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开放,以学生为主体
2014-10-10鲁红心
鲁红心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我常常思考如何才能把课上好,吸引学生认真听讲,让他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我想,教师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一、让学生在互动中成长
众多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存在教师中心主义思想,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甚至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使师生关系处于对立之中。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改变师生关系是一个焦点,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鞭策、召唤,从而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在《戊戌变法》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荣禄、李鸿章、康有为等进行论战,以此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封建顽固势力不单指顽固派,还包括洋务派,同时还了解了论战的主要内容。这样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对历史的理解,让自己也获得专业成长。
二、为学生创建开放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的历史教学由于过分强调教材上的知识点,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我们应该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等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彰显个性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思考,主动体验。我们的历史课堂不应该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经验、突发事件,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它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从人性的角度讲,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被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体。我们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记住就行,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阻碍人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压抑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个过程。在历史学习中要使学生自己首先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乐学。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成立起一些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开展学习竞争,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并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帮助学生长知识、长才干,帮助他们形成思想、完善人格。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