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起源论思想——《没有地址的信》的艺术起源论思想探析

2014-04-03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关键词:起源观点劳动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没有地址的信》全书并没有出现“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样的语句。说普列汉诺夫论证和坚持了“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显然是后来的某些理论家主观地对《没有地址的信》里有关观点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只可以勉强地说,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功利活动。《没有地址的信》的写作目的重在宣传唯物史观和用唯物史观考察艺术的发展。普列汉诺夫表明单用“‘经济的’唯物主义”并不能圆满解决艺术的起源问题。《没有地址的信》隐约提示了艺术起源有“内因”“外因”双重根源思路,艺术起源的内因是人的审美本性,外因是原始人类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等。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的起源;唯物史观;内因外因双重根源

检阅国内那些长期受到高度重视与被广泛使用的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从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到21世纪初出版的陆贵山、周忠厚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在艺术起源论(艺术发生论)问题上,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都是作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学说的代表人物加以推崇的,他的著作《没有地址的信》是作为这一派的经典著作被阐释的。如果我们抛开国内文学理论教科书中的以上成见,以冷静的态度仔细地阅读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的权威中译本(曹葆华先生的中译本),不免会对国内高校文学理论教科书的上述说法有所质疑。

一、《没有地址的信》一书并未明确写明“艺术起源于劳动”

普列汉诺夫探讨艺术起源的著作是《没有地址的信》。仔细阅读已故著名翻译家曹葆华先生的此书中译本,发现全书从头至尾根本没有出现“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样明确的表述语句。反复阅读《没有地址的信》之后,笔者得出一个看法:本文开头提及的国内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有关说法,显然是国内某些理论家和教材编写者按照自已预设的理论观点对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中有关材料与观点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能够被我国高校教材编写者用来加工改造为普列汉诺夫本人并未明确提出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观点的材料,在《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大致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普列汉诺夫在第二封信中与德国经济学家卡尔·毕歇尔等人辩论时发表的言论。毕歇尔在其著作《四篇论文》中谈论劳动与游戏的关系,得出“游戏先于劳动,而艺术先于有用物品的生产”[1]71的结论。普列汉诺夫坚决否定这一结论。他表明:“解决劳动与游戏……的关系问题,在阐明艺术的起源上是极为重要的。”[1]70普列汉诺夫引用了著名的心理生理学家威廉·冯特与毕歇尔相反的观点:“游戏是劳动的产儿。”[1]73他对冯特的这一观点深表赞同:“游戏是劳动的产儿,劳动在时间上是先于游戏的。”[1]75哲学家卡尔·格鲁斯持有与冯特相反的观点:“劳动是游戏的产儿。”[1]77普列汉诺夫与格鲁斯辩论说:“从单个人方面看来,游戏的确先于功利活动。……从社会的角度看来,功利活动先于游戏。”[1]78在以上的论辩中我们看到,虽然普列汉诺夫提到解决劳动与游戏二者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对于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极为重要,但在整个论辩过程中,普列汉诺夫却始终没有直截了当、明白无误地说“艺术起源于劳动”。

那么,我国的高校教材编写者将普列汉诺夫这一系列辩论言语加工改造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可靠不可靠呢?笔者认为这是不可靠的。理由是:第一,普列汉诺夫虽然赞同冯特“游戏是劳动的产儿”一说,但他却始终没有阐明“游戏”与“艺术”这两个概念是等同关系。虽然他说过:“舞蹈的性质,亦即游戏的性质”[1]74,似乎拉近了舞蹈这种艺术与游戏的关系。他在另一个地方却写道:“我现在分析的毕歇尔关于游戏和艺术同劳动的关系的看法”[1]76。这个句子将“游戏”和“艺术”作为并列关系,没有明确二者是等同关系。游戏和艺术到底是什么关系?从《没有地址的信》里对二者的正式界定来看,它们显然是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他在周围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给予它们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现。”[1]4“游戏是由于要把力量的实际使用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而产生的。”[1]73游戏是否就是艺术,普列汉诺夫始终没有把握稳,直至当今学者、理论家们对这个问题也仍然是观点不一。因此,肯定了“游戏是劳动的产儿”并不等于作出了“艺术是劳动的产儿”的结论。第二个理由是,我们务必注意,讨论游戏与劳动何者为先何者为后,谁是谁的“产儿”问题,这里的“劳动”一词,不是普列汉诺夫本人主动使用的,而是他照搬其辩论对手的用词。普列汉诺夫本人有意识地主动使用的词语是“功利”。他说:“追求功利目的的活动先于游戏,游戏是它的产儿。”[1]74仔细阅读《没有地址的信》全书便可发现,普列汉诺夫本人处处用的是“功利”一词。“功利”和“劳动”这两个词语所包含的意涵是有重大差别的,前者的意涵远比后者丰富广阔。普列汉诺夫在有的地方又以“有用”一词代替“功利”这个词。《没有地址的信》中多次(粗略统计至少有7次)表达一个观点:“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1]93“从有用的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在这里是先于从审美快感的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1]122可见他认为他所说的“功利”一词相当于“有用”一词。“劳动”一词的涵义是什么呢?普列汉诺夫引用了毕歇尔的说法:“劳动,即抱着有意识的目的使用体力”。[1]70所以,在普列汉诺夫那里“功利”和“劳动”完全不是等同的概念,彼此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功利”(“有用”)的活动不光是劳动,战斗、巫术、求偶等等也是“功利”活动。如果我们硬是要加工提炼普列汉诺夫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以使其十分鲜明显豁,那么似乎勉强可以说他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功利活动”。

