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的可能接住你?!

2014-10-11青帝

大学生 2014年19期
关键词:美国大学分数大学生

青帝

人们通常对美国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极端的理解:一方面世界各地的精英纷纷到美国求学,追求的就是美国大学的高质量,反过来也导致水涨船高,使得美国大学的声誉更隆;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塑造了一群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美国大学生的形象,那些热衷疯狂派对的年轻人,似乎看球赛、谈恋爱比学习重要的多。到底哪种才是真实的美国大学生呢?美国大学生对于大学分数(GPA)看重吗?

分分必争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美国大学的选课制度说起。美国大学特别是本科里,课程基本上分为三类: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学校选修课。根据不同的学位要求和学校的办学宗旨,有些专业的必修课达到总体学分要求的70%以上,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这些课程教授学生最看重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此一般都要求平均分B以上(GPA3.0),否则不能毕业。别看这个要求不高,偶尔一次C就能把平均分数拉下来,必须再拿几个A才能挽救平均分数。专业选修课虽然没有必修课那样有系统性和挑战性,但仍然与专业密切相关。学生把这些课看成了加强或者补充自身某方面技能的机会,愿意花大力气去学好。

如果专业课连C都拿不到,那等待学生的就是重修的命运。其实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美国大学按学分收费,重修等于要重新交一门课的钱。虽然重修一般都能得到更高的分数,但是学生难免经济损失惨重。而且,许多大学都规定专业课只能重修一次,再不过就是转学或者转专业的下场。有些专业还有学习中期的筛选考试,筛去一半的学生都毫不出奇。

因此,学生对这些专业课的分数特别关心,分分必争。相应的,老师得给出非常详细的评分标准,时刻准备着受到质疑。比如,交作业有没有准时算分,出勤率算分,网上发言的频率也算分,课上讨论积极与否更算分。有时学生花了多少力气做作业,细致与否,也属于评分的一部分。而且,最在意分数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成绩不错的学生,他们不会对B+的成绩善罢甘休,而是一定要争取全部科目都拿A,上Deans List(院长表扬名单),或者成为Honor student(优秀学生),不少家长都得瑟地把“我的孩子是某某学校的优秀学生”的贴纸贴在车屁股上,这是个不小的荣耀。或者是那些差一点就不及格的学生,也会特别较真,毕竟多几分就能过关,那可是节省几千美元的大事。

学校的选修课则叫做Core Requirements,在文理学院叫做Liberal Arts Requirements,这些课占全部学分的1/3左右。这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英语、数理化、人文科学等各个范围内分别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尽可能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避免偏科。不难想象,这些课程和专业不直接相关,通常也是学生最不喜欢上的课。比如学艺术的,最怵学数学;学工程的,觉得上门文学课简直是浪费时间。一般来说,学校选修课对分数的要求比较低,及格就行。不过,维持总平均分B以上是许多奖学金和贷款的发放条件之一,所以学生也不敢大意,特别是留学生们。我曾经有位中国博士生朋友,火急火燎地找美国人帮忙改他上课写的小文章,我们觉得不过是课堂作业而已,不需要那么上心吧。他说,他正是担心这门课的成绩达不到B,可能导致他失去赖以为生的助教奖学金。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乱学一气还想有钱进口袋,显然是痴心妄想。

如果是考研,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要考GMAT或者GRE,虽说这个成绩只是入学的参考之一,可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拿到奖学金。大学本科的成绩如何反而不是太要紧,关键是看学生的综合实力以及与研究生方向是否匹配。

选课攻略

美国大学生对于课程的了解可以从几个方面得来,入学之初有orientation(新生入学见面会),在这些迎新活动中,学生可以大致了解到学业的要求。详细的课程如何,则是靠本专业的老师或者辅导员介绍。每所大学每个学期都开展学生对课程的匿名评估,但是大多数学校都不会把这些评估的结果公诸于世,只是供老师本人和领导层参考。这些评估的发布时间还非常敏感,必须在期末成绩出来以前让学生填好,老师要上交完分数后才能看到这些评论,以免影响到打分的公正性。

因此,学生只能从非正式的渠道了解到底哪个老师比较好说话,哪些课比较容易过。这些渠道包括询问高年级的学生,还有搜索著名的ratemyprofessor.com,也就是网上匿名评价老师的网站。当然除非是非常热爱或者非常憎恨某位老师,很少有学生无聊到网上去评价老师,和网上其他匿名评论一样,这些评论往往都是不太公正的。加上许多研究型大学的教授们忙于做研究,课程多是研究生助教代劳,教学质量也就每个学期都不同了。

