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2009-07-16马长根
马长根
议论与记叙和说明一样,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天下事物皆可议论的范畴。
议论文:以议论作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的文章,是与记叙文、说明文并列的常用文体之一。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有以下三个要素:
论点:即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看法或主张。有的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叫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几个从属的分论点。论点须正确、鲜明。
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它可以是事例,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数据。论据须确凿、典型、恰当、有说服力,必须与论点之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论证: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推理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种类很多,有立论文、驳论文,有评论、杂感、讲演稿……但无论哪一类议论文,都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通过证明或反驳来阐明见解和主张。议论文在说理的过程中,也穿插着记叙、说明等成分,但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说明,是为了交代写作背景、提供议论对象、陈述事实论据,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说理服务。
议论文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行文,因而在结构上便形成了议论文的三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议论文论述性的特点,决定了它语言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准确性、严密性、鲜明性。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命题角度】
一、整体感知,提取或归纳概括论点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它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通常以判断句、陈述句的形式呈现出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提取或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已成为议论文阅读中的常见考点。
中考命题关于论点的考查常设的问题往往有:文章论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最;作者用某某例子是为了证明他的什么观点;作者在某某段中主要陈述了一个什么主张;作者通过什么方法表达了他的什么看法等等。所谓看法、主张、观点其实都是指文章的论点而言。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如2008年哈尔滨市中考卷《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第22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需要归纳概括,如2008年南通市中考卷《精神拾荒三步曲》第12题:“第③段中席勒和托尔斯泰的观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2D08年无锡市中考卷《成功也会成为包袱》第15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有时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分论点的辨析能力,如2008年厦门市中考卷《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第18题:“本文标题处即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通读全文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具体是从哪几方面告诉我们‘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的?”实际上,答案“尽情领略大自然之美”“潜心阅读”“倾听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三个方面就是分论点。
二、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理清结构是读懂文章的重要环节,中考往往会在这方面命题。常见的题目有:给文章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找出文章中承上启下的段落,或者是画线语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题干已经梳理出整篇文章的思路,并用概括性的语句写出几个,余下的留出空白让考生填写等等。如2008年河北省中考卷《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第16题:“请根据选文第1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选文第1段先针对……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为例,论证了……的观点。”回答这类问题,就要了解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三部分,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具体又主要分两类,其一是递进结构,常表现为层层深入的递进式,先提出观点,再步步深入地论证这个观点,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逐步递进的;其二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论证部分段落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三、理解内容,分析论据、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如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问题。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
论点和论据之间是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论据作为文章的材料,为证明论点服务,论点是作者的观点,统领论据,两者相辅相成,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种。常见的命题点有:阅读某一段落,说说某一事例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文章观点中所提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文章观点再添补一个事实或道理论据。你是否赞同作者所举事例(或道理);为什么。如2008年连云港市中考卷《生命的韧性》第13题:“文章第三段写小女孩何翠清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008年成都市中考卷《善待挫折》第15题:“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即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常见的命题点有: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如2008年哈尔滨市中考卷《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第24题:“第⑥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008年昆明市中考卷《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第21题:“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部分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回答这类题目既要熟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不同,还要熟悉四种论证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此外还要理清思路,注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四、品味语言,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议论文的语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议论文最终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因此语言应经得起推敲,有很强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逻辑性。
明确性:作者的观点、看法必须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概括性:在分析论证时,大多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这些语言中往往包含许多信息。
生动性、深刻性:一些重点语句中关键词、修饰词、语气词等的使用,往往值得仔细体味。认真咀嚼。
如2008年昆明市中考卷第23题:“选文第⑤段‘如果他们想继续优秀,就必须在创作中始终保持写日记时的那种自由心态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自由心态指什么?这对你写作有什么启示?”2008年济宁市中考卷《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第14题:“第十段‘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这是什么原因呢?”
