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及其当代意义探析
2014-10-10张喜英
张喜英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积淀着中华民族对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和心理情感。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以及教育思想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儒家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201-0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儒家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就要确定其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的对接,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及其当代意义
儒家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命题,始终视天地万物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朴素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诚然,古代由于自然科学不发达,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比较低,基本上是顺应自然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代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们在主客二元对立思想的指导下,对自然的改造到了破坏性的程度。电影《私人定制》里有几个场景发人深省,我们和阳光隔着厚厚的霾;葱郁的森林的现在变成了光秃秃的山;草原上到处是一个一个的大坑,下雨的时候,打雷声和大地的沉陷声此起彼伏;而河流已干涸,发酸发臭,沿途都是垃圾。近代相对于古代来说,自然科学进步了,但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无法使沙漠变回森林,无法使已经灭绝的物种再活过来,现在是我们反思的时候了。
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恩格斯说过,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破坏都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这其实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现在我们提天人合一,是提醒人们在改造自然、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不要忘了保护自然。我们知道,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但是这也促使日本在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方面世界领先。在日本有些地方,垃圾分类非常严格,多达二十多种,玻璃、家电等什么时间扔都有严格规定,错过了就要等下一次[2]。中国也亟需树立这样的理念,并立刻行动,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有蓝的天、白的云和清的水,才能有美丽中国[3]。
二、“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儒家讲“和为贵”、“和而不同”。“和”是指有差异、分歧甚至对立的存在,但能通过协调达到整体的和谐,“同”是指一致、相同。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在承认差异、分歧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小人则附和你,和你一致,没有不同意见,但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我们应该“和而不同”,不能“同而不和”。
另外,孔子提出了一个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黄金法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东西方都认可的。儒家也主张,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现代人由于种种原因,压力大,很多人紧张、焦虑,这种自身的紧张和焦虑,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很容易投射到别人身上,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和为贵”、“和而不同”原则对我们今天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和为贵”原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就可能少些纷争;以“和为贵”处理个人与单位、私与公的关系,个人可能就少些抱怨,心情舒畅;以“和为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会多些和平、少些战争。
三、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和很多教育方法在今天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是“因材施教”。对于同一个问题“什么是仁?”,不同的学生问孔子,他会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回答。“因材施教”这种理念在我们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强调,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在优异学生跳级、转学、转换专业、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等,就是要注重因材施教。
其次是“有教无类”。孔子打破贵族官学垄断的局面,首创私学,推动教育向平民下移,不分贵贱贤愚,都作为教育对象,对学生一视同仁。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理念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当今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层次,个别老师对优生和差生很难做到一视同仁,座位的排定按成绩的好坏;更有甚者郑州某小学竟给差生带绿领巾,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再次是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我们今天仍然要注重的。孔子也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代替学生思考。这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启发: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注重学思结合。
四、注重“修身”、追求“君子”人格理想及其当代意义
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儒家伦理的精神要义,在于个体慎独自律。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厚德才能载物。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才能外王。要求“吾日三省吾身”。要养浩然正气,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孟子不像苏秦、张仪等追求一世功名,当时孟子见的那些国王,听不进孟子的话,但孟子还是坚持“内圣外王”的王道政治,鼓励那些国王施仁政,只有孟子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千古圣人。endprint
现代部分人对有利益的事趋之若鹜,对无利益而有意义的事不屑一顾。现代社会太需要重意义轻利益的精神,太需要重意义轻利益的人。因此,在现代社会重提儒家修身的思想,对提高个人的思想修养,对促进家庭的和谐,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五、儒家思想文化包含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首先是自强不息精神。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红旗渠的修建就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安阳林县干旱缺雨,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的吃水和田地灌溉问题,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历经十余年,在太行山的半山腰上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如果把当时挖砌的土石堆成高2米,宽3米的墙,就能把中国的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被誉为“当代的万里长城”。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能修建红旗渠,这离不开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挥。
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1945年,毛主席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一座叫帝国主义,一座叫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发杨这种精神,为了中华民族的的独立和解放矢志不渝,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家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短短六十年时间就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5]。
其次是爱国主义精神。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表现为对国家的“忠”,“精忠报国”,“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面对孝和忠两难选择时,宁舍孝而选忠。即使面对生死问题也义无反顾,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然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忠的对象是皇上,是朝廷,甚至有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当今社会是民主社会,我们要摒弃这种愚忠。但儒家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再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很浓,强调团结统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团结统一的思想已深深积淀、内化在中国人的心中。在中国历史上,分裂不得人心,统一人心所向,这已成为我们反对民族分裂的广泛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6]。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继承儒家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选择、吸收和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8.
[2] @林萍在日本:日本人怎样做垃圾分类[J].青年文摘,2013,(15):49.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理性看 齐心办[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32.
[4] 贾鹏龙.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地位的再认识[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6.
[5]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辉煌之路 河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217.
[6] 郜良.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EB/OL].http://www.stats.gov.
[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