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作真时真亦假

2014-10-09张云波

中小学德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失真活动设计策略

张云波

摘 要:“真”是品德课堂的灵魂。品德课堂唯有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真实的体验,产生真实的需求,激发真实的情感,付诸真实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学生道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活动设计;失真;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40-04

当下,通过创设多种活动开展品德教学已经成为品德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实践中,形式化的活动,浮泛的体验充斥课堂。这不禁令人思考,我们究竟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活动,才能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道德的需求呢?笔者在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活动设计只有贴近学生真实需要,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德育的效能。

缘起:一次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1. 回放:热闹繁华的“失真”课堂

这是本人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从一滴水说起》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写一些标语提醒人们节约用水。你想写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创作节水标语)

生:不要让地球的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生:节水、爱水、惜水从我做起。

……

师:同学们的标语都很不错。课后可以将这些标语贴到厕所、小河边。让我们一起共勉,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

这是笔者一次执教的情景回放。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节水的重要性,呼吁大家一起节水。课堂上,学生慷慨激昂地说了好多节水护水的标语,不难看出,他们为了创作出老师满意的标语可谓绞尽脑汁。看着学生慷慨激昂的表现,似乎能让人相信:这些孩子走出课堂,一定是节水、护水的标兵!然而,我却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课后把节水标语贴到厕所、水龙头上的几乎为零,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节约用水的也不多,用水打闹,未关紧水龙头的现象依然不少……痛定思痛,我决心找出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

2. 思考:失真课堂,离生活究竟有多远?

反思我的教学,课堂中,我教会了学生喊高昂的口号,却缺少了接地气的行为指导;教会了学生做足表面文章,却没有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感受。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预设,大谈特谈节约用水的道理,其实却心无所动,使得课堂与实际脱轨,知识与行为脱轨,本应千姿百态的学习成为了机械化的符号。这样忽视需求、缺失情感、远离生活的“失真”课堂,又怎能期待产生真正的实效?

归真,势在必行。

求真:从模拟到再现的华丽转身

如何才能实现理想的真实课堂,追寻学生知行统一的理想境界?笔者又进行了两次执教:

1. 第二次教学:指向生活,情境模拟

(1)教学回放

师:节约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现在,再刷牙、倒水喝时,你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自己练一练。

(生情境练习:刷牙、倒水喝)

师:谁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

(生1演示刷牙的过程)

师:同学们看到她的做法好在哪里呢?

生2:她用杯子装满水刷牙,而不是一直开着水龙头,这样可以节约用水。

(生3演示倒水喝)

师:你的杯子里倒了多少水?如果倒的水喝不完你打算怎么办?

生3:我喝多少倒多少。如果喝不完的话,我可以用来浇花、洗手,就是不能浪费。

师:老师很高兴,同学们都有了节约的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你想到了哪些?

生:……

师:让我们来算一算: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滴水,全中国13亿人就可以节约13亿滴水,10滴水为一毫升,13亿滴水相当于13吨水。如果坚持一个月,那就相当于节约了390吨水,如果坚持一年,那就节约了4680吨水,相当于两千多人一年的用水量。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滴水、3滴水呢?……节水,不需要空话,也不需要大话,它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改变,改变生活中小小的细节。(出示节水标志)(学生脸上呈现出惊讶、沉思的神情)

(2)课后调查

此次教学效果如何?笔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踪调查,获得如下数据:

不难看出,指向生活的细节化行为指导,使学生在模拟情境练习中通过观察和实践,获得了真正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实效明显提升。但我也发现,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触动,更多的学生并不能做节水的推广者和坚持者。

(3)反思教学

这样的教学环节没有教师的强制,学生在自主的模拟练习中积极体验,自主发现,自由拓展,由“少教”到“多学”,从而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是“节水小细节,可做大文章”。显然,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而“算一算”这一个环节的教学更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节水意识。但是生活中良好的节水行为只维持了一段时间,一些学生便故态复萌,浪费水现象再次频频出现。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节水意识不能够扎根?审视课堂教学,我猛然发现,仅靠模拟情境中的练习,学生往往不能由彼及己,一些做法只是泛泛而谈,多流于表面。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调动经验过多而实践体验不足的弊端,教学忽视学生情感需求,没有真正触动学生心灵。

2. 第三次教学:再现生活,反思自我

(1)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品德课。你看,每个座位旁都有水龙头,上课前,请同学们洗一下手。

(学生洗手。教师摄下当时情景)

……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水危机就在我们身边,节水护水势在必行。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做得怎么样呢?(播放课前拍摄学生洗手视频)

(生默默无语)

师:大家怎么都不说话了?

