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课程一点也不水
2014-10-11王斌范
王斌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博士在读,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读研期间,曾当过文科本科生的辅导员,院团委书记。
在多伦多大学,我读政治学博士,并做助教,课程代号POL101。这是多伦多大学政治学系开的课,课容量1200人左右,两个老师讲授,助教25人。没有概念的同学请自行脑补并类比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Justice)。
老师的上课和助教的辅导相结合,对课程话题和课程阅读材料覆盖得就比较好,学生甚至还学了怎么写论文,这对大一学生挺重要。
即便没有A的限制,71的平均分也杜绝了大量90+的可能性,这对打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更严格一些。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每给一个90+,就要给一个及格线的分数……
2013~2014学年POL101的主题是民主、集权、战争与和平,算是政治学的入门课程,选课的学生大部分是大一。由于大一学生绝大多数没有专业,而这门课的得分是决定他们未来是否可以选择政治学作为专业的重要依据,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门课应该算是清华大学意义上的专业课。课程每周一次,时长2小时。根据一开始下发的大纲(Syllabus),学生每周需要阅读对应的文献1~3篇,总长度60~100页。学生每学期需参加7次助教上的讨论课(Tutorial),每次一小时,每次辅导上限20人,学生需要二级选课,根据最后的选课人数每个助教要上2~3个辅导。我这一年上两个。学生每学期上交论文一篇,每学期末都有一次考试。一年的两次考试、两篇论文共占成绩的90%,辅导占10%。
已经结束的上半学期课程大多是对前两个话题的介绍,包括现代民主、自由、马克思主义、纳粹德国(作为民主的对立面)、中国特色民主(作为民主的一种拓展思考,完全价值中立),最后的两节课谈到了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理论涉及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还有Steven Pinker的战争理论。作为入门的介绍性课程,课程覆盖范围颇广,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对东西方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涉及,是一门好课(的确是多伦多大学的一门非常经典和持久的课程)。
课程设置,有意思!
课程内容无关紧要,介绍这门课在课程设置上有意思的地方,请大家自行和“水课”的话题相联系。
助教在上岗之前和过程中,需要进行共计8小时的4次培训,前两次只有新助教必须参加,涉及如何上辅导,如何应对尴尬局面,如何批作业,如何处理学术抄袭等;第三次针对本课程特别设计的写作辅导(writing tutorial);第四次是论文批改。所有的培训设计得都比较紧凑,对帮助助教上手作用不小,前两次是由研究生院针对各系不同情况分别讲的,是博士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此外,助教也被要求提供办公时间(Office Hour),每个助教的办公时间经协调后各不相同,有一间办公室供大家共同使用。
老师上课的主题与阅读材料当然有关系,但是课上不会涉及太多阅读材料。普通讨论课的职责有两个——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讨论某话题。助教可以用签到等手段规范学生考勤,并力图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写作辅导是这门课特有的设置,每学期两次,用于教学生如何写人文社科方向的学术论文,本学期两次写作辅导结束后的一周,是论文的截止日期(deadline)。老师的上课和助教的辅导相结合,对课程话题和课程阅读材料覆盖得就比较好,学生甚至还学了怎么写论文,这对大一学生挺重要。
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的论文题是“民主的底线是什么”。话题和截止日期在开课之初就告诉了学生,学生被告知:只能运用课程内容和阅读材料回答,不需要做额外研究(outside research)。论文上交的前两周,学生还被要求写一个一页的论文提纲(proposal)交给助教,不交者论文减5分(满分100)。助教在一周后批完提纲,写建议发还给学生,此时学生还有一周的时间完成论文。最终的论文字号、行距都有规定,篇幅是五页。论文要交电子版和纸版,纸版用于助教批改,电子版用于自动查重(检测学术不端)。助教批改前先看查重结果,不通过的不批改,直接交给首席助教(head TA)送交本科生院处理(之后会发生什么事不在助教职责范围内,但学生会被告知后果很可怕)。助教三周内批改好论文,写评语和分数,发还给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是被自己的助教改的(很多学生从名字上判断我是亚裔,所以我课上的国际学生比较多,大概是觉得即使学不好我也会网开一面。这说明他们太不了解我……)。
