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让生命真实出演

2014-10-10吴奇

师道 2014年9期
关键词:修饰词师生智慧

吴奇

“对话”这个词,经过十多年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可以说在“知”的层面上“深入人心”;不过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文字上;有时候还会成为课堂表演的道具。有些公开课上所展示的“对话”,名为“对话”,实为“灌输”。有些课堂活动,热热烈烈,其实教与学已经分离了。从“教师为中心”机械走向“学生为中心”,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怪圈。

对话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对话不是交谈,不能为了对话而对话。对话不能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也不能变成由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并不是师生在同一位置上,否则师生便可互换。在对话中,师生都是主体,不仅要保留自己的身份,而且还要积极地捍卫这一身份。对话目的是为了交流,交流才能共同成长。师生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学生对教师的理解,而是师生共同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如同导师一样,不向学生灌输思想,而是指点迷津。真正的对话不是要抹去教师的“教”,“教”隐含在相应的“学习”行为中,并在学习当中得以完善。教与学是不可分离的,“教”包含着教授对象的学习行为,同时也包含着教育者的学习或再学习的行为。

对话始于学生懂的地方

每个教学过程都有开端,都应该有出发点。师生之间的对话亦如此,选择好的“出发点” 是课堂教学能够和谐、双赢的“跬步”。但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很少精心思考这个问题,常常“顺其自然”,顺“性”而为。

作为教师必须明白的是:教学必须从学生当前的认识着手,而不是从教师当前的知识开始;要从“有”开始,而不是从“无”开始;要从“这里(懂的地方)”出发,而不是从“那里(不懂的地方)”出发。

以语文教学为例。怎样选择好的对话出发点呢?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息于语言所筑之家中。”显然,掌握语言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表现人之情感的根本方法。孔子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语文课程标准》也清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要从字、词、句、段、篇、章的解读中发现隐藏在文字中的妙处。

由是观之,字、词永远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起点,只不过是在各个学段所要学习的字词之多寡区别而已。然而,因语文学科具有先天的复杂性,又因文体样式不同、课型有别、学情各异、文化种族各异,又因语文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所以语文教学的“起点”是最为丰富的。不管“起点”是如何丰富,我们在教学尤其是起始课时,首先思考的是要抓住“字词”作为对话的“出发点”。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的起始课都要从“字词”开始。

笔者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来说明。

面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我们如何确定“出发点”?起点一定有很多,但对初中学生而言,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基本都认识,即使有个别不认识的也可通过查字典自行解决,这就是学生的“当前知识”,是学生懂的地方。至于字词背后的“趣”和“情”就未必是所有学生都能懂的地方。所以,从“字词”始,既符合学情,更符合学段要求。那么,我们不妨就从“字词”开始,渐渐走进文本深处,在师生互动下去探究、体会百草园的自然之趣、雪地捕鸟的智慧之趣及三味书屋的闹课之趣,进而品味作者之情。请看课堂实录片段。

师:请同学们先从文章中找出百草园中作者描写事物的词及这些事物之前的修饰词,然后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可以补充。

生:“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长吟”、“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师:在这些重点词语中,“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都属于物名,你们“识”得即可。但这些物名前的修饰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同学们不仅要“识”,更要从中学到点什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修饰词,看看有何特点?

生:观察,思考。

(这个问题对初中学生而言是难点,学生能说出点东西来固然好,如果说不出,也不能责备。此时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就要及时出现。)

师:我先举个例子,比如“长白山”,“长”、“白”都是“山”的修饰语。“白”指的是山的颜色,原因是长年积雪不化。“长”既指的是山脉绵延距离长,还指雪不化的时间长。人们就是利用山脉的这两个特点给山脉命名为“长白山”。

生:我试着对“碧绿”说说。“碧绿”是修饰“菜畦”的,菜畦是农家的菜园子,种有韭菜、小葱、黄瓜、豆角、油菜等蔬菜,一畦一畦,绿油油的。

师:请大家看看图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菜园子的图片)

生:“碧”是“青绿色的”。

师:通过“碧”我们想到什么东西呢?

生:碧玉。

师:碧玉有什么特点呢?请看图片(俄罗斯碧玉镯子)

生:特点是透明,还有温润。我妈就有一只玉镯子。把“碧”放在“绿”之前则突出了绿的通透亮丽,把春天中的蔬菜给人的感觉写得清新、有活力,写出了发自人心里的对大自然的欣喜之情。

师:整体看,这个修饰语有何特点?同学们能归纳出来吗?