生1:太不应该了!洗手浪费了太多的水。

生2:我把水龙头开得那么大,水都白白流掉了。

生3:我刚才转身走开时没有及时把水龙头关掉,也浪费了很多水。

……

师: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那么在平时洗手时,你有哪些好建议提醒大家呢?

生4:我们洗手时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有水出来就可以了。

生5:涂洗手液的时候应该把水龙头关好。

生6:水龙头要关紧,不能让它一直滴水。

生7:水龙头坏了要及时修好。

……

师:是啊,节约用水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间。

……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后请同学们把手洗干净,回到教室准备下一节课。(教师摄下洗手镜头)

学生有序洗手,没有争抢,没有洒水打闹,都注意到了水量和及时关紧水龙头。

执教后的21天内,教师不定时地在不同场所摄下该班学生生活中取水、用水表现。

(2)课后调查

我们看到,通过此次教学,大部分学生不仅认识到节水的重要,还能够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劝诫他人节约用水和坚持自己节约用水的人数明显增多。由此可见,学生节水意识扎根较深,真正实现了品德课教学的高效。

(3)反思教学

第三次活动设计与第二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情境的真实性。教师通过真实生活的再现,使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做中获得真正的技巧与本领。这样的体验,不再是由己及彼,或者由彼及己,而是由己及己,使学生真正经历了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灵魂和灵魂的颤动”,产生了形成良好行为的强大动力。这样的活动设计,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激发了儿童真实情感,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归真:品德课堂教学五味“真”字诀

品德教学,应抓住“真”的灵魂,让课堂贴近学生的心灵,走入学生的生活,让真实的情感流淌,让朴实的想法碰撞。

1. 真情境,生活与课堂的“结点”

真情境即真实的生活情境,它直接将生活置于课堂,让学生直面生活,有着丰富的人性意义。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就要求品德教师扎根生活土壤,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

在第三次教学中,教师大胆将上课地点放在了科学实验室,并开展了课前洗手活动。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来的正是生活中的真实状态,所以他们会打闹,会把水龙头开得很大……这样真实的情境,正是我们需要的宝贵资源。

鲁洁教授曾说:“品德课要把生活作为本源。”活动设计只有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活动,让教学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亲身体验,自我感悟。

2. 真体验,探究与感悟的“支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素养并不是要保留在记忆中的一堆死知识,而是要通过深刻感受、体验、领悟后而凝结在心灵里的东西。”只有引导学习主体在生活情境中自由体验,才是最本色的教学。为此,教师要警惕体验活动的形式化、娱乐化、竞争化倾向,追求真实、真心、真情的体验,使体验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探究与感悟的支点。

在第三次教学中,当老师呈现课前学生洗手的视频录像时,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的沉默,恰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感悟的时刻。正是有了这样细腻、充分、震撼的体验,学生的感悟才到位、深刻,才能把正确的认知转化为生命的能量。

体验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个体等复杂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真体验往往会成为教学中的重要支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点与面之间形成一个生动的立体结构,印刻在心、经久不忘。为此,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积极启发引导,当好学生体验的“助产士”,积累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引领学生在真体验中获得认知的提升。

3. 真需求,外力与内化的“力点”

学习需求是指人对未知事物的渴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才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在我们平常教学中,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比如,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创作节水小标语的活动。其实,关于节水,学生需要的不是几句标语,而是本真的行为指导。也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把握的偏离,导致课堂上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创作规整和新颖的标语上,而完全忽视了这一活动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课后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而在第三次教学中,教师并不是说教式地告知学生平时可以怎样节约用水,而是通过生动的课前生活视频,让学生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不经意之间就浪费了水,从而从而极大地触动了学生心底深处的那根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内心需求,当教师问“在平时洗手时,你有哪些好建议提醒大家”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各种节水细节都被学生接纳。

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汲取营养,从而不断感悟和内省,收获自己的思想成果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活动设计时,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真实需求,恰当用好学习需求这个着力点,促进学生品德内化。

4. 真情感,价值观与道德的“燃点”

真情感是指真实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在品德教育中,我们只有通过恰当的活动,让孩子说真话、露真情,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借助“真情感”这个燃点,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主动地完成道德建构。

