道也会布置彩灯、两侧挂满彩旗,使彩桥附近灯火辉煌。

另外,一些其他的神庙、祠堂在行彩桥期间也会布置。神庙发布敬告让信众捐款布置彩旗、彩路等,如石狮桥不远处的感天大帝庙将庙前巷道挂满彩灯、彩旗。不少祠堂在行彩桥期间也是布置得灯火辉煌,到处挂满彩旗,这样大家行完彩桥也会走进这些祠堂看一看,不过祠堂迎合行彩桥布置是近些年才有的,在“文革”之前基本没有,现所知最早的便是石狮桥旁“谢义和族”宗祠约在2001年开始布置,其他的一些祠堂大多是在近六七年才开始布置。除此之外,一些商店前也会挂上彩旗。神庙彩旗的内容大多是“吉祥如意”、“生意兴隆”、“灵威显赫”、“财丁兴旺”、“花开富贵”、“春回大地”等吉祥的字句,落款最完整的,会写明是赠给哪位神明、赠送时间、赠送人;也有一些没有落款的。祠堂的彩旗内容也多是一些吉祥的字句,但也有些彩旗是展示祖先的光辉事迹,如“伯侄五中书”、“相国家声”、“中书世泽”等字句。商店的彩旗内容大多是“生意兴隆”、“合家平安”等字句。

(二)行彩桥的盛况

行彩桥又称“行头桥”,其时间从农历正月十一到十五日,十六日基本结束。另外也有称“正月十一日开始行彩桥,第一日称为行头桥,正月十五称为行二桥,最后一日即十六日称为行尾桥。”①揭阳市榕城区文化馆:《“行彩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2009年9月。现民间只有正月十一“行头桥”的说法,元宵则主要是赏灯,同时也有行桥,因为彩桥附近挂满花灯。

石狮桥由于情况特殊,所以每年行彩桥期间都是最热闹的,大家都齐聚石狮桥。在当地人的说法里,石狮是榕城的“龙头”所在,因此石狮具有灵性②访谈人:李国平,访谈对象:余世德(男,87岁,大东桥关帝庙负责人),采访地点:榕城大东桥,时间:2012年2月4日。。关于石狮,还有一个流传极为广泛的“石狮流血”传说。相传,以前榕城有一位方员外,家住现丁府桥,有异人告诉他:“若石狮流血,则榕城将大乱”,于是方员外每天都让一个丫头跑到石狮桥看石狮有没有流血。在石狮桥附近卖猪肉的屠夫看见这丫头每天都来看石狮,觉得奇怪,便问丫头:“你为什么每天都来?”,丫头答道:“员外让我来看石狮有没有流血。”屠夫感到可笑,心想“石狮怎么可能流血,明天我早一点弄点猪血上去糊弄她”。次日,屠夫一早便将猪血淋在石狮上,丫头到后看见石狮“流血”便急忙回去告知员外,员外慌忙带着一家老小离开榕城。不久后,“九军”动乱③指在明末清初以揭阳西部刘公显为首的民变事件。蔓延到榕城,果真大乱。④访谈人:李国平,访谈对象:庄承宏(男,80岁,石狮桥理事会负责人),采访地点:榕城石狮桥,时间:2012年2月2日。这个故事听起来近乎荒诞,但可以获悉,在榕城人的观念里,石狮是一只能预示吉凶的灵狮。所以每年行彩桥时,大家抢摸石狮,以祈求好运。

相较之下,其他彩桥则远不如石狮桥热闹,基本只有桥附近的居民去行彩桥,而石狮桥则汇聚四面八方的人,除了榕城区外,周边的玉浦等村镇,也有不少人到石狮桥“行彩桥”,甚至有不少从汕头、潮州等地专门赶来凑热闹的。下文以石狮桥为例,详细记录其盛况。