考试闭卷,允许带纸质版字典。考试内容是一篇二选一的小论文(50%)和20个单项选择题(是的,你真的没有看错,也占50%),限时2小时。本学期小论文题是:现实主义理论认为霸权的存在对世界稳定有所贡献,你同不同意这个看法?Steven Pinker对暴力的观点是什么?你同不同意他的看法?20个单选题平均地覆盖了课程讲义和阅读材料,需要学生认真听课并阅读课程材料才能做对(需要说明,课程PPT不发给学生,学生需要上课做笔记才能有材料可复习)。单选题设计得不错,在我看来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问题。选择题用答题卡做,机器改,小论文手写在答题卷上,批改同大论文,助教利用寒假批改好论文,写好评语和分数,下学期初发还给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的考卷也是被自己的助教批改的。
为了保证批改标准统一,第一次批改论文前有专门的助教培训,其中有三篇样本(sample),帮助助教明白打分的总体标准(主要是避免博士助教下手太狠)。考试结束后首席助教还会发来批改建议。助教被要求:自己批改的论文平均分控制在71~72分(需要说明,80+算A level,50分及格),并保证A level(包括A-、A和A+,等同于百分制的80~100分)低于总学生人数的20%。论文的规范(字号、行距、篇幅)不符合要求的,会被酌情扣除2~5分,论文迟于截止日期提交,每天扣2分。
学生收到论文后,如果对打分有异议,可以要求复议。复议可由自己的助教重新批改一次,也可以交给课程教师批改。助教层面的复议规则由助教自己制定,教师层面的复议需要学生写500字材料。第一次论文下发后,没有学生向我提出复议(出乎我的意料),当然我打的最低分也在50以上,没有不及格的。助教把分数上传系统后,助教间能互看,的确有比我手狠的助教(有些不及格的论文并不是因迟交太久扣分而挂掉的,这影响了我批期末试卷的严格程度)。
期末成绩出来了,我的学生里居然有一个只答对了五道选择题(其他学生都是10道以上,但最高的只答对了17道)。我很认真地查了查其他助教学生的成绩,1000多名学生里只有3人满分,我的学生和其他助教的相比平均分还是不错的,1人不及格算很好的,可惜没有高分段(错2个以内的)。另外一个笼统的感觉是,如果以60分为及格线的话,其实有很多学生不及格的……期末论文的两道题,第一道问得比较笼统,第二道是针对某一节课的阅读材料(上课也提到过主要观点),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回答第一题,我的学生里选第二题的不到20%。这很明显地暴露了一个问题:学生没有看过Pinker的材料,或者看过但没有信心回答。事实上我们助教在见到卷子后都觉得第一题出得太泛了,让学生有天马行空的空间,如果所有的题目都像第二题那样出,估计学生真的要死伤大半了……我不知道学生清不清楚,问题问得越具体,其实越容易写出高分的回答,笼统的问题在回答结构上不好把握,选择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没有高超的水平,是很难写出高分回答的。
夹叙夹议写了这么多,基本上涵盖了这门课在设置上最关键的内容了。如果对“水课”有深入的思考,也应该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了。不过既然写了这么长,不妨回到“文科课程如何才能不水”的问题。
思考,借鉴
比较POL101与我在清华大学上过的文科课程(可能会以偏概全),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课程基本的规范性很重要。课程大纲对于学生了解课程全貌、决定是否选课和感知课程压力是很重要的,但这些东西在清华却是稀罕物(海外学成归来的年轻老师会好很多)。课程大纲可以把阅读材料规范到每周,这显然比开给学生一个书单要更加有的放矢,也有利于防止学生因为畏难而半途而废。当然上一学期课连书单都没有,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老师是在胡讲,那就是真正的大水课了。此外,我真的很吃惊在强调学术自由的英美学界,对于论文格式规范得如此细致,并且助教被明确告知一定要给错误格式(包括篇幅超过五页)扣分,且在评论里说明。究其原因,这会教会学生如何写论文,这种规范性的训练也是我们很缺乏的。迟交的规定也很规范,助教有权凭借有效证明(valid proof)给出最长一周的延迟,也有助于督促学生避免拖拉。篇篇作业都要查重,这对于养成引用材料的规范也很关键,并杜绝了抄袭的可能性,对于一个选课人数超过千人、绝大多数学生日后都不会选政治学系作为本科专业的课程来说,的确很严格,但却是应该为之叫好的严格。
平均分和A的严格限制很值得借鉴。POL101这门课一点都不水,就算不限制给分,分数也只低不高。但对于用非客观题作为主要考察内容的文科课程来说,限制平均分虽然不能说没有弊端,但却是杜绝水课、保证总体公平的必要手段。我的学生在交论文时,表示很希望是由我来改他们的论文(他们的心理不用说,我也知道),但事实上谁改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平均分和高分都被限制了。论文的平均分被规定(或者至少规定到一个区间),保证了打分者不能无底线地给高分,也保证了题目太难(实质是学生答得太差)时学生不会死得太惨。即便没有A的限制,71的平均分也杜绝了大量90+的可能性,这对打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更严格一些。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每给一个90+,就要给一个及格线的分数……当我把这个逻辑告诉学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很理解,并赞同我只给了一个90+(其实也就那一篇够条件……)。客观题考试虽然限制平均分不可行,但是平均分不高的限制,也对出题者提出了要求。清华大学的学生都知道“开根号乘以十”的段子,这是对过低分数的调整,那么过高的分数就不需要调整吗?
