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静牧民的巴音布鲁克情

2014-10-08周海霞

新晨 2013年8期
关键词:巴音家乐布鲁克

周海霞

经过“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政策的实施,巴音布鲁克草原变美了

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德尔比勒金牧场茶汗赛村牧民乌日克谢的记忆中,儿时的巴音布鲁克,绿草如茵,没过膝盖,然而,他成年之后,发现了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变化:人越来越多,羊群越来越多,可草却越来越少,有的地方已经露出了黄土和戈壁,起风了,尘土飞扬……

为了保护草原,政府工作人员前去动员他搬迁,第一次去时,乌日克谢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不行,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草原上,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代了,这里的蓝天、白云、草地、水洼,已经和我的命长在一起了,我搬不走。”

然而,当工作人员找来翻译给他讲清楚搬迁对于草原的保护作用时,这个蒙古汉子沉默了。

久久地看着一家4口人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乌日克谢泪流满面地挥了挥手,“搬,草原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对母亲好的事,我们不能不做呀。”

就这样,2009年,乌日克谢一家人,为了保护草原,毅然搬离了已经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的草原。

搬迁前后的观念变化

6月28日,仍然生活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德尔比勒金牧场的牧民巴都玛拉,有着大多数牧民都有的担忧。政府出台“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政策后,一部分牧民搬下山了,但是听说他们不太适应山下的生活。他们搬到县上安排的额勒再特乌鲁乡茶汗乌苏村,住上了政府给的抗震安居80平方米的房子,政府还给他们每户10亩地。政府的政策很好,但对于我们这些牧民来说,祖祖辈辈从事放牧生活,马背是我们的交通工具,我们从来没有种过地,要想变成一个熟练的农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还没有搬下山,但一部分人畜下山后,我们的草场多了,我家有6口人,大小合计有500多头(只)牲畜,生活比一年前好多了。我现在唯一担心的是遇到自然灾害和狼灾,比如前年那样的大雪,我们就一点办法没有了,富裕的家庭一夜就能变成贫困户。”他觉得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实在是太渺小。

牧民孟开是个见识比较多的牧民,他肯定地说,“绿色留给草原这是一件好事,作为牧民我们都希望草原越来越绿,草长得越来越长,绿草越来越多,黄草越来越少,这是我们每一个牧民的心愿,人畜下山来,牲畜过上几年能慢慢适应山下的生活了。关键在于牧民下山后怎么生产、生活,还有从草原气候到下面干燥炎热的农区,牧民不能适应。从我们村下山去的几个牧民,因为不适应气候得病去世。我期盼政府能帮下山的牧民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从根本上改变头脑里的知识、观念。因为牧民的知识很多是关于放马、放羊、放牛的,还有就是在草原上生活的丰富经验,他们担心下山后的生活技能不足,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牧民们对下山也不会那么担忧了。”

从草原上搬下来后,乌日克谢仍然时时刻刻记挂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

6月底,这位蒙古汉子忍不住那牵肠挂肚的思念,又前去探望大草原。他欣喜地发现,草儿又开始密了,花儿也开始多了。他理解了政府让他们搬迁的意图。政策助力巴音布鲁克冲刺全国十大最美湿地。

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草场退化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禁牧区草原覆盖面积增加了一倍多,搬迁牧民生产发展,生活改善。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我国第二大亚高山高寒草原,草原的生态环境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从2006年开始,巴州党委、政府提出“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综合治理目标,颁布了《开都河源头暨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保护条例》。通过生态移民、禁牧、限牧、退牧还草、核定载畜量、人工增雨增雪、扶贫开发等措施,从巴音布鲁克草原迁出1400户牧民,限牧近百万只绵羊单位。对210万亩草场实行禁牧,休牧草场达250万亩,对30万亩草场实行轮牧。

实行“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战略,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牧民生活得到提高。乌日克谢一家5口人,因草场禁牧,每年从政府领取1.7万元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款,加上下山后的种植、家庭养殖,每年收入4万多元,日子过得挺舒心。

他和家人从刚搬下山来的忧心忡忡,变成了现在的天天“喜笑颜开”。

目前,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环境明显趋好,草场退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禁牧区草原覆盖度由不足40%上升到90%,亩均干草产量提高40%,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增强。