正月初十晚9-10点,石狮桥便开始热闹起来,到11点人流达到高峰,11点为子时,算是正月十一的“头个时”,不少夫妇带着孩子在这个吉时行彩桥、摸石狮,图个好彩头。原本只有四五米宽的桥面挤满人,人山人海,拥挤异常,但大家还是兴高采烈地朝着石狮方向涌去,手里大多拿着竹枝榕叶和三炷点燃的香。人们行完桥便把榕叶与竹枝带回家插在门口和家神炉(灶君)上,据说插在门口保平安,插家神炉则可个人祈愿⑤访谈人:李国平,访谈对象:余世德(男,87岁,大东桥关帝庙负责人),采访地点:榕城大东桥,时间:2012年2月4日。。现大家将竹枝榕叶插门神的还较多,插家神炉的相对少了。为了防止人流拥挤造成危险,石狮桥头的石狮被警察用铁栏围起来,但还是有不少人攀过铁栏摸石狮,也有些人不顾危险地越过石狮前的香炉去摸狮。甚至,还有警察在石狮前把守,维持秩序,防止人群过于拥挤而发生意外,不过效果并不明显,行桥人群还是相当踊跃。直到凌晨2点多,石狮桥才渐渐恢复平静。

十一日早上,仍然陆续有人来石狮桥“行彩桥”,但并不很热闹,来行桥的人还可在石狮前祭拜。也有不少新婚夫妇来石狮桥“请灯笼”,大约是下午,石狮桥上的数十个灯笼被一“请”而光。“请灯笼”即祈求“添丁”的新婚夫妻将石狮桥上的一个灯笼“请”回家挂起来,要是能如愿以偿,则会在次年正月初答谢石狮,并且须还一对新的灯笼,同样挂在桥上。其他桥如柴街桥也有灯笼,但其灯笼并不很快被人“请”光,直到元宵夜,其桥上还挂有不少灯笼。下午4点左右,石狮桥再度热闹起来,拥挤异常,四五个警察带着铁网急忙挤进人群,将石狮紧密围住,不让人群摸狮,避免人群在石狮前停留。随后,石狮桥的人群渐渐分散。夜幕降临,石狮桥彩灯辉映,来行桥的人渐多,刚开始大家在警察的指挥下有秩序地排队摸狮,到7点左右,队伍已有二三百米。约早八九点,石狮桥再度热闹起来,虽然通往石狮桥的各个路口都有警察把守,禁止一切机动车辆通过,并且让来行桥的人分批进入,但石狮桥还是极为拥挤。这一次来行桥的人中青年男女占多数,其手拿竹枝榕叶的较少。一直持续到凌晨一两点,石狮桥的人群才散去。

十二日早晨,工作人员便将铁网和铁栏撤去。十二三日晚上,石狮桥彩桥会请揭阳市新三正顺香戏班来表演纸影戏⑥即流行于潮汕与漳州南部的“铁枝木偶”。,但观看的人并不多,十四日没有安排活动。这三天来行桥的人并不多,但有不少人带着祭品来祭拜石狮。元宵当天,石狮桥彩桥会准备了大量的祭品祭拜石狮,其祭品主要有鸡、猪肉、鱿鱼、香菇、黄花菜干、豆粉、红蛋、糖狮、饮料、大桔(柑)、苹果、白糖、纸钱等,并且彩桥会在次日会将祭品分发给来捐款的人。元宵当晚石狮桥彩桥会请了揭阳市杨锡光醒狮队在石狮桥前表演舞狮及武术,近几年都是如此。表演从八点开始,但还未到7点石狮桥便围满了人,大家都争着挤到前排看表演。先是醒狮表演,4只醒狮表演前会先走进石狮桥给石狮拜年,舞完狮便开始武术表演,整个过程持续1个小时。表演结束后,大家再度行桥,这一次远不如十一日晚上热闹,并且行桥的人也较少拿竹枝榕叶。

