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
2014-10-09彭敦运
彭敦运
泉眼里冒出一眼水,可以形成一股浅流,冲出一道短痕。若泉水不断,浅流会变成小溪,乃至瀑布、河床。而河床一旦出现,就会汇聚更多的来水,积攒更大的冲刷和前行的力量,终成大江。在班级教育中,能不能通过收集杯水的力量,富集而成“江海”,进而铸造自己的教育品牌呢?
“第一杯水”
期中考试过后,各班都在召开家长会。观摩了几场后,我失眠了。我该怎样迎接自己与家长的第一次面对面?沿袭别班的模式,我不愿意;而不这样做,我又该如何呢?
一天,利用课后的几分钟时间,我问了班上的几十位同学:你们最想得到什么?你的爸妈最想知道什么?
通过那几十张没有署名的纸条上的答案,我觉得我找到办法了。
这一天,在班长主持的家长会上,我创造性地提出“有效考分”的概念,并结合具体学科成绩,分层解剖了全班的考试情况,亮出了每一个同学的优势,并以“假如……就更好了”的模式,为每一位同学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会后,学生个个信心百倍。许多家长对我说:“听了您的分析,我看到了我家的希望,我一定配合你们‘剑锋班,帮助孩子有计划地用功……”
许多同学议论说,这次会让我得到了愉悦,知道了努力的具体方向……
一晃就是两个月过去,期末考试结束了,这学期原本没打算再开家长会的我,突然接到几位家长的电话:“你们‘剑锋班什么时候开家长会啊?”
我一愣,那被忙碌长久遏制住的兴奋感又抬头了;在经过连续几夜的兴奋之后,放假当天,我们班就破天荒地又开了一次家长会……
从此,剑锋班的家长会以“个性化数据分析”为核心,成了享誉校内外的“品牌”。一些不是我班的家长,也慕名前来参加会议;许多其他班的学生,纷纷请求调进剑锋班……“剑锋”成了我班学生的骄傲,而被家长们追捧的荣誉感也成了激发他们奋进的动力。我突然发现,这个“剑锋”,正在悄然富集着那些原本分散的、不起眼的教育“小流”,同时也在促使自己更自觉地、有品位地发展。
两年后学生毕业时,剑锋班已脱胎换骨,不仅成了全校、全区、全市的先进班集体,4位同学出席了区市学代会、团代会,而且创造了全区高考升学率第一的佳绩。
回顾“剑锋”之路,我发现,“凸显”是它富集资源并发展成品牌的第一战役。
什么是“凸显”?就是突出的显露,是与“先”和“最”相关的显露。那么,是“最优”还是“最先”呢?“最优”没有标准,且如果世间真有“最优”,就不会有今天的生物多样性,就不会有多元的价值观。而“最先”不同,它以时间为尺度,是一种客观的发展法则。事实上,历史从来不会刻意寻求“最优”,但却特别垂青最先者。看来,发展的本质不是结果,而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
我在引导“剑锋”发展时,就选择了“最先”发展战略,率先提出了“个性化数据分析法”。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有效,而且是高效的。
链接
“剑锋班”是我给高三(4)班特意取的名字。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因为随着当年高三(4)班学生的毕业,新的高三(4)班将与我不再有关系,而我的班主任还得继续当下去。我不想让“高三(4)班”这个软资产流失,于是“剑锋班”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班主任职业生涯,并成了我的“专利”。为了显示年限区别,我在新的剑锋班前面冠以“1985届”等字样。这样,不管以后有多少届,它都是“剑锋系列”,都具有“剑锋”的品牌内涵。
教育人都知道,一个班级的优劣,往往与班主任的素质大为相关;甚至可以说,如果班主任是品牌,他的品牌效应就会引导班级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而班级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又会不断擦亮班主任的品牌。但是,目前学校的管理体制,却无法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一种更鲜明的链接。怎样让公众在看见班级品牌时就知道班主任是谁?在看见品牌班主任时就知道他带哪个班级,质量又如何呢?