被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者用以加工改造为普列汉诺夫本人并没有说过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观点的第二部分材料,一是《没有地址的信》的第二封信介绍了毕歇尔在其著作《劳动与节奏》中一些有关原始艺术与劳动的密切关系的材料。对这些材料,普列汉诺夫都是以正面的笔调加以引用的。这确实很容易给读者留下印象:普列汉诺夫也是将艺术与劳动捆绑在一起的。其实这样的“印象”并无可靠的根据。关于这一点我们已在上文中说及,下文也将提到。二是第四封信中提供的大量原始狩猎民族的原始艺术与他们狩猎生活方式的密切关系的材料。在第四封信中出现了某些相当明确的说法,如:“狩猎生活产生了狩猎神话”。[1]114如(土人)“他们也一定经常采用‘绘画文字’,因而这些绘画文字一定是他们的狩猎生活的早期产品之一。”[1]137那么,我们的文学理论教科书的编写者从这两封信中提供的这些材料加工改造出来的“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否可信可靠呢?笔者认为,这同样是并不可信亦不可靠的。我们的第一个理由是:第二封信引用毕歇尔提供的材料和观点,表明的只是普列汉诺夫的一种“随声附和”态度,并非表明他本人的主见。(我们已在上文中提到,他本人的主见可以勉强说是艺术起源于功利活动。)在第四封信采用的材料中普列汉诺夫几乎没有使用“劳动”这个词,如上面两段引文中用的就是“狩猎生活”一词。有时他用“生活方式”一词,如“念咒舞和埋葬舞也和狩猎民族的生活方式有最密切的因果关系。”[1]102有时他用“生产力的状况”一词,如:“原始民族所拥有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着他们所特有的装饰品”。[1]125“狩猎生活”、“生活方式”、“生产力的状况”这些词语的涵义都远比“劳动”一词的涵义更为广泛。我们的第二个理由是,第四封信中所谈到的不少原始艺术活动是与“劳动”毫不相干的,如“舞蹈——咒语。野蛮人想让鬼神看见舞蹈快乐起来。”[1]143这是为了娱乐鬼神以保平安而舞蹈。“在缔结和约的时候,他们也顺便跳舞。”[1]143这是庆祝和平而舞蹈。“两性的舞蹈。指望着激起性感。”[1]143这种性感舞蹈与劳动有什么相干?原始狩猎民族有的装饰艺术是作为标记用的。“所有主的标记。”[1]144“每一个部落有自己的标记(美洲的——图腾):袋鼠、鸢等等。”[1]144有的装饰讲究的是与本人肤色的搭配:“深色皮肤的部落喜爱浅色的装饰,而浅色皮肤的部落喜爱深色的装饰。”[1]146他们的绘画文字具有多种意义或用途:“为了表达和交换自已的思想,北美印第安人往往喜欢求助于绘画文字……用这种方式表现的思想通常同狩猎、战争和其他各种日常生活关系有关的。”[1]136第四封信中还提到战争舞、埋葬舞、恋爱舞、头发舞、蝙蝠舞、青蛙舞、蝴蝶舞等等,这些舞蹈活动普列汉诺夫都没有牵强附会地将其与劳动相联系。旁人硬是要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替普列汉诺夫加工提炼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是何其不合逻辑!