大家行桥摸狮还会“作四句”,即说一些押韵的吉祥话,没有特定内容限制。父母带着孩子边摸狮边说:“摸狮头,上等贤;摸狮鼻,写雅字;摸狮嘴,大富贵;摸狮脚,有钱担;摸狮尾,好结果”,怀孕的妇女说:“摸桥耳,生阿弟”,未婚男青年说:“摸狮肚,娶雅嬷①雅嬷,潮汕方言,指漂亮的妻子。”,女青年则说:“摸中间,嫁好翁②好翁,潮汕方言,指英俊的丈夫。”,等等,吉祥语内容随不同人表达不同的心愿而改变。

除了摸狮之外,还念另外一些吉祥语,诸如“摘榕叶,日日有钱③潮汕方言,拿到。”、“行桥头,阿奴事事贤”、“行桥中,嫁雅翁”、“行桥肚,娶雅嬷”、“摇竹丛,合天又合人”、“摸竹硌④竹硌,潮汕方言,指竹子靠近根部的节。,乖仔乖媳妇”、“摸竹硌,十仔十媳妇”、“摸桥耳,生阿弟”等等。解放前还有拿瓦片或石子等掷进溪中,并说一些吉祥语,未婚女青年说:“掷溪中,嫁雅翁”,未婚男青年则说“掷溪肚,娶雅嬷”,等等。不过现在较少人说,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摸狮这一环节。

(三)“翁仔灯”

在行彩桥期间,榕城许多祠堂都挂起彩灯、彩旗,走过石狮桥,不少人便走进各大祠堂参观,其中最热闹的且具有特色的应该是破门楼郑“翁仔⑤翁仔,潮汕方言,指漂亮的偶像或图画。灯”。破门楼郑原称“魁隆坊十二板桥郑”,坐落于榕城北环路中段。据族人介绍,破门楼郑是三进院落四合院,相传为虱母仙⑥原名何野云,传说为陈友谅的军师,陈兵败后,何流落潮汕,擅长看风水,在潮汕西部一些乡里的建筑和墓葬,为其所指建。所建,因中厅为八卦中心,属“离”位,“离”位属火,所以中厅不能盖顶,这便是郑氏门楼的特殊之处,后因门楼较低,中厅又没有盖顶,大家渐将该郑氏家族称为“破门楼郑”。据族人介绍,“翁仔灯”灯会始自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在“抗战”、“文革”期间停办,1993年重新恢复。以前每年郑氏族内有新婚或“添丁”者,便得提前去潮州浮洋购置“翁仔屏”(即按历史、戏曲、神话等制作的泥塑人物)和“翁仔米”(即鹧鸪、猪等可供儿童玩耍的泥塑),“翁仔屏”在正月十一到元宵要在门楼内展出,“翁仔米”则赠送给一些想要“添丁”的族人,其他外族人要是有来讨要,也得赠送,不可拒绝。现在“翁仔屏”不再由族内新婚、“添丁”者置办,而是全族人来共同捐款,再由族内理事会统一置办,并且也不再购买“翁仔米”⑦访谈人:李国平,访谈对象:郑俊喜(男,70岁,郑氏宗族理事),采访地点:郑氏门楼内,时间:2012年2月3日。。每年,厅内置通花木雕灯橱十四个,“翁仔屏”大约160-170出,包括“桃花过渡”、“白蛇传”、“闹开封”等传统题材,也有“五人打扑克”等新时代题材,但主要还是以传统题材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灯橱中都有4尊“大白弟”⑧白白胖胖的男孩泥塑,寓“添丁”之意。。灯会结束,一般会将“翁仔屏”分发给出钱较多的族人,同时其他族人一般也各赠一尊“大白弟”。

