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推进改革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与建议
2014-10-09孙长学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多项改革在不断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决定》提出336项分解落实的具体改革事项,在近半年多时间的进展中,有些创新效应显著,社会对今年改革进展和成效普遍十分关注。同时,也出现了关于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些质疑。半年以来的一些改革情况值得梳理和跟踪观察。要加强改革推进的动态监测与落实跟踪,制定动态图,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好“导航”服务,及时用客观公正的改革进展成果最大限度凝聚共识,让新阶段的各项改革更加取信于民。
一、改革推进中的几个新动态
(一)广东珠海横琴新区公布市场违法经营行为提示清单
横琴新区是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先照后证”、“一址多照”、“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企业年报制度”等做法均是全国“第一个吃螃蟹”。2014年5月22日,横琴新区又推出监管领域改革创新重大举措,向社会公开发布市场违法经营行为提示清单(工商行政管理类),列明国民经济96类行业1748种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违法经营行为。同时,将违法经营行为按96个行业类别、15个市场主体类型、7大行为种类进行分类,并提供横琴新区税收优惠政策分类查询与关键字查询,使系统自动实现企业根据实际需求提供“专属清单”。提示清单自5月22日发布以来,在一个月内点击率就达到15000多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广州、江门等地工商局均表示将复制该提示清单。
(二)中央编办等建立重大改革事项第三方评价机制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的先手棋,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为有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中央编办成立国务院转变政府职能专家评估组。十几人的评估组,履行的是第三方评估的职能,对部门提出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等清单,提出评估意见。目前,主要是对报上来的取消和下放清单,提出哪些不适宜取消,哪些适合下放到地方等意见,中编办基本都采纳了评估组的意见。
(三)安徽滁州三农指挥部对涉农重大事项上墙动态跟踪
滁州市成立“三农”总指挥部,运转已经4年,创新“三农”工作领导和推进机制,效果显著。总指挥部对包括农村改革在内的年度重点事项上墙进行动态跟踪,建立动态进展图,及时召开推进协调会,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检查和工作通报。总指挥部以“重点工作目标化、项目化、工程化”为要求,抓重点带全面。建立常态化的总指挥部办公会和调度会,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人等。通过实行集中办公,扁平化管理,直接参与,直接决策,改变了多层级、多部门、多交叉等相互影响和掣肘的现实,重点项目和改革事项的推进速度明显提高。
(四)温江区和顺德区创新基层改革需求反馈与评价机制
企业关切、群众需要的改革事项是什么,改革清单怎么制定?成都市温江区建立了需求调查机制。农民是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直接受益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要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一是建立入户需求调查制度,由群众需求调查决定提供服务和改革事项。二是加强群众民主决策,公诸于众征集意见,并提交村民大会投票表决。三是以民情信息中心为载体,建立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民情信息中心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镇党委以督办件形式交分管领导或相关科室站所限时办结。最终办理结果由民情信息服务中心通过民情信息员告知群众,并将群众是否满意处理结果的意见反馈给民情信息中心。通过公布办结率与满意率,显著改变了群众对改革目标的支持度,真正起到了在基层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合力的效果。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推进党代会常任制,全区10个镇(道)、200个村(社区)全部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工作室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以组织的形式转交职能部门回复和办理。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立即解决的,要求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送达到有关职能部门,并要求职能部门在15个工作日内处理,将结果答复党代表和群众。专门开发建设了党代表工作室OA系统,通过工作室、网络、微博收集的群众意见建议统一录入OA系统后即时转办,办理进度实时跟踪,办理期限短信提醒,办理结果分类统计生成台帐,供社情民意分析参考。全程无纸化办公、电子化操作、信息化跟踪、人性化提醒。系统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流程更清晰,保证群众意见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2012年3月系统投入使用,目前群众满意率达95.5%。顺德的这一做法形成了强有力的基层事务问题反馈和落实机制。
二、当前改革推进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部分地方对推进改革创新存在等待和观望现象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00多项具体改革事项,特别是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事项做了详细部署。中央提出了稳步、有序推进改革的要求,但也成了地方不愿主动作为的理由。《决定》推进实施半年多来,部分地方在观望、在等待,如土地、国有企业、生态文明体制、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不少地方在等中央的具体意见,在看其他地方的动作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一些地方为稳增长有回避或选择性改革的倾向