生:我发现修饰词前一个词是物,后一个则是颜色。

师:观察得很好。“物”+“色”,我们暂且称之“以物饰色”。其作用是能表达出人的情感,且容易引人联想。同学们能举出类似的词语来吗?

生:雪白、乳白。

生:鹅黄、金黄。

生:砖红、玫瑰红、橘红。

生:宝石蓝、孔雀蓝、海蓝、天蓝。

……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把“修饰语”当做教学的起点,先是识“物之名”,然后从“碧绿的菜畦”入手,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学会品“修饰词”。在这个基础上,师生可以继续从品“修饰词”再到味“我之情”,一步步深入文本。这样的教学,既能努力让学生养成积累优美言词的习惯,又充分体现了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情感性。

对话中要生成生存智慧

英国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只有那些能够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够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起来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我非常希望你们铭记于心的是,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而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

我们的课堂常常以传授知识、获得知识为目的,其教学效果大多也止停在识记、理解阶段。至于从文本中发现人的生存智慧则寥寥无几。笔者对此曾做尝试,请看下面的课堂镜头片段。

《红楼梦》借贾府兴衰说尽天下之事,贾府的故事对我们当代人也是有影响的。有人从书中“挖”出现代管理的策略,……我们能不能从文中也“挖”出一些影响我们生活的智慧呢?

问题抛出之后,同学眼中马上闪现出惊异的眼神,吃惊的,自信的,也有迷茫的。

……

“初入职场,做事说话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我认为这就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生存智慧。”这位同学的回答就像火种一样,点亮了课堂,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林黛玉初到贾府,见了外祖母是‘拜见,……我们更看出黛玉是多么的有礼节!由黛玉的这些动作,我们想到:无论对方是见长辈还是平辈,见领导还是同事,见校长还是同学,都要注意礼节,尊敬长辈领导,见面要主动问好施礼。这就是我们日常交往的智慧。”

……

学生们争抢发言,课堂就像开锅的水一样,沸腾起来。

“老嬷嬷让坐,黛玉‘度其位次……由此我看出,就连‘坐在哪里这样的生活细节也是需要智慧的,今后再参加家庭大聚餐,出席各种晚宴,坐在哪里都是要先过脑子的。”

同学发言后,有同学说,“老师,你也说说你挖的生存智慧呗。”望着青春蓬勃的学生,我说:“宝黛相会,全文最精彩!……同学们,我认为在情窦初开的季节里,希望你们不学贾宝玉,多学林黛玉,要把爱慕之情藏在心里,因为青涩的果实是不甜的。这应该是青春期要记住的智慧吧!”学生们大笑,鼓掌。

……

学习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从文本中寻找并挖出人的各种生存智慧,为自己人生行走找到智慧背囊。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要旨。试想,课堂上尽管采取了对话的策略,但师生不能把那些能够和人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够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与文本联系起来的话,获得不了生存智慧,那么,对话就不是真正的对话,最多也就是获得了一些知识而已。

关于对话,弗莱雷告诫我们,对话教育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指在对话中不仅传递信息,还要尊重能够激发教育意义的所有言论。教育者的职责不是去窒息学生的好奇心,相反,当一个问题没有被阐明,教师也不应该讥笑他们,而应帮助学生重新解释,使他们能够提出更具价值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发言都应不加批判地吸收,这里的批判伴随着聆听和反思,是指互相尊重的批判,而不是破坏性的批评。

笔者认为,对话,是有条件的。在中小学教育这个层面上,我们所说的“对话”不是苏格拉底的灵魂对话。灵魂对话属于最高级对话。孔子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释迦牟尼的“为发上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灵魂对话是有条件的。尽管如此,我们一定要“心诚求之,虽不能至,亦不远矣”。

当然,简单的问答不是对话,交谈也不是对话;对话不是越多越好,对话的目的不一定取得一致同意;我们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各方之间的言谈,而且是指各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地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侍坐》就是最好的榜样!

(作者单位:天津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修饰词师生智慧
学加修饰词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我属“懒”
欲探诗家笔中意 扣字品词解其味
麻辣师生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