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夫曼诗人气质现身大都会新制作《维特》

2014-10-10谢朝宗

歌剧 2014年5期
关键词:考夫曼索菲亚大都会

谢朝宗

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彼得。盖尔伯(Peter Gelb)深知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他也知道要延揽明星就得给他们顶级待遇,所以对那些卖座的明星歌唱家,他向来不吝于给他们全新的制作。被列在他名单上的有娜塔莉·德赛(Natalie Dessay),安娜·涅特里布科(Anna Netrebko)以及德国男高音乔纳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

继去年的《帕西法尔》之后。大都会第二度为考夫曼量身制作的歌剧是今年2月的《维特》(Werther)。不同的是,纽约观众们首先欣赏到的是他诠释瓦格纳“天真的笨蛋”一角,而他的“维特”形象,则早在欧洲享有盛评。这两个角色似乎差异很大,但在1892年维也纳首演时扮演“维特”的男高音厄内斯特·范·戴克(Ernest Van Dyck)也同样是一位出色的“帕西法尔”扮演者,所以考夫曼两者兼擅可说是延续了历史传统。

尽管在改编歌德畅销小说的过程中。作曲家马斯内和剧作家爱德华·布劳(Edouard Blau)、保罗-米莱特(Paul Milliet)和乔治斯-哈特曼(Georges Hartmann)对原作进行了大量删减(据说当时曾引发欧洲一股对维特的自怜自爱),但他的基本性格仍然保留在歌剧里,这个角色固然有着满腔热情,但他与现实社会也有点疏离。考夫曼带有中音区音质的声音符合维特阴郁的性格,强而有力的高音正适合倾泄内心的热情,但他许多时候不开怀高唱。反而以弱音低吟,仿佛是在唱给自己听,表达了年轻诗人有点活在自己想象世界的内省。他在这个制作里从头至尾穿着一袭暗色的长皮大衣,与其他角色有特定时代性的古装不搭调,正突显出他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孤立性。

考夫曼浑厚的音色给了马斯奈音乐丰富的变化,把这个角色从一开始热情拥抱大自然、到最后因为得不到所爱而绝望自杀刻画得细微深刻。他的“春风你为何唤醒我?”(Pourquoime Reveiller)一字一字都唱得清清楚楚,传达出歌词的含意。最后一幕延长的临终告白,唱得过于夸张很容易让人不耐烦,但他和女中音索菲亚-科克(Sophie Koch)两人真切的感情。大大掩盖了这场戏的弱点。

导演理查德·艾尔(Richard Eyre)把场景从18世纪搬到19世纪末叶作曲家身处的时代,但他并没有更改故事的内容。还是年轻的诗人维特对友人夏洛特(charlotte)的一见钟情,不顾她已有的未婚夫,维特还是一股脑儿坦陈了自己的爱意。夏洛特婚后数月,收到维特的来信,信中说自己不能忘情,要求再见夏洛特一面。夏洛特虽然承认自己很受维特吸引,但不能抛下一切与他情奔天涯。万念俱灰的维特回到自己家中,用向夏洛特先生埃尔伯特(Albert)借来的枪自尽,死在赶来阻止不及的夏洛特怀中。

场景的设计有很大程度的写实性,但除了搭建出来的布景外,还利用了计算机投影,打出户外的景象,让第一、二幕可以灵活地在内外景之间转换。夏洛特婚后与维特重逢的家中书房,满满是从天花板到地板的木书柜,颜色深暗,象征了夏洛特被世俗礼教逼得无处可逃。导演理查德·艾尔把一些背景故事也都交待出来了,包括序曲时夏洛特母亲猝死以及维特举枪自尽,这些都帮助观众更容易了解故事情节。

英国女中音索菲亚-科克有着丰厚的声音,所以她的夏洛特也有着特别丰富的情感。她一开始时的自矜,最终终于抵不住维特源源不绝的求爱,而体会到身不由己的悲痛,从她的声音可以很清楚地听到。埃尔伯特一角由男中音大卫·彼茨克(David Bizic)首次在大都会演出,他利用不多的唱段,刻画出角色由真诚纯朴到洋洋自得,再到妒忌愤怒的丈夫形象的性格转变。夏洛特的妹妹索菲亚(Sophie)虽然也爱着维特,但她最终还是明白自己在他眼中是一文不值,利西特·奥罗佩萨(Lisette Oropesa)的声音明亮清脆,有着年轻女孩的活泼。

《维特》是大都会本季最后一个新制作,如图画般漂亮的场景、优秀的演唱,给纽约这个漫长而冷清的寒春,带来一点值得兴奋的消息。

猜你喜欢

考夫曼索菲亚大都会
音乐表现形式研究的理论观点
我的食物大都会飞
Zootopia 《动物大都会》
过膝伞裙 大都会女孩蜂拥而至
点播沉默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