整体来看,今年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经济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将是常态化趋势。短期内消费增长仍然乏力,出口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房地产和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不容乐观。上半年,在稳增长的压力下,中央层面遵循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出台一系列激发市场活力的改革措施,例如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定向降准激发小微企业活力等。然而地方政府在碰到稳增长的挑战时,则大多采取了放弃或者变相回避改革的方式,以为要增长就是投资刺激,投资刺激就是要大上项目,最终又回到上项目靠投资拉动的老路上来。对于自贸区这种既能够符合中央政策指向,更能够争取到土地、优惠税收和投资的项目充满热情,缺少对改革实事求是的理性认识。因此在第三季度要择机出台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的改革,理顺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以更加精准的改革举措释放发展动力。
(三)部门出于改革风险和利益等考虑不愿担责
《决定》提出的具体改革事项,有的在地方权限内就能操作,有的则需要中央部门统筹推进,即这类改革能否破题的权限在地方之上。条条管理的改革创新权限,进展程度主要取决于部门。在调研中发现,金融等改革社会需求迫切,财税等改革等地方也需求迫切,有些领域地方想改,有些领域沿海等地区想先行先试,但部门出于风险、利益等考虑,不愿意突破,或者说风险成了最好的挡箭牌。改革都有风险,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和防风险要有机结合,如果都以规避风险、惧怕风险为由,部门不愿担责,地方担不起责,那该破的领域还是难以实质性突破。
(四)整体设计与地方自主创新不衔接的问题
地方基层在改革创新中探索了一些新经验、新方式,有时与上面的整体推进又出现不衔接的问题。如某地行政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组建廉政办公室,将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职能联合防治腐败,内设综合部、纪检监察部、审计监督部等部门。廉政办是前瞻性体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方向。地方的廉政办公室各部门对内是辖区内的纪检、监察、审计等内设机构,对上级党政部门分别是上级纪委、监察局、审计局派驻机构,实现反腐倡廉建设由多个职能部门“协作反腐”向整合力量“整体防治”转变的尝试和突破。但下面改了,上级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没有变,地方的创新就容易出现上下难衔接的问题。现在,审计的主体地位、监察的独立性等都出现上对接难的问题。
(五)有些改革事项的选择同需求对接尚不紧密
在地方的调研中也得到一些反馈信息,政府部门罗列的改革事项单子很多,特别是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改革事项,中央层面已有468项,地方更多。企业和群众反映还好,但不解渴,企业和群众想要的,还没有放,没有改,或者还没放够放到位。体制改革供方和需方的对接还没有完全顺畅。
(六)第三方评估的实际效力还不够
目前,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医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尝试了第三方评估。编办成了专家评估组,也是要起到第三方评估的作用,但需要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实践中,目前能够显示的第三方评估效力还十分有限,多半还停留在表达建议的层次,发挥作用的方式也还有待完善。
三、加快建立健全改革监测评价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形成改革的紧迫性、可能性和关联性评价标准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事项,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就达160余项,哪些先,哪些后,要有一定的标准。不能一味先易后难,也要按照改革事项逻辑关系有序布局,否则有很多改革事项会迟迟不能进展,或者最后阶段改革项目集中“拥堵”。建议紧迫性的衡量标准要从改革本身的逻辑关系、改革与发展的关联度,以及时机和窗口去评判。可能性的衡量标准主要有工作条件看,前提具备;从改革成熟度看,水到渠成;从思想共识看,有最大公约数。关联性衡量标准,一是改革的相对独立性,二是和其他改革的配套性。
(二)将改革督察落实机制常态化和制度化
今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5月30日,国务院常务决定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察。提出既有各级政府的自查与实地检查,又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为消除“中梗阻”,要加强对改革事项推进落实的跟踪、检查,将督察落实机制常态化、制度化。
(三)建立改革需求调查机制
今后,建议加强改革需求端的管理。改革的供给端主要是政府部门和地方,改革的需求端主要是市场主体的企业、居民和社会各类组织等。按照紧迫性、可能性、关联性推进什么改革,政府从供给端可以提出计划,但更要通过需求调查,让需求决定改革供给,以更有效提升改革事项的针对性。
(四)加强用改革评价评估成果取信于民
三中全会半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和效果,社会普遍关注,年度改革进展成绩,更有可能影响来年的市场预期。健全改革监测评价报告体系,不仅要有年度报告,也要有改革事项的最终报告。参照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估机制,研究实施重大改革事项的后评估办法。今年,重点要做好三中全会以来半年、一年的改革评价报告,以有效回应社会期盼。
(五)做好对改革事项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
改革创新就可能有风险,不能因噎废食,重在科学评估和有力管控风险。特别是我国处在各种矛盾多发时期,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和防风险的关系更加重要而紧迫。今后,要在改革事项的方案制定中,增加或体现推进某项改革的事前风险评估、事中的风险监测,以及如果出现风险的事后应对处置等内容。重点做好土地、金融、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改革风险评估和管理。在有评估的基础上,要勇于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创新。
(孙长学,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