我以两者无缝对接的思想,创新了班级的命名方式。例如:
在这个名称中,“行政序号”是为了便于学校管理,“特色名称”便于张扬班级个性,凸显特色,富集资源,辐射效应。
在杏坛上形成品牌不易,坚守品牌更难。怎样坚守?只能不断创新。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我与“剑锋”系列的学生连续推出了诸如“最佳诵读时间”“夕诵经典”“每天一星”“一对一板演”“每天一个故事”“清晨诵”……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领班级快速发展的举措;而且还用许多学生的具体实例,为这些举措进行了详细解读,形成了我班别出一格的班级质量管理模式,让我们土生土长的班级发展的“理论”血肉更加丰满,步履更加坚实。而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创新之举,让“剑锋班”从上世纪开始就熠熠发光,并一直闪耀了近30年。
当网络技术走上班级建设与发展的平台后,我又突然发现,我们的班级品牌命名法不仅适应了网络的时髦,而且还引导了“在线班级”的迅猛发展,成了网上一道可人的风景。
富集
刘易斯·托马斯在《生命的礼赞》中描叙:非洲有一种大白蚁,它的垤穴高近四米,直径达三十多米,一窝蚁就有几百万只。垤穴的内部好象一座迷宫,其中有好多螺旋式的回廊、通道,还有拱券式的屋顶,不仅宽敞,而且还有空调效果。
如此宏伟的垤穴是怎样建造的?科学家格拉西做了个实验,他把一批白蚁放进一只盛满泥土和木屑的盘子,观察它们怎样工作。木屑的成分是木质素,也就是微型木料。开始时,白蚁的举止没有一点规律。它们只是团团转着跑来跑去,漫无次序地衔起土粒木屑,然后又放下。后来,两三颗土粒木屑碰巧堆叠在一起,这一来一下子改变了所有白蚁的行为。它们立刻积极起来,发疯般把注意力集中到初始的柱上,不断给它加上新的木屑和土粒。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建筑停止了,直到近处建成了别的柱子,他们才又重新活跃起来。这时,构造由柱变成了拱,且慢慢变弯,然后合拢,一个拱券建成了。于是,几只白蚁又开始建造另一个拱券。
大白蚁的垤穴,是富集的结果。
年轻的我当班主任时,似乎也经历过大白蚁的茫然与富集之路。
在剑锋班的滥觞期,我也“只是团团转着跑来跑去,漫无次序地衔起土粒木屑又放下”,而后一次偶然的质量分析,让我发现了教研室质量分析方法的不合理,他们使用的“平均分”,除了比较各校之间的相对高低以外,对指导学生的具体学习几无作用。
怎样利用对考试成绩的分析,来科学引导每一个学生的后续学习呢?我用统计学的理论指导自己反复观察、思考,终于创造出了一种“个性化数据分析”,而且一经试用,便效果不凡,仅仅半个学期,我班的数学成绩就从年级的第8名上升到第2名。
“个性化数据分析”小试牛刀的成功,无疑是推动剑锋成名的“第一杯水”,虽然这“第一杯水”微不足道,却引来了后面连续不断的优势富集。
富集到的第一个黄金资源,便是数学组教师的集体关注。那个学期的公开课、研究课一共有5节,却全都安排到了我班,他们还美其名曰“系列研究”。
对此我不仅不怕麻烦,而且专为数学研究课办了两期黑板报和一期墙报;请蹲点副校长参加观摩与课后反馈;上课前全班学生起立并集体高喊:“向丁老师以及全体数学老师致敬!”这样的做秀,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别人所不愿做的。
而我乐意做,并引导学生做。因为大凡研究课,都是质量最高的,我为什么不用自己温馨的班级文化,来吸引学校里最好的课程资源呢?
数学研究课后,我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怎样让语文、物理、外语这些课也到我们班来“研究研究”呢?
聪明的同学们接住了这根问号。从第二天起,我就看见了黑板报上对数学研究课的多番评析,以至吸引了数学教研组长一连几天专程深入我班看黑板报,召开学生反馈会;我听见了校广播台连续不断播送我班稿件,喜谈数学研究课后的收获。没几天,语文组长对我说,他们接到了我班学生的集体请求,邀请语文组来我班上研究课。
多么聪明的孩子们!