灯会期间,还有请“大白弟”的习俗,其主要应为祈子,但有些郑氏族人也说求财等也可以。具体过程是:门楼内有专门的神桌,主要祭祀郑氏的保护神,其有诸神、妈祖、伯公、三清天尊4个香炉,神桌旁有专门的族人负责管理,前来请“大白弟”的人先告知管理人,然后祭拜上香、添油,便可把“大白弟”带回家,回家后再祭拜灶君,祭品主要有大桔(柑)、糖果、纸钱等,祭拜完把“大白弟”摆在房内或者大厅皆可。要是如愿以偿,次年灯会期间信众还得再到门楼内添油钱。①访谈人:李国平,访谈对象:郑德发(男,63岁,郑氏宗族理事),采访地点:郑氏门楼内,时间:2012年2月5日。

结语

“行彩桥”是揭阳榕城老城区在春节至元宵期间一项典型的传统民俗活动,在1949年之后一度消失,但改革开放之后又得以复苏且焕发生机,在原来侧重女性(儿童)出游、求子祈福、男女青年聚会的基础上,扩展为一种全民活动、又赋予反映社会稳定和谐的新内涵。自从2007年“行彩桥”被列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由于现代媒体电视、报纸的报道,受到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甚至在活动高潮中出现“狂欢”现象。不同的宗族之间,宗族内部在打扮彩桥方面,出现跟风与攀比。彩桥活动也为各种民间工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揭阳“行彩桥”得以留存至今,很可能得益于该域内纵横交错的溪流以及众多的桥梁;并且广布的小庙与小桥基本上存在胶着关系,因此在布置彩桥方面,许多神庙管理者的组织作用使其得以长期存续。至今,行彩桥仍然是一项揭阳元宵节时民众祈福祈子的活动,虽然旧志等所载“投块渡厄”、“头插柳枝”的习俗今已不见,但“行桥”这一文化活动本身仍然具有祈求平安的象征意义,通过“行桥”将厄运拔除,并带来好运。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在行桥会不时地默念几句“四句”(吉祥语),多数人乐意将从桥边采得的柳枝榕叶插在自家的门上,祈求平安。此外,在行彩桥期间,“求子”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是行桥本身不具备此功能,必须通过“摸狮”并且默念吉祥语以达到目的,或者通过从桥上“请灯笼”回家等活动,以达到“求子”的目的。

[1]陈大科,戴耀修,郭棐,等.(万历)广东通志·卷三十九·潮州府·风俗[M].北京:中国书店影印万历二十九年刻本,1992:110.

[2]吴守礼,校注.明万历刊荔枝记戏文校理[M].台北:从宜工作室,2001:40.

[3]卢蔚猷修,吴道镕纂.(光绪)海阳县志·舆地略六·风俗[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光绪二十六年刊本,1967:63.

[4]陈树芝纂修.(雍正)揭阳县志·卷四·岁时[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327.

[5]萧麟趾修,吴奕绍纂.(乾隆)普宁县志·卷八·风土志·节序[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国廿三年铅字重印本,1967:63.

[6]洪淑苓.女性节日文化初探——以近代方志中的“元宵走桥”等习俗为例[J].台大文史哲学报,2003(59):297-336.

[7]揭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揭阳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71.

[8]榕城镇地方志编纂组.榕城镇志[M].揭阳:榕城镇地方志编纂办公室,1990:78.

[9]刘业勤纂修.(乾隆)揭阳县志·卷一·方舆志·津梁[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49.

揭阳市榕城老城区“行彩桥”习俗研究

李国平1,吴榕青2

G 127

A

1001-4225(2014)05-0015-07

2014-05-23

李国平(1990-),男,广东潮阳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吴榕青(1971-),男,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09@ZH013)

佟群英)

猜你喜欢

揭阳石狮
《石狮》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石狮赏析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潮汕揭阳的医疗慈善活动
揭阳·黄岐山
大同地区古代石狮的艺术特征——以文瀛湖和法华寺石狮为例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从揭阳楼看中华文艺复兴
揭阳古建筑中独特的潮汕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