五、感悟思考,体现阅读个性的开放性试题
《语文课程标准》:“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这类题目常常是就原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想体会,评论原文中的人物或事件,评价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等等。其共同特点是:有放开的一面,立足于灵活,使考生能够充分张扬自我,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有限制的一面,回答的问题要尽可能围绕文本内容,找对文本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避免无的放矢。此类题答题要求:内容上要扣紧题意,观点要明确,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语言表达清楚流畅,不能脱离文段泛泛而谈。
【应对方略】
(一)粗读感知,准确、鲜明地抓准论点
论点是议论文的第一要素,是议论文中心的体现,只有抓准论点,才能把握全文中心。从内容看,议论文的中心是作者直接而明确提出的主张,在文章中表现为鲜明的观点,居于全文的统帅地位,文章的内容是围绕着它来展开的。从论证结构看,被全文主要论据所证明的那个论点,或被主要阐述其道理的那个论点,就是全文的中心。从论点在议论文中出现的位置来看,由于作者的构思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有的出现在标题,有的在文章开头,有的在文章中间,有的在文章结尾,有的散见于全文中,要读者自己归纳。如果在议论文的立论与本论(或结论)部分都出现像中心论点的句子,那么一般来说,在前面的是论点,后面的是结论,结论呼应前面的论点。
(二)理清文章脉络。特别要注意哪些论据支撑什么观点
有人认为议论文的材料,就是议论文的论据,这种看法不够准确。一篇议论文,常有非论证部分,运用的材料在文中起补充、说明、交代背景、介绍情况的作用,虽然它们与所论证的问题有关,但是不起论据的作用。只有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才是论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包括数据)和理论论据,它是议论文的第二个要素。在阅读议论文时,要理清材料,掌握论据,认识它证明论点或反驳论点所起的作用,进一步领会观点统帅材料的关系。一般来说,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可以用“因为(论据)——所以(论点)”的方式去理解,什么样的论据支撑什么样的论点。
(三)真正理解并能运用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也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它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如果说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那么论证方法则用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前文所述的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只要认真理解不难确定,真正有难度的是运用某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进行段落仿写或向文章之外拓展。
事例论证:根据需要例举一定的事实来证明观点正确的方法,事实要求充分、确凿、有代表性。这样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可以使论证具有权威性,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其好处是是非曲直分明,给人深刻印象。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生动形象地来作比喻,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比喻论证可以增强论证的形象性。
(四)体会、品味语言应注意语境
解答这类题目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一般信息点就在原文中,考生需要把分散的信息点加以整合,以形成答案。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有很强的逻辑性,信息量丰富,但不少考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回答这类题目要把词语、句子放在段落篇章中去理解分析,其含义、作用不能脱离分论点或中心论点;富有哲理的语句要挖掘内涵;具有结构作用的句子要说明它的统领、承启、归结等作用。
(五)要正确把握开放性试题的“限”与“不限”
开放性试题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一般都有明确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往往与原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考生在真正吃透原文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作出个性化的发挥。如2008年厦门市中考卷第20题:“本文作者认为‘一味的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但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慢就意味着会被时代抛弃。快才是制胜的法宝。你是怎样看待‘快与‘慢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具体谈谈。”这类题就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悟,在“限”与“不限”中找到切入点,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人手去思考分析,你才能辩证地回答,才会言之有理,使人信服。对那些感悟启示类的问题要采用上挂下联的方法来解题,“上挂”就是联系作者的观点,“下联”就是联系自己生活,真正做到有感而发。
【学以致用】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人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此外,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自己来承担,丝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负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这样的人往往是把责任看做强加给他的负担,看做个人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认知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做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是盲目的了。
所以,人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选自《安静》,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中举托尔斯泰对一位小姐反感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你如何理解歌德在文中所说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4“对自己人生负责便是对社会负责”,这样说有道理吗?为什么?古今中外,对人生负责的人很多,你能举出两个例子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