这一发不可收的特质班级文化不仅引导了学生的评教评学,而且开始了第二轮优势富集:语文、外语、物理等研究课先后如期而至,就连体育课也开始到我班来“研究”了,排球、羽毛球等四个课外活动小组在全校率先成立。我班的课堂教学质量突然间比全校平均值高出了一大截。
校长的眼光开始聚焦:为什么“剑锋班”那么吸引科任教师?他也开始研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剑锋”了。我的“管好我的领导”激起了最初的反应。
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优势富集的过程,虽然有自动发生的趋势,但主体若忘却了创新,富集的速度也会停下来,为什么一些老先进最终会淡出先进的行列?原因就在于它啃光了老本。
为进一步推动富集,我开始在学生的“向心力”上做文章。通过反复调查,我发现,学生的负担实在太重了,有没有更高效的学习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成功愉悦呢?我的质问得到了许多回应。一位医生家长主动帮助我们设计“脑健操”;一位社科院的研究员主动与我一起研究高中学生的最佳诵读时间;两位教研员与我一起专题讨论学生阅读经典的遴选;数学老师与我一起研究“复印式考试”……在我班的富集里,一个关于学生高效发展的智库正在悄然形成,而且有效支持着我们班级文化的创新。在这种创新里,少了许多盲目,多了许多科研成分,多了许多教育的理性。我的“剑锋班”也借助这阵阵东风,一次又一次走上了报纸、电台,逐渐崭露头角,一举成名。
富集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指某些物质通过水、大气和生物的作用,在局部产生显著积累的过程。简单说,富集就是一种起点上的微小优势,在一两个关键地方,经过几何级数的放大后,产生了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
我们的个性化数据分析,就是“剑锋班”富集教育力的“第一杯水”。这一杯水,温润和孕造了“剑锋”的河床。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教科所
湖北武汉 4302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大白蚁的垤穴,是富集的结果。
年轻的我当班主任时,似乎也经历过大白蚁的茫然与富集之路。
在剑锋班的滥觞期,我也“只是团团转着跑来跑去,漫无次序地衔起土粒木屑又放下”,而后一次偶然的质量分析,让我发现了教研室质量分析方法的不合理,他们使用的“平均分”,除了比较各校之间的相对高低以外,对指导学生的具体学习几无作用。
怎样利用对考试成绩的分析,来科学引导每一个学生的后续学习呢?我用统计学的理论指导自己反复观察、思考,终于创造出了一种“个性化数据分析”,而且一经试用,便效果不凡,仅仅半个学期,我班的数学成绩就从年级的第8名上升到第2名。
“个性化数据分析”小试牛刀的成功,无疑是推动剑锋成名的“第一杯水”,虽然这“第一杯水”微不足道,却引来了后面连续不断的优势富集。
富集到的第一个黄金资源,便是数学组教师的集体关注。那个学期的公开课、研究课一共有5节,却全都安排到了我班,他们还美其名曰“系列研究”。
对此我不仅不怕麻烦,而且专为数学研究课办了两期黑板报和一期墙报;请蹲点副校长参加观摩与课后反馈;上课前全班学生起立并集体高喊:“向丁老师以及全体数学老师致敬!”这样的做秀,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别人所不愿做的。
而我乐意做,并引导学生做。因为大凡研究课,都是质量最高的,我为什么不用自己温馨的班级文化,来吸引学校里最好的课程资源呢?
数学研究课后,我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怎样让语文、物理、外语这些课也到我们班来“研究研究”呢?
聪明的同学们接住了这根问号。从第二天起,我就看见了黑板报上对数学研究课的多番评析,以至吸引了数学教研组长一连几天专程深入我班看黑板报,召开学生反馈会;我听见了校广播台连续不断播送我班稿件,喜谈数学研究课后的收获。没几天,语文组长对我说,他们接到了我班学生的集体请求,邀请语文组来我班上研究课。
多么聪明的孩子们!