第三次教学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真切情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振。从学生看到自己浪费水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空喊口号,也不是不痛不痒的情境模拟,而是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强烈改正的愿望,这使学生努力寻找节水的方法,以弥补自己的过错。课后正确洗手,以证明现在的自己可以做得很好——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真情流露,对学生进行了实实在在的道德引领。因此在课后的生活中,我们看到学生能够长时间地做到从细节中关注节水。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调动学生真实情感的氛围,挖掘学生内心体验,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情理交融中促进品德内化。

5. 真行动,教学与实践的“触点”

现实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入情入境,深有感触,生活中却依然我行我素,没有改变。回归生活,成为了教师作业的“空头支票”。是什么造成了课堂生活的脱节,怎样才能使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生活中?第三次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在第三次教学结尾,我们的课堂并没有真正结束,教师不动声色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后请同学们把手洗干净,回到教室准备下一节课。”这是一次真正的考验。课后,学生们来到水龙头前,想起了课堂开始前洗手的表现,想起了同学们课堂中的句句建议,自然而然地努力做到不浪费一滴水。如果到此截然而止,显然仍是不到位的。教师在接下来的二十一天里,不定时、不定场所地摄下同学们取水、用水的表现,让学生再次面对真实的自我进行反思和总结。在这样多维的、连续的真实行动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得以强化。

真行动,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生活的真实,把儿童当成生活中的人来引导,进而设计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方案,使儿童的思想认识转化为真正的行为习惯,实现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这一崇高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努力追寻具有真情境,真体验,真需求,真情感,真行动的真味课堂,使学生真实、自然地感受生命的脉搏,在品德教育中扎扎实实“学做真人”,开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作者单位:常州市刘海粟小学

江苏常州 2131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生2:我把水龙头开得那么大,水都白白流掉了。

生3:我刚才转身走开时没有及时把水龙头关掉,也浪费了很多水。

……

师: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那么在平时洗手时,你有哪些好建议提醒大家呢?

生4:我们洗手时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有水出来就可以了。

生5:涂洗手液的时候应该把水龙头关好。

生6:水龙头要关紧,不能让它一直滴水。

生7:水龙头坏了要及时修好。

……

师:是啊,节约用水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间。

……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后请同学们把手洗干净,回到教室准备下一节课。(教师摄下洗手镜头)

学生有序洗手,没有争抢,没有洒水打闹,都注意到了水量和及时关紧水龙头。

执教后的21天内,教师不定时地在不同场所摄下该班学生生活中取水、用水表现。

(2)课后调查

我们看到,通过此次教学,大部分学生不仅认识到节水的重要,还能够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劝诫他人节约用水和坚持自己节约用水的人数明显增多。由此可见,学生节水意识扎根较深,真正实现了品德课教学的高效。

(3)反思教学

第三次活动设计与第二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情境的真实性。教师通过真实生活的再现,使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做中获得真正的技巧与本领。这样的体验,不再是由己及彼,或者由彼及己,而是由己及己,使学生真正经历了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灵魂和灵魂的颤动”,产生了形成良好行为的强大动力。这样的活动设计,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激发了儿童真实情感,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归真:品德课堂教学五味“真”字诀

品德教学,应抓住“真”的灵魂,让课堂贴近学生的心灵,走入学生的生活,让真实的情感流淌,让朴实的想法碰撞。

1. 真情境,生活与课堂的“结点”

真情境即真实的生活情境,它直接将生活置于课堂,让学生直面生活,有着丰富的人性意义。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就要求品德教师扎根生活土壤,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

在第三次教学中,教师大胆将上课地点放在了科学实验室,并开展了课前洗手活动。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来的正是生活中的真实状态,所以他们会打闹,会把水龙头开得很大……这样真实的情境,正是我们需要的宝贵资源。

鲁洁教授曾说:“品德课要把生活作为本源。”活动设计只有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活动,让教学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亲身体验,自我感悟。

2. 真体验,探究与感悟的“支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素养并不是要保留在记忆中的一堆死知识,而是要通过深刻感受、体验、领悟后而凝结在心灵里的东西。”只有引导学习主体在生活情境中自由体验,才是最本色的教学。为此,教师要警惕体验活动的形式化、娱乐化、竞争化倾向,追求真实、真心、真情的体验,使体验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探究与感悟的支点。

在第三次教学中,当老师呈现课前学生洗手的视频录像时,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的沉默,恰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感悟的时刻。正是有了这样细腻、充分、震撼的体验,学生的感悟才到位、深刻,才能把正确的认知转化为生命的能量。

