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2014-10-11汪海燕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汪海燕

〔关键词〕 语文教学;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素养;意

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42—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可以说,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搭起了一个广阔的快乐舞台,它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舞台。

一、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意义

1.使综合性学习的地位更突出。我们从六年级的教材编排中可以看出,编排者有意加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比重,更加突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地位,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和考验。从学生角度看,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和培养,这在无形中要求教者不得不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和以往的教材比较,一至五年级的每册教材中都有一个明确的综合实践活动单元,而六年级的教材却没有了这个单元,而是将其分解到了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中,看似弱化了活动本身,实则是强化了活动的次数和效果。

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六年级教材第六单元要求围绕“战争”这一主题安排一次关于抗日战争的调查,笔者安排学生进行一次以“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兴我中华” 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自选题目,或者小组共选一个题目完成,从而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在后来的“报告”环节 ,学生一针见血的分析和头头是道的论述,不得不令笔者佩服,他们的报告不但有文字性的调查,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配以说明,对各自调查的问题进行了观点性的阐述,并且做到了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由此可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使语文性更强。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把握了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而忽视或者弱化了活动的语文性。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得出,综合性语文教学一定姓“语”。所以,活动在充分凸现综合性学习的同时,还要牢牢把握住“语文性”这一特点和原则。在“岁寒三友”实践活动中,不管是学生搜集相关知识、有关诗文以及人物事迹,还是在诗文朗诵、故事讲解等方面,都是紧扣“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的特点展开。

二、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策略

1.放眼全局,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学习应该有更广阔的天地,回首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在班级中、教室里完成的,每一次活动计划的制订、成果的展示,都以教室为阵地。就算个别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他们利用的时间也仅限于在家休息的时间,那些所谓的“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学生参加得少之又少。其实,教师应该具备战略的眼光,应该从全局上、整体上着手,重视并努力实施“综合性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出封闭的课堂,才能使“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注入课堂,使封闭的课堂开放起来,使课堂更具鲜活的生命力。

2.因材施教,有侧重点的指导。首先从教师方面看,教师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精力更有限,不可能始终跟踪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再加上知识领域不够宽泛,在指导的层面上会受到很大限制。一次活动,虽然是短短一两周时间,但会牵涉到社会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等各方面的问题,要完成对学生各类活动的指导,教师的压力可想可知。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小组,教师若要面面俱到,精力不够不说,还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是有违于综合学习本质特点的。众所周知,综合学习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学生的参与可根据其本身的学习能力、家庭实际情况,做出有层次的规划。这样才能既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最基本的收获,又能使一些能力强的、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一个班级中,掌握优质资源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所以教师必须要在后期推动中,让学生中的优势资源同样可以成为全体同学进步的共同资源。

所以,教师应该在用好手中教材的基础上,广辟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