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辨析 重点突破
2014-10-10高伟红
高伟红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是副大有讲究的对联。此联原来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楹联,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洪承畴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后来,他叛国降敌,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可见,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有时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虚词的运用能力,也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范畴。
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介词、副词、连词和助词。题型基本上以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虚词考查的核心点是能够“灵活运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结合词性、语义和语境等方面来辨析考查前后句是否畅通;二是考查关联词的搭配,重在弄清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三是考查副词和介词的正确使用,重点在于习惯搭配。
针对以上情况,在虚词的复习备考中,我们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虚词的习惯性用法
虚词尽管意义较虚,但使用起来也是大有讲究的,虽然副词、介词、助词和连词中存在着大量意义和用法很接近的词语,但是许多虚词都有自己的习惯用法,掌握这些习惯用法,对于提高我们语言的完美程度,在考场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例1. 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2013年山东高考语文卷第3题B选项)
对于这个句子,很多学生易误认为“其间”一词应改为“期间”,所以选择失误。“其间”与“期间”都表示在某段时间里面或某个时期中间,但“其间”一词可以单独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而“期间”不能单独充当时间状语,使用时它的前面必须添加修饰语。所以该句正确。
例2.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预期落了空。(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第3题A选项)
常用虚词“对”“对于”“关于”的习惯性用法是高考复习要点。三者都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①在一般情况下,能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改用“对”。②“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当“对”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者含有“对待”“向”等意思时,“对”不能换成“对于”。③当“对”用在副词之后时,“对”不能换成“对于”。④ “对”多用于口头语体,而“对于”的色彩庄重些,更适合于书面语体。 A选项“对于”应改为“对”,此处表示人与事物之间的对待关系。
例3.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第2题A选项)
“再”和“又”同是副词,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是在习惯性用法上,二者之间有所不同。“再”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对于已实现的动作一般用“又”。本句中“再看了一阵”中的助词“了”表明动作重复,应用“又”。
二、熟知常见的虚词搭配
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也有成对配合使用的。搭配有一定规矩,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
例1. 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全体职工都 总经理罗阳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打动。(为……所、为……而)[2013年江西高考语文卷第3题(3)]
在虚词的配合使用中,“为……而”指的是“为了……而”,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与目的;而“为……所”,是表被动。这个句子中,表达的意思是全体职工都被罗阳的崇高精神所打动,因此要选用“为……所”这个搭配。
例2.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 收益了。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 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 ,因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
A. 决定 即使 提升 息息相关
B. 决定 虽然 提高 休戚相关
C. 确定 即使 提升 休戚相关
D. 确定 虽然 提高 息息相关
(2010年天津高考语文卷第3题)
例句中,第二组词语究竟选用“即使”还是选用“虽然”,这是一个考查点。“虽然……也”表示的是已然情况,而“即使……也”构成假设关系,故本空用“即使……也”是正确的。
例3. 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 有加,然而,“宝库”和“殿堂”虽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甚至很遥远,普通百姓往往 。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图书馆 “宝库”“殿堂”, “知识公园”。
A. 崇敬 望而生畏 不仅是 而且是
B. 尊崇 望而生畏 不应是 而应是
C. 崇敬 敬而远之 不应是 而应是
D. 尊崇 敬而远之 不仅是 而且是
(2013天津高考语文卷第3题)
在关联词搭配中,“不仅……而且”表示的是递进关系,结合上文句意可以看出,表达者要突出的是转折关系,因此选用“不应是……而应是”最为恰当。
三、体会虚词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其词义中表达出来的某种感情倾向。实词因为词义比较明确,故其感情色彩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但是不仅实词具有感情色彩,有相当一部分虚词也是具有色彩意义的。把握这些虚词的色彩意义,更能使我们灵活运用虚词,传达出正确的态度和感受。endprint
例1. 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以至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2013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第3题A选项)
很多考生认为,此句中“以至”要改为“以致”,所以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实,“以至”用法比较宽泛,可以连接好的结果,也可以连接不好的结果,所以,这一例句使用连词“以至”是符合语义表达需求的。
例2. 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太不礼貌了吧。(不免、未免)[2014年江西高考语文卷第3题(2)]
“不免”和“未免”也有色彩倾向的不同。“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表达一种肯定的判断,它还包含这种结果是可以理解或谅解的含义。“未免”则是对某一现象的否定评价,同时,使用了这个副词,不仅达到了批评的目的,也可以使语气变得比较委婉。句中,是对“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一行为的批评和不满,因而要用“未免”。
四、结合语境,培养语感,提高近义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
虚词的数量比实词要少得多,但种类繁多,用法非常灵活,因而要正确掌握确实不易。学生平时要善于把虚词置于一定的语境动态中分析,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尤其要注意相近的词语在词义上特别是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例1. 社会需要个体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2014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第3题B选项)
“不只”是“不仅、不但”的意思,而句中语境明确提及“远不止一个人”,需要的是意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的词语,应该换用“不止”。“止”有终止的意思,到此为止,后面就没有了。
例2. 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 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总算、终于)(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卷第3题③)
“总算”和“终于”很容易混淆。“总算”更强调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或经过一番努力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根据语境“几年虽然很艰难”,这个句子的画线处应该选用“总算”一词。
例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第5题)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他比你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 一再 多少 往往 B. 再三 多少 常常
C. 一再 稍微 常常 D. 再三 稍微 往往
本题备选的6个副词都是常用的,各组之间在词义或用法上都有差别细微。“一再”和“再三”都是“一次又一次”。两者有时可以互换使用。但在不是表示人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只能用“一再”,所以句①要选择“一再”。在第2组词中,“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就不能,所以该句只能用“稍微”。“常常”是指“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是指“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试题中的第③句的行为动作,既没有“一定的条件”,也并不带有某种规律性,所以只能用“常常”。
从考生答题的角度来说,很多时候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作细致的理性分析,凭语感直觉判断也是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的。当然,这也有赖于平时的积累和强化。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也不全部都用在词语题上。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除了词语题,病句中出现虚词考查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对关联词使用位置的问题,考查的更多一些。这点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例1. 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2014年天津语文高考卷第4题B选项)
这个句子由于缺少了助词“的”,使主谓搭配不当,所以应在“铸制”后面加“的”。
例2. 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2014年广东语文高考卷第3题D选项)
这个句子不合逻辑。关联词语“不仅……还”表递进关系,原句内容倒置,应该是“他不仅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先驱”。
例3. 家风即便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卷第2题B选项)
这个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即便“表示假设关系,而此句前后分句应是并列关系。应该把“即便”改成“不仅”或者是“既”。
例4. 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2012年广东语文高考卷第3题C选项)
这个句子中,句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将“即使”移到“茶叶”之前。
正确使用虚词主要是靠语言实践尤其是阅读实践的体味、经验积累。会辨析、会运用,培养语感、总结归纳,在考场上结合具体语境,细心揣摩体会,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单位:珠海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