一般来说,美国大学认为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毕竟,教师精力有限,只能对一定数量的学生提供指导。为了维持教学质量,美国大学为许多精品课程设置了注册人数上限,达到一定人数就不会再接受学生注册。最近几年许多美国大学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得不缩减开课数目。凡是注册人数太少的课,很可能会遭到取消的厄运。美国大学基本上都是在8月底和9月初开学,学生在开学前的四五个月就可以开始选课,可是不乏学生苦于经济上的困难,等到开学前几周才拿到学生贷款,方可注册。因为上述原因,此时还有座位的课已经不多了,为了保持全职学生的身份拿贷款,这些迟注册的学生只能硬着头皮选课,最不济就是选瑜伽课等纯粹的“水课”。

陷入两难的校方

那么,美国大学是否存在老师乱打分的现象呢?美国学校的管理层对于老师的评分一般不能直接干预,因为这涉及到老师的学术自由。毕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如何,需要整个学期的系统评估,老师最有发言权,但是如果老师的评分标准太模糊,或者考试实在太难,与教学内容不符,美国学生是不会忍气吞声的。这些学生一告状,就轮到系主任甚至院长出面摆平了。通常的grade grievance(质疑成绩)学校都有专门的政策,要求老师和学生都得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他们对分数的判断。自然科学类的课一般以考试为评分的基本标准,除非学生能证明题目出得模棱两可,很难“平反”。可是,写作和艺术作品这些评判起来主观成分比较重的课程,就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竞争愈发激烈,美国转学相对容易,有些学生甚至转三四间学校(比如前副总统候选人佩琳)。转学固然可能是因为对学校教育不满或者意识到自己选错了专业,也有小部分人是水往低处流,在好的学校实在混不下去了。另一方面,学校特别是占高校总数超过70%的二三流学校,也陷入了两难:要留住学生,就要确保多数人及格;可要保证教育质量,就必然会有学生跟不上而要重修甚至无法毕业。不难想象,有些靠学费吃饭的私立学校甚至公立大学,生怕评分太严格了会失去学生。

我有个同事曾在一家私立学院教了5年书,就是因为打分严格而常被院长请去谈话,实际上就是对他施加压力,要他给学生过。他笑称自己是“60%俱乐部”的成员,也就是说只有60%学生能够在他的课上及格。有个学期,他拿着1/3学生不及格的成绩单来找我,有些忧虑我们学校也会责备他。我详细地问了他每个学生不及格的原因,惊叹地发现他每次作业打分都记录得极其完善,syllabus(上课内容表)上有非常详细的评分标准,第一天上课就和学生沟通好了,学生想赖不知道都不行,看来是“作案”多次早学乖了。后来居然也没学生来抱怨,反而给了他上佳的教学评价:有心向学的学生一般都能理性看待自己的成绩,只要老师公正、治学严谨,学生还希望老师严格一点呢,否则岂不是浪费钱财与生命!

美国联邦政府最近几年也想收紧政策,多番要求大学必须诚实报告大学生的就业率,凡是学生找不到工作还不起贷款的,都要质问学校的办学质量,导致一大批高校如履薄冰,因为这些学校正是打分宽松的重灾区。学生空有一纸文凭,却因为没学到什么,找工作困难重重。学校的名声是建立在教学质量上的,如果不管学生及格不及格都准许毕业,有损学校的声誉,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生源,但长期来说无异于饮鸠止渴,也使学位注水,进而贬值。

诚然,绝大多数美国企业招聘时都不看毕业生的具体分数,而是看他们的简历上显示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大学生毕业便改行的也比比皆是,成绩如何自然不重要了。可是,也有不少用人单位特别是政府和学校,要求应聘人连同文凭一起提供学校成绩单。正式的成绩单必须向大学购买,郑重密封后直接发给用人单位,不像文凭那样容易造假。

我的一位同事很形象地形容:设想你学习舞蹈,你能对你的舞伴说,我把你抛到空中,只有70%的可能性接住你哦!多荒唐啊,你得每次都接住才能获得与人共舞的资格。可是C正代表着你在一门课里的成功率只有70%,你们说能接受这个分数吗?在美国读大学可是和全世界的尖子竞争,成绩虽然不能代表成功,但至少反映了学生的毅力和一定的能力。所以,美国大学生再不羁,对GPA还是心存忌惮的。

(作者系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美国大学分数大学生
躬身践行修己身:从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国大学系主任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可怕的分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算分数
美国大学课堂教学观察及启示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课程服务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