体验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个体等复杂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真体验往往会成为教学中的重要支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点与面之间形成一个生动的立体结构,印刻在心、经久不忘。为此,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积极启发引导,当好学生体验的“助产士”,积累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引领学生在真体验中获得认知的提升。

3. 真需求,外力与内化的“力点”

学习需求是指人对未知事物的渴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才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在我们平常教学中,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比如,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创作节水小标语的活动。其实,关于节水,学生需要的不是几句标语,而是本真的行为指导。也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把握的偏离,导致课堂上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创作规整和新颖的标语上,而完全忽视了这一活动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课后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而在第三次教学中,教师并不是说教式地告知学生平时可以怎样节约用水,而是通过生动的课前生活视频,让学生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不经意之间就浪费了水,从而从而极大地触动了学生心底深处的那根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内心需求,当教师问“在平时洗手时,你有哪些好建议提醒大家”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各种节水细节都被学生接纳。

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汲取营养,从而不断感悟和内省,收获自己的思想成果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活动设计时,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真实需求,恰当用好学习需求这个着力点,促进学生品德内化。

4. 真情感,价值观与道德的“燃点”

真情感是指真实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在品德教育中,我们只有通过恰当的活动,让孩子说真话、露真情,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借助“真情感”这个燃点,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主动地完成道德建构。

第三次教学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真切情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振。从学生看到自己浪费水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空喊口号,也不是不痛不痒的情境模拟,而是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强烈改正的愿望,这使学生努力寻找节水的方法,以弥补自己的过错。课后正确洗手,以证明现在的自己可以做得很好——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真情流露,对学生进行了实实在在的道德引领。因此在课后的生活中,我们看到学生能够长时间地做到从细节中关注节水。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调动学生真实情感的氛围,挖掘学生内心体验,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情理交融中促进品德内化。

5. 真行动,教学与实践的“触点”

现实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入情入境,深有感触,生活中却依然我行我素,没有改变。回归生活,成为了教师作业的“空头支票”。是什么造成了课堂生活的脱节,怎样才能使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生活中?第三次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在第三次教学结尾,我们的课堂并没有真正结束,教师不动声色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后请同学们把手洗干净,回到教室准备下一节课。”这是一次真正的考验。课后,学生们来到水龙头前,想起了课堂开始前洗手的表现,想起了同学们课堂中的句句建议,自然而然地努力做到不浪费一滴水。如果到此截然而止,显然仍是不到位的。教师在接下来的二十一天里,不定时、不定场所地摄下同学们取水、用水的表现,让学生再次面对真实的自我进行反思和总结。在这样多维的、连续的真实行动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得以强化。

真行动,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生活的真实,把儿童当成生活中的人来引导,进而设计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方案,使儿童的思想认识转化为真正的行为习惯,实现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这一崇高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努力追寻具有真情境,真体验,真需求,真情感,真行动的真味课堂,使学生真实、自然地感受生命的脉搏,在品德教育中扎扎实实“学做真人”,开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作者单位:常州市刘海粟小学

江苏常州 2131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生2:我把水龙头开得那么大,水都白白流掉了。

生3:我刚才转身走开时没有及时把水龙头关掉,也浪费了很多水。

……

师: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那么在平时洗手时,你有哪些好建议提醒大家呢?

生4:我们洗手时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有水出来就可以了。

生5:涂洗手液的时候应该把水龙头关好。

生6:水龙头要关紧,不能让它一直滴水。

生7:水龙头坏了要及时修好。

……

师:是啊,节约用水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间。

……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后请同学们把手洗干净,回到教室准备下一节课。(教师摄下洗手镜头)

学生有序洗手,没有争抢,没有洒水打闹,都注意到了水量和及时关紧水龙头。

执教后的21天内,教师不定时地在不同场所摄下该班学生生活中取水、用水表现。

(2)课后调查

我们看到,通过此次教学,大部分学生不仅认识到节水的重要,还能够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劝诫他人节约用水和坚持自己节约用水的人数明显增多。由此可见,学生节水意识扎根较深,真正实现了品德课教学的高效。

(3)反思教学

第三次活动设计与第二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情境的真实性。教师通过真实生活的再现,使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做中获得真正的技巧与本领。这样的体验,不再是由己及彼,或者由彼及己,而是由己及己,使学生真正经历了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灵魂和灵魂的颤动”,产生了形成良好行为的强大动力。这样的活动设计,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激发了儿童真实情感,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归真:品德课堂教学五味“真”字诀