在草原上呆了半个月进行采访的中央四套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编导王礼说,巴州出台的“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政策,对草原保护是很好的一件事儿,特别是对于巴音布鲁克湿地的保护起到很大作用,巴音布鲁克湿地这次被选为全国二十大湿地之一,还将于今年年底参加全国十大最美湿地评选,这个政策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王礼说,他在巴音布鲁克高山草原拍摄期间,发现人畜少的地方草长得好,长得高,这很能说明政策的好处。他告诉笔者,他还亲身感受到了草原上牧民的环保意识有多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从不乱扔垃圾,从不污染水源,从不吃不抓河里的鱼,从不做破坏草原的事情。牧民烧火用的是牛粪和羊粪,这些燃料不会对草原的空气带来污染,牧民祖祖辈辈在草原上生产生活,草原能保护得这么好和他们的从祖辈流传下来的环保意识密切相关。

在采访中,许多牧民也对前几年草原上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沙化的现象表示心痛,所以现在的巴州人有责任控制过度放牧,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力度和加大资金投入,把这片美丽的草原保护好,让这里永远是世界上最大的天鹅繁殖基地和我国最美湿地之一。

牧民通过搞旅游、种地、打工挣钱

巴音布鲁克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对于经营牧家乐的牧民斯琴高娃来说,是一件好事。

斯琴高娃家有8个蒙古包,可以吃饭及住宿。笔者看到,目前正值盛夏旅游旺季,她的生意好极了,一家人从早忙到晚。“每天都有好几拨客人,这旅游旺季里,我们少说也可以挣个十几万呢。”斯琴高娃说。

过去,斯琴高娃的父母一直依靠放牧为生。2005年,斯琴高娃大学毕业后,回到草原开办牧家乐,生意不错。随后,她又和家人一起扩大经营,不仅让自己富了起来,还带动周边牧民都发展起了“牧家乐”。

和静县旅游局局长董积良告诉笔者,为了引导农牧家乐向正规、科学的方向发展,和静县按照《自治区农牧家乐评星标准》,对符合评星标准的农牧家乐经营户列入星级评定范围,并不断加强对“牧家乐”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旅游景区农牧民的培训力度。而且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和静县农牧家乐扶持奖励办法”,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规定农牧家乐评为星级的给予如下补贴:对达到一、二、三、四、五星级农牧家乐标准的,由县人民政府分别给予5000元、10000元、25000元、30000元的一次性政府财政补贴奖励。

同时,搬下山的牧民们也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47岁的欧宗古鲁甫是最早从草原上搬下来的第一批牧民。他告诉笔者,刚开始下山时,很不适应,总想回去。一是因为山上气候凉爽,感觉山下太热,二是放惯了牛羊,根本不会种地。后来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怎么种地,自己也慢慢地掌握了种地的技巧,日子慢慢好起来了,一年收入几万元钱不成问题。“在山下一年的收入比我们在山上5年的收入还高呢。”他满意地说。

笔者看到,这些从“牧民”转变过来的“农民”已经很“惬意”地在享受他们的“新生活”了。饭桌上也是几个菜一个汤,慢慢吃、慢慢品。很多人家安装了太阳能,每天干完活回来就可以洗个热水澡。

欧宗古鲁甫说:“我以前偶而下一次山,跟别人都没法交流,因为我们啥都不知道。现在呢,我们天天看几十个频道,国外的、国内的啥事都知道,跟城里人交流好得很哪。”

笔者跟他开玩笑,“现在要是让你再回到山上过游牧生活,你去吗?”

“当然不去了,现在日子这么好,那些还没有搬下来的牧民们,都在盼着早点搬下来呢,我怎么可能再搬回去呢?”欧宗古鲁甫声音响响地回答道。

目前,和静县从牧区搬迁出的上千名牧民群众实现了从住蒙古包到住抗震安居房,从马背传书到手机通讯,从听收音机到看上大彩电,从烧牛粪到用上太阳能、电炉,从人心思迁到人心思归的历史性跨越和巨变。

猜你喜欢

巴音家乐布鲁克
柴达木映画
巴音布鲁克倾情向世界讲述“东归故事”
英少年种“圣诞树”攒学费
大奖惊魂
体育小能人
你知道吗?
我只是开个玩笑
失忆的男人
失忆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