上文提及,普列汉诺夫曾在第二封信中引用毕歇尔书中的材料,如非洲黑人“划桨人配合着桨的运动唱歌,挑夫一面走一面唱,主妇一面舂米一面唱。”[1]34并引用毕歇尔的结论性说法:“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1]36。毕歇尔提到的这些材料也正是我们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者最热衷于引用的。现在我们对照《没有地址的信》第四封信中提供的原始艺术资料,就可见出毕歇尔的那种说法是以偏概全,从逻辑上讲是将单称判断变成了全称判断。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们走的也正是这条思路。“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是一个全称判断。这里“艺术”一词是个“全称”,指的是人类的全部艺术品类、艺术样式与艺术活动。“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个全称判断是不能从某个单称判断(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某一种艺术样式某种艺术活动起源于劳动)“飞跃”而来的。《没有地址的信》的第四封信还让我们想起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格罗塞比普列汉诺夫更早也更为充分更为深入地考察了原始狩猎民族的原始艺术。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就从格罗塞这一著作中引用了不少资料。格罗塞考察了原始民族的艺术与他们的狩猎生活的密切关系,却没有得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结论。他的观点是:“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2]我们且不论格罗塞的这一观点是否科学可靠,至少是,他没有将众多种类的艺术的起源归之为内涵十分有限的“劳动”,其学风是实事求是的。

冷静、仔细地阅读《没有地址的信》,笔者认为普列汉诺夫曾经接近过“艺术起源于劳动”一说,但他并没有正式走进这一学派的领地。国内对艺术起源课题有过系统研究的学者朱狄在他于1999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评述“艺术起源于劳动”一派时,一反国内文学理论教材的惯常说法,没有提到普列汉诺夫。这是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的表现。

二、普列汉诺夫认为单凭唯物史观不能圆满解决艺术的起源问题

仔细阅读《没有地址的信》,我们了解普列汉诺夫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向人们介绍他所信奉的唯物史观,并力图运用唯物史观来考察和解释人类的艺术活动,尤其是要解答决定人类艺术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是什么的问题。第一封信中说:“在这里我毫不含糊地说,我对于艺术,就像对于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是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观察的。”[1]5《没有地址的信》全书约有一半的篇幅是用来谈论唯物史观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问题的。全书一共四封信,第一封信很少谈及艺术,尤其不直接涉及艺术的起源话题。第三封信就完全不谈论艺术。第二封信的开头又有21页的篇幅(中文版)基本上不涉及艺术。普列汉诺夫写作此书的目的重在用唯物史观解说人类审美观念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状况,是经济,是人们的社会关系。他的写作目的重点显然并不在要解答艺术的起源问题。第一封信里说:“达尔文的领域完全是另一个领域。他是把人类的起源当作动物种的起源来看待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支持者则想说明这个物种的历史的命运。他们的研究领域恰恰开始于达尔文主义者的研究领域终结的地方。”[1]14这就是作者的声明:达尔文的研究领域是关于“起源”,即关于“发生”的问题,唯物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的研究领域是“历史的命运”,即关于“发展”的问题。当然,仔细阅读《没有地址的信》全书,它确实也涉及了关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发生)问题。

我们现在要谈论一个问题:单凭历史唯物论能否圆满地解决艺术的起源这样一个具体的学术问题?国内文学理论教材的某些编写者就认为只有历史唯物论才能解答艺术的起源问题。十分推崇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一书就说:“从物质生产制约精神生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来考察文学艺术的起源,便能得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正确结论。”[3]219-220而在笔者看来,唯物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本人的看法并不如此简单。唯物史观,《没有地址的信》一书又称其为“历史的(“经济的”)唯物主义”[1]8,或直接称其为“‘经济的’唯物主义”[1]48。这样的称呼应该说是合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精神的。那么,从“经济”的观点能否圆满解答人类社会一切任何事物的起源呢?在历史唯物论的创建者之一的恩格斯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一个例子:“要从经济上说明每一个德意志小邦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或者要从经济上说明那种把苏台德山脉至陶鲁斯山所形成的地理划分扩大成为贯穿全德意志的真正裂痕的高地德意志语的音变的起源,那么,很难不闹出笑话来。”[4]696-697他又举了一个例子:“要给这一切原始状态的愚昧寻找经济上的原因,那就太迂腐了。”[4]703特里·伊格尔顿有这样的一种认识:“‘上层建筑’一词要求我们把某种实践置于特定背景之下。它是一个表述关系的术语,考察的是相对另一种活动,某种活动从事的是何种职能。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恩所称,这个术语是以经济的角度解释非经济机构。但它没有解释所有这些机构参与的所有活动,以及它们当初为何会产生。”[5]155笔者这样宽泛地理解伊格尔顿所引用的科恩的话:历史唯物论并没有解释包含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当初为何会产生”。普列汉诺夫相当清楚地认为,单从经济的观点解释艺术的起源是不可能的。他明白无误地说:“万物有灵论的起源不是由于狩猎社会的经济。”[1]141他谈到原始民族的“恋爱舞”:“原始民族的恋爱舞,在我们看来好像是极其猥亵的。不用说,这类舞蹈同任何经济活动都没有直接的联系。”[1]103显然,普列汉诺夫并不认为单凭历史唯物论(“‘经济的’唯物主义”)就可以圆满解答艺术的起源问题。国内有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者极力批判“用生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艺术起源”[3]225,而普列汉诺夫却并没有单一地僵执于历史唯物论方法,他借鉴了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的不少研究成果,因而在探索艺术起源的思路上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发。