助教用不好,文科课程水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通过对课程的描述大家会发现,课程教师对课程的责任只有三个:上课+改需要复议的论文+在办公时间见学生,应该说压力不算太大。大量的压力是加在助教身上的,他们要上讨论课,要改作业,也要开办公时间,等学生来提各种奇怪的问题。尽管有人会吐槽助教的资质问题,但我还是觉得从课程设置上看,这是比较科学的,相比清华的老师包干模式,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文科课程没有辅导,就像理工科课程没有习题课一样。相比理工科课程的规范性,文科课程的规范性较低,没有辅导的影响几乎是灾难性的。如果老师还没有办公时间,那对学生来说就真的是灾难了。规范的课程设计的思路是,老师上课讲老师的,不一定覆盖阅读材料,使得课程覆盖的广度更大,阅读材料(一般认为比听课对学生的帮助更大)读不懂,有助教在辅导中帮学生梳理,并通过讨论加深印象。还是弄不懂,就去办公时间找老师和助教一对一问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真的学懂。也许谁改作业这个问题是可以商榷的(与选课人数有关),但是文科课程应该有辅导是显然的。课程设置更充实,老师一个人顶下来显然不现实,请研究生助教来分担,对老师、研究生、学生三方都有好处。
论文没有反馈,对学生成长是很不利的。对比清华和多伦多大学,如果辅导的区别还不明显的话,论文反馈的区别可能更大。在一学期内,多伦多大学的学生上交的三份材料:论文提纲、大论文和考试的小论文都会得到反馈,这相当于要求打分者给自己打的分提供论证,并且给学生指出长处和短处,帮助学生进步。这种对话机制本来就是人文社科研究几乎唯一的研究模式,单向地写论文而没有反馈,学生出于作者的角色,其状态应该是迷茫或者自负。没有人指出论文的短处,就像理工科没有人告诉学生做错了题一样,学生很难进步,甚至还有可能怀疑打分者甚至学科的科学性。多伦多大学的一位清华交换生把一篇得分“C”的论文给我看,我看了之后觉得助教的批改是对的,但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这位清华交换生之前从没意识到,因为之前在论文中写类似的观点,没有人会说“不对”。来多伦多大学交换的清华同学学习都很好,这凸显了这种设置缺失的不良影响。
就本科生课程来说,闭卷考试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必要的。说实话,刚听说了考试的模式,我真的吓了一跳——没想到单选题这种貌似早就被排除出大学文科教育的东西在多伦多大学蓬勃地存在。见到考卷之后,我却觉得这个设置不错。其实课程论文和考试论文设计得很有讲究,加上“不许做额外研究”的要求,学生需要对课程的很多内容都有把握才能作答,但老师可能仍觉得这样的考察不全面,所以又加了20道选择题作为“饱和攻击”。在手里没有PPT的情况下,这对学生听课、复习的要求的确是很高了。本科生教育是要兼顾掌握知识和形成观点的(研究生就不一样了,没有人能想象研究生的考试还考选择题),观点的形成通过论文+反馈解决了,要检测知识的掌握度,闭卷考试的确还是最过硬的手法。最后的题目出得不偏不怪,覆盖了阅读材料的主要观点和课程涉及的主要概念,基本上反映了学生的掌握程度(一门好课这样考,不少学生选择题做不到60分是正常的)。相比清华一些课程论文不限制话题,又没有期末考试,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更多。在多伦多大学,主观题与客观题一起考,比重也相同,也避免了学得太死、没有自己观点的问题。事实上算上论文,客观题比重并不大,这体现了高等教育还是要以培养独立思维为主,但是没有知识作为基础,所谓的独立思维只是胡扯的借口而已(我就是喜欢说真话)。
我在批多伦多大学学生的卷子时,反复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卷子是出给清华学生的,我得到的答案到底能比我现在手里的这些好多少?中国人口远高于加拿大,基础教育也不错,加之清华的本科生人数比多伦多大学少,清华学生的资质肯定比多伦多大学的高。但是多伦多大学显然比清华更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大学,这也让我不由得担心学生出色的资质会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利而被挥霍掉。虽然文科受歧视的状况在国内高校已经大大好转了,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理工科的同学还是没有办法在心里给自己一个有说服力的回答:文科到底厉害(或者说难)在哪里?我想一门设计科学的文科课程,会在知识记忆的过程中,在观点纠结地形成、激烈地碰撞的过程中,让所有认真参与的人领略到文科的魅力,这也是促使所有学科的同学形成全面的学科观念的必经之路。怎么学甚至学不学都是80+、从来不知道挂科为何物,这对文科生和对文科有兴趣的理工科学生而言都不是好事。此外,两年前短暂访问美国顶尖大学的经历也让我感叹:其实我们的文科学生还是不够辛苦,来到世界一流大学求学才真正给了我素材,让我思考:我们到底在哪些方面不够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