这一发不可收的特质班级文化不仅引导了学生的评教评学,而且开始了第二轮优势富集:语文、外语、物理等研究课先后如期而至,就连体育课也开始到我班来“研究”了,排球、羽毛球等四个课外活动小组在全校率先成立。我班的课堂教学质量突然间比全校平均值高出了一大截。
校长的眼光开始聚焦:为什么“剑锋班”那么吸引科任教师?他也开始研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剑锋”了。我的“管好我的领导”激起了最初的反应。
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优势富集的过程,虽然有自动发生的趋势,但主体若忘却了创新,富集的速度也会停下来,为什么一些老先进最终会淡出先进的行列?原因就在于它啃光了老本。
为进一步推动富集,我开始在学生的“向心力”上做文章。通过反复调查,我发现,学生的负担实在太重了,有没有更高效的学习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成功愉悦呢?我的质问得到了许多回应。一位医生家长主动帮助我们设计“脑健操”;一位社科院的研究员主动与我一起研究高中学生的最佳诵读时间;两位教研员与我一起专题讨论学生阅读经典的遴选;数学老师与我一起研究“复印式考试”……在我班的富集里,一个关于学生高效发展的智库正在悄然形成,而且有效支持着我们班级文化的创新。在这种创新里,少了许多盲目,多了许多科研成分,多了许多教育的理性。我的“剑锋班”也借助这阵阵东风,一次又一次走上了报纸、电台,逐渐崭露头角,一举成名。
富集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指某些物质通过水、大气和生物的作用,在局部产生显著积累的过程。简单说,富集就是一种起点上的微小优势,在一两个关键地方,经过几何级数的放大后,产生了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
我们的个性化数据分析,就是“剑锋班”富集教育力的“第一杯水”。这一杯水,温润和孕造了“剑锋”的河床。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教科所
湖北武汉 4302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大白蚁的垤穴,是富集的结果。
年轻的我当班主任时,似乎也经历过大白蚁的茫然与富集之路。
在剑锋班的滥觞期,我也“只是团团转着跑来跑去,漫无次序地衔起土粒木屑又放下”,而后一次偶然的质量分析,让我发现了教研室质量分析方法的不合理,他们使用的“平均分”,除了比较各校之间的相对高低以外,对指导学生的具体学习几无作用。
怎样利用对考试成绩的分析,来科学引导每一个学生的后续学习呢?我用统计学的理论指导自己反复观察、思考,终于创造出了一种“个性化数据分析”,而且一经试用,便效果不凡,仅仅半个学期,我班的数学成绩就从年级的第8名上升到第2名。
“个性化数据分析”小试牛刀的成功,无疑是推动剑锋成名的“第一杯水”,虽然这“第一杯水”微不足道,却引来了后面连续不断的优势富集。
富集到的第一个黄金资源,便是数学组教师的集体关注。那个学期的公开课、研究课一共有5节,却全都安排到了我班,他们还美其名曰“系列研究”。
对此我不仅不怕麻烦,而且专为数学研究课办了两期黑板报和一期墙报;请蹲点副校长参加观摩与课后反馈;上课前全班学生起立并集体高喊:“向丁老师以及全体数学老师致敬!”这样的做秀,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别人所不愿做的。
而我乐意做,并引导学生做。因为大凡研究课,都是质量最高的,我为什么不用自己温馨的班级文化,来吸引学校里最好的课程资源呢?
数学研究课后,我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怎样让语文、物理、外语这些课也到我们班来“研究研究”呢?
聪明的同学们接住了这根问号。从第二天起,我就看见了黑板报上对数学研究课的多番评析,以至吸引了数学教研组长一连几天专程深入我班看黑板报,召开学生反馈会;我听见了校广播台连续不断播送我班稿件,喜谈数学研究课后的收获。没几天,语文组长对我说,他们接到了我班学生的集体请求,邀请语文组来我班上研究课。
多么聪明的孩子们!
这一发不可收的特质班级文化不仅引导了学生的评教评学,而且开始了第二轮优势富集:语文、外语、物理等研究课先后如期而至,就连体育课也开始到我班来“研究”了,排球、羽毛球等四个课外活动小组在全校率先成立。我班的课堂教学质量突然间比全校平均值高出了一大截。
校长的眼光开始聚焦:为什么“剑锋班”那么吸引科任教师?他也开始研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剑锋”了。我的“管好我的领导”激起了最初的反应。
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优势富集的过程,虽然有自动发生的趋势,但主体若忘却了创新,富集的速度也会停下来,为什么一些老先进最终会淡出先进的行列?原因就在于它啃光了老本。
为进一步推动富集,我开始在学生的“向心力”上做文章。通过反复调查,我发现,学生的负担实在太重了,有没有更高效的学习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成功愉悦呢?我的质问得到了许多回应。一位医生家长主动帮助我们设计“脑健操”;一位社科院的研究员主动与我一起研究高中学生的最佳诵读时间;两位教研员与我一起专题讨论学生阅读经典的遴选;数学老师与我一起研究“复印式考试”……在我班的富集里,一个关于学生高效发展的智库正在悄然形成,而且有效支持着我们班级文化的创新。在这种创新里,少了许多盲目,多了许多科研成分,多了许多教育的理性。我的“剑锋班”也借助这阵阵东风,一次又一次走上了报纸、电台,逐渐崭露头角,一举成名。
富集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指某些物质通过水、大气和生物的作用,在局部产生显著积累的过程。简单说,富集就是一种起点上的微小优势,在一两个关键地方,经过几何级数的放大后,产生了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
我们的个性化数据分析,就是“剑锋班”富集教育力的“第一杯水”。这一杯水,温润和孕造了“剑锋”的河床。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教科所
湖北武汉 4302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