品德教学,应抓住“真”的灵魂,让课堂贴近学生的心灵,走入学生的生活,让真实的情感流淌,让朴实的想法碰撞。

1. 真情境,生活与课堂的“结点”

真情境即真实的生活情境,它直接将生活置于课堂,让学生直面生活,有着丰富的人性意义。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就要求品德教师扎根生活土壤,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

在第三次教学中,教师大胆将上课地点放在了科学实验室,并开展了课前洗手活动。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来的正是生活中的真实状态,所以他们会打闹,会把水龙头开得很大……这样真实的情境,正是我们需要的宝贵资源。

鲁洁教授曾说:“品德课要把生活作为本源。”活动设计只有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活动,让教学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亲身体验,自我感悟。

2. 真体验,探究与感悟的“支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素养并不是要保留在记忆中的一堆死知识,而是要通过深刻感受、体验、领悟后而凝结在心灵里的东西。”只有引导学习主体在生活情境中自由体验,才是最本色的教学。为此,教师要警惕体验活动的形式化、娱乐化、竞争化倾向,追求真实、真心、真情的体验,使体验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探究与感悟的支点。

在第三次教学中,当老师呈现课前学生洗手的视频录像时,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的沉默,恰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感悟的时刻。正是有了这样细腻、充分、震撼的体验,学生的感悟才到位、深刻,才能把正确的认知转化为生命的能量。

体验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个体等复杂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真体验往往会成为教学中的重要支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点与面之间形成一个生动的立体结构,印刻在心、经久不忘。为此,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积极启发引导,当好学生体验的“助产士”,积累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引领学生在真体验中获得认知的提升。

3. 真需求,外力与内化的“力点”

学习需求是指人对未知事物的渴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才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在我们平常教学中,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比如,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创作节水小标语的活动。其实,关于节水,学生需要的不是几句标语,而是本真的行为指导。也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把握的偏离,导致课堂上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创作规整和新颖的标语上,而完全忽视了这一活动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课后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而在第三次教学中,教师并不是说教式地告知学生平时可以怎样节约用水,而是通过生动的课前生活视频,让学生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不经意之间就浪费了水,从而从而极大地触动了学生心底深处的那根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内心需求,当教师问“在平时洗手时,你有哪些好建议提醒大家”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各种节水细节都被学生接纳。

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汲取营养,从而不断感悟和内省,收获自己的思想成果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活动设计时,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真实需求,恰当用好学习需求这个着力点,促进学生品德内化。

4. 真情感,价值观与道德的“燃点”

真情感是指真实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在品德教育中,我们只有通过恰当的活动,让孩子说真话、露真情,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借助“真情感”这个燃点,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主动地完成道德建构。

第三次教学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真切情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振。从学生看到自己浪费水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空喊口号,也不是不痛不痒的情境模拟,而是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强烈改正的愿望,这使学生努力寻找节水的方法,以弥补自己的过错。课后正确洗手,以证明现在的自己可以做得很好——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真情流露,对学生进行了实实在在的道德引领。因此在课后的生活中,我们看到学生能够长时间地做到从细节中关注节水。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调动学生真实情感的氛围,挖掘学生内心体验,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情理交融中促进品德内化。

5. 真行动,教学与实践的“触点”

现实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入情入境,深有感触,生活中却依然我行我素,没有改变。回归生活,成为了教师作业的“空头支票”。是什么造成了课堂生活的脱节,怎样才能使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生活中?第三次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在第三次教学结尾,我们的课堂并没有真正结束,教师不动声色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后请同学们把手洗干净,回到教室准备下一节课。”这是一次真正的考验。课后,学生们来到水龙头前,想起了课堂开始前洗手的表现,想起了同学们课堂中的句句建议,自然而然地努力做到不浪费一滴水。如果到此截然而止,显然仍是不到位的。教师在接下来的二十一天里,不定时、不定场所地摄下同学们取水、用水的表现,让学生再次面对真实的自我进行反思和总结。在这样多维的、连续的真实行动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得以强化。

真行动,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生活的真实,把儿童当成生活中的人来引导,进而设计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方案,使儿童的思想认识转化为真正的行为习惯,实现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这一崇高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努力追寻具有真情境,真体验,真需求,真情感,真行动的真味课堂,使学生真实、自然地感受生命的脉搏,在品德教育中扎扎实实“学做真人”,开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作者单位:常州市刘海粟小学

江苏常州 2131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失真活动设计策略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数据时代下国企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思考
数据时代下国企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思考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其解决对策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