三、《没有地址的信》隐约提示了人类艺术起源问题的重要思路

我们在前面论述了普列汉诺夫并没有明确提出“艺术起源于劳动”。通读《没有地址的信》,也见不到普列汉诺夫明白无误地提出其他艺术起源论观点。但是笔者注意到书中隐约地间接地提示了一条解答艺术起源问题的思路。

普列汉诺夫说:“人的本性使他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他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转变为现实”[1]16。这个观点他在书中讲了多次。笔者以为,尽管普列汉诺夫始终没有点明这就是探索艺术起源的思路,但这里却有力地提示了研究者,人类艺术的起源(发生)有双重根源:一是人的审美本性。换用哲学术语来讲这是艺术发生的“内因”。另一个是人类(这里特指原始人类)所处的环境及人类在此环境中的活动,换用哲学术语来讲这是艺术发生的“外因”。从哲学上讲,事物(包括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内因和外因两个条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6]301。“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302虽然这里引文所论是“事物发展”、“变化”,但笔者以为,它同样也适合于看待事物的“发生”。普列汉诺夫是明显地重视内因的根本性作用的。他分析“万物有灵论”的起源就是一个例子。“原始人的知识非常贫乏,他是‘根据自己来判断’的,他把自然现象都说成是一些有意识的力量的故意的行为。这就是万物有灵论的起源。……当然还不是说,万物有灵论是由于原始社会的经济而产生的。不,万物有灵论的各种概念的产生都是由于人的天性”。[1]104其实,原始人类的万物有灵心理与原始人的艺术心理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甚或是一致的,即都是拟人思维、形象思维。普列汉诺夫对万物有灵论的起源的分析足以启发我们寻求探索人类艺术的起源的正确思路。笔者以为,我们过去探讨艺术的起源在思路上总是单一地在外因上寻根求源,如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于巫术(宗教)等等,都是这样。这是不是思维路径的歧途?

人的本性具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这既是普列汉诺夫对进化论者达尔文关于动物具有美感的理论的某种程度的认可和发展,这也是被心理学,尤其是被现代心理学(如现代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对现实的人类心理进行考察所得的结论所证实了的。“对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的音乐能力一样,显然是人类心理和生理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1]35“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并加以欣赏的能力,是植根于人的本性……的特质之中的。”[1]99“欣赏对称的能力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1]38对称的规律根源于“人自己身体的结构以及动物身体的结构”。[1]38普列汉诺夫在这里表明的这种见识,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已有表达,更是为现代心理学研究所证实。现代德国学者恩斯特·海克尔将“艺术冲动”看成是人类的“先天的本能”[7]这都是对人的审美本性与艺术特质的认定。

文学是“人学”。套用这句话即可以说艺术是“人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礼记·乐记》)这说明人心是艺术起源的内因和基础。当然,探索艺术的发生的根源也不能忽视外因,即原始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等。笔者以为,这些外在因素为原始艺术的发生提供了现实需要,提供了具体艺术样式发生的机缘,提供了艺术题材乃至风格形成的条件。普列汉诺夫说:“狩猎生活自然必定要激起、发展和鼓舞原始画家的本能和才能。”[1]138“摹仿的倾向……是植根在人的本性中的,然而是按照人周围环境的不同而这样或那样地发展的。原始人只要一天还是猎人,他的摹仿的倾向就会顺便使他成为画家和雕刻家。”[1]139这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格罗塞和普列汉诺夫都论述过原始狩猎民族的绘画和雕刻能力非常惊人,这与狩猎生活的需要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摹仿倾向和手上技巧得到极大发展有关。狩猎民族的生活决定其绘画的题材都是动物,没有植物。原始民族的舞蹈题材多样,但战争舞之类的题材都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因为有原始的两性生活,因此就有在现代人看来显得很猥亵的恋爱舞,等等。

至于人(如原始人)为什么会具有审美本性,人为什么会具有创造艺术的“艺术基因”?这不是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所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当然也超出这篇拙文的议题范围了,此处不议。

[1]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三联书店,1973.

[2]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6.

[3]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汪济生.系统进化论美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52.

还原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起源论思想
——《没有地址的信》的艺术起源论思想探析

刘求长

J0-02

A

1001-4225(2014)05-0005-05

2014-02-11

刘求长(1942-),男,湖南新化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李金龙)

猜你喜欢

起源观点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圣诞节的起源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观点
热爱劳动
万物起源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