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的未来:小体积,大作为

2014-10-08

新晨 2013年8期
关键词:创作

“微电影的流行给那些文艺创作者和市场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可以说微电影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形式和存在的形态都会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位业内人士说。

随着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视频的巨大影响力,微电影的狂潮正在席卷全球。近年来微电影作品大量涌现,各大网站和媒体也纷纷开启微电影计划。那么,国内微电影的发展现状究竟怎样?它的商业运营模式是怎样?伴随着3D新型技术的加入,又会给微电影带来什么样的视觉冲击力呢?

微电影发展现状:商业模式需统一

2013年6月21日,首届乌鲁木齐市民微电影展播观摩研讨会在乌鲁木齐某报社举行。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高黄刚在研讨会上说,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它以微时长、微制作、微投入以及短小、精炼、灵活的形式风靡中国互联网,是群众喜闻乐见并可以亲身参与其中的大众文化活动形式,是最直接反映百姓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文化追求的平台。

乌鲁木齐市文联副主席白鹰表示,微电影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次举办乌鲁木齐市民微电影的展播,最终就是要让群众参与到文化当中来。

在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等微文化大行其道,我们显然已跨入了“微时代”。而“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视听样式,以其题材丰富、制作精巧、收视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正通过新媒体平台得到越来越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

随着网络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在视频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同时,网络视频同质化也竞争严重,网站需要寻找差异化的竞争路线,提升原创能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自制微电影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自制微电影不但成本低,而且能保证网站在运营中享有更多主动权。

业内普遍认为,与广告良好结合,会使得微电影走得更远。目前微电影还没有收费模式,而要在激烈竞争的电影市场站稳脚跟,只能依靠植入广告的方式收回成本,甚至某些微电影就是为广告商量身定做的广告大片,这其实也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广告植入如何软化,商业性如何服从于艺术性。这就需要靠微电影本身的创意取胜了。如果广告植入过于生硬,影响了微电影的故事性,那只能证明其创意的失败。

目前,广告商依然是微电影创投最主要的一大资金来源,不过据相关人士透露,许多专业从事微电影项目的机构本身也会付出一部分资金,形如音乐营销、版权分销、付费观看的许多投资新模式也在形成。

微电影发展方向:内容为王 创意制胜

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从制作到播出都是基于网络平台,目前国家并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这也使得微电影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创作空间,而且,微电影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强,只要你有兴趣,就可以自导自演自己创作微电影,更易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微电影为更多有志于电影创作的人提供了良好机会,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无尽想象必将带来更多优秀的微电影作品。而微电影的创作也为年轻导演今后的电影之路积累了经验,这也将改变中国电影的面貌,有利于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如果说传统电影强调意义,那么微电影则侧重于趣味性,微电影的“微”决定了它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吸引观众并让观众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这就对微电影的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容上不仅要新鲜有趣,而且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适当采用较为诙谐的网络语言。

而随着观众审美趣味、欣赏水平的提高,它的深度也不容忽视。如果微电影缺乏一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那整部电影将成为广告的附庸,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会关注价值,继而失去观众兴趣,沦为庸俗娱乐。现在的微电影多是噱头大于创意,但是好的微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创意。即使没有明星出镜,却用短小精悍的故事打动人心。虽然明星增强了微电影的可看性,但绝不能走“明星轰炸”的老套路,否则只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只要题材创新、形式灵活、制作精良,即使起用新人也能收到很好的播出效果。

新老媒体频频联姻,生产规模化是趋势

号称土豆网“首部旗舰偶像剧”的《爱啊哎呀,我愿意》近期上映后,仅在土豆网就获得了1.7亿次的点击量。这部土豆网面向年轻观众打造的自制偶像剧还实现了土豆网和深圳卫视黄金档期的“网台联动”,引发观影热潮。当微电影日趋发展壮大时,越来越多的微电影成功地登上电视荧屏,使得“台网互动”更近了一步。甚至也有人大胆猜想,微电影有朝一日会脱离网络传播载体,登上大银幕。经典案例《老男孩》也曾尝试过以包场、巡演等方式在影院内放映。这也体现了新媒体传播时代媒介融合的传播特性。不过,微电影是基于网络视频的技术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就现阶段来讲,网络还是其主要战场,各种其他播放模式的延展也都还在一个摸索阶段。

但不管最终的播放载体是什么,也不管微电影究竟该由谁来拍,创作和运营团队的专业化、生产的规模化和管理的规范化都是大势所趋,当资本雄厚起来,生产模式摆脱小作坊的捉襟见肘,整个行业对于技术、创意、人才等方面的投入便会逐渐加大,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准入门槛低而导致的低俗化倾向,让微电影在健康的环境内得到长足发展。

互联网的大行其道使得艺术创作被赋予了明显的普世价值,而微电影则是这一大环境中诞生的全新艺术形式,它值得也应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丰富微电影类型,培养微电影人才

在未来,随着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变得多元化,微电影的创作会迎来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新阶段。微电影在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成为文化宣传、传达公益理念的重要形式。

从目前出品的微电影来看,主要以剧情片、爱情片、喜剧片为主,话题也多集中在青春、爱情、梦想、亲情等方面,而微电影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在影片类型上进行多种尝试,如纪录片、动画片、音乐片等公益微电影。随着近两年3D技术的火热袭来,不少电影纷纷实现了3D效果,让人体验到震撼的立体视觉冲击力,而在3D微电影领域,尚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和拍摄方式,那么,传统的微电影拍摄与最新的3D技术结合,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我们知道,无论是拍摄传统类型的微电影,还是具有3D效果的微电影,都需要有好的剧本和创作人才,这对创作剧本有爱好的朋友来说,有了他们的加入,更能源源不断的给微电影带来新的思路。各大网站和企业则纷纷通过电影大赛、影人计划、微电影节等平台发掘新人,培养微电影人才。

2012年,微电影已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是未来具有发展前途的传媒产业之一,只有不断地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推陈出新,微电影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除了大批明星和知名导演的加盟,在微电影的创作大军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影视制作经验,但是通过微电影这个兼收并蓄的平台,他们获得了实践性的培训,假以时日,进军传统电影也将成为可能。

经过微电影的磨练,许多青年导演的艺术和技术掌控能力渐渐提高,已经具备了转战商业电影的条件。但仍然有一批在微电影上做出一定成绩的青年导演,还在这个领域不懈努力着。青年导演程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2年,程亮曾在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我和爸爸》中担任执行导演,同时他也是“大巷科技”首席执行长,“72人拜师网”等网站的创办人,可见,微电影创作暂时还不能为他提供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不可否认,在《宅男电台》获得成功之后,一些机构已经为他和他的团队投资新片。程亮表示,微电影将是他短期之内所要专注的事情,目前正在邀约姚晨,参加他下一步微电影作品的演出。

影视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载体,随着科技的更新换代,许多载体也会被时代所淘汰,比如黑白电视机、无声电影、甚至胶片等等。相反新载体的应运而生,必然会带动出新的产业链,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投身其中的劳动者。创作团队的专业化也是微电影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针对目前诸多微电影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电影人,“优酷出品”总经理卢樊希表示:“我不认为所有的年轻导演都将微电影作为他转战商业电影的一个跳板,很可能三到五年之后,等微电影彻底成熟的时候,他们就是第一代的元老级人物,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猜你喜欢

创作
习作转化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关于创作
创作你的四格漫画
睡觉
创作失败
水墨画创作课:如果大树是我的家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