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资助体系的大学生诚信危机剖析及重构
2014-10-08刘洁
刘洁
摘 要: 为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国家出台新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新的诚信问题。作者对新资助体系下的大学生诚信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研究解决新资助体系下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举措和办法。
关键词: 新资助体系 大学生诚信 诚信危机
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接受高等教育所需的成本逐步增加,社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国家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形成高校新资助体系,通过资助,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困难有所缓解。新资助体系虽然内容比较全面,但由于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对贫困生的精神、能力、心理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出现各种诚信缺失现象,导致有限的资助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分配,有悖于国家的最初愿望和资助育人的终极目标。贫困学生诚信的缺失,不仅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冲击,而且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给学校、社会和谐带来隐患。
一、高校新资助体系下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具体表现
1.资格认定过程中弄虚作假。贫困生认定是获得资助的前提。为了获得助学金,某些学生弄虚作假,开具虚假证明。某些学生虽然为农村户口,但家庭条件较好,为了评上助学金,在当地伪造贫困证明;某些学生父母身体健康,却在家庭情况调查表中写父母体弱多病,甚至残疾;某些学生故意把家庭收入写得很少,各类造假现象层出不穷。
2.助学贷款中骗贷,恶意逃贷,拖欠、违约。新资助体系中,助学贷款是一个涉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强、最受学生欢迎的部分。正是因为它的手续简单、政府贴息,某些学生认为这种“便宜”不占白不占,因此虚报家庭情况,骗取助学贷款。某些贫困生在申请贷款时非常积极,还贷时却不按时还息。贷款到期不按时还贷,恶意拖欠,甚至有人抱着侥幸心理逃避债务。
3.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拉帮结派、相互排挤。现在的奖助学金评选,一般由各班进行民主评议,资助资格和贫困等级基本由票数多少决定,这样一定程度地保证了评定过程的公开透明,但也助长了不正之风。某些学生为了获得资格,在评选之前拉帮结派,请客吃饭,形成自己的小团体,这样容易导致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落选。还有某些非贫困生为获得巨额资助,歪曲事实,谎报家庭情况,博取同情。而真正的贫困生则因为自尊心强,不好意思把家庭情况和盘托出而难以获取大家同情。
4.获得资助后,不正当使用资助金。国家下拨的高校奖助学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资助。某些贫困生在拿到资助资金后用来请客吃饭、购买高档电子产品、美容化妆等,在他们眼里,国家资助是免费的午餐,造成有限的国家资助的无谓浪费和国家资助的不合理分配。
5.获得资助后,只享受资助,不履行义务。部分贫困生认为国家资助是应该的,一旦资助金发放不按时,就会追究资助老师和学校的责任。但真正到了履行义务和责任的时候,意识却比较淡薄。
6.勤工俭学中的工作倦怠。勤工助学是新资助体系中的一个特色,既可帮助学生缓解生活中的困难,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但是某些学生在勤工俭学时工作热情不高,并经常以种种理由为借口减少工作,只享受报酬却不能很好地履行义务,完成的任务令人不满意。
7.免费师范生违约,享受免费教育,不兑现承诺。新资助体系中的一个内容为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资助师范生完成学业,被资助学生一定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可是有些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学生在毕业生后价值观发生转变,不兑现承诺,撕毁协议并且逃避支付违约金。
8.受社会资助学生缺乏感恩之心。除了国家资助外,在现行新资助体系下,社会资助是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很多社会人士或者集体出于爱心、诚心、责任感,对高校优秀而贫困的学生进行无私的奉献。但某些受资助学生并不懂得在收到资助后感恩、反哺社会,不与资助人联系表达感谢,反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二、新资助体系下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时期,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如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官商勾结、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欺上瞒下、浮夸虚报、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且这些不良风气逐渐向高校蔓延,误导和感染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对贫困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
2.高校文化环境影响。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上各种诚信缺失现象,在高校内被复制和模仿,如学术作假、官学勾结、贪污腐败等,大学生在这样不诚信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耳濡目染,不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多么丰富,收效均甚小。
3.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诚信缺失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从古代的“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到近代的“大跃进”,再到现在的“不与陌生人说话”,这些消极现象其实是鼓励不诚信行为。
4.高校诚信教育缺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对学生的教育除了书本知识,各种能力培养、思想品德塑造也尤为重要。某些高校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道德培养。同时,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以至于收效甚微。
5.大学生修养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某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各类证书是自己能力的证明,而忽视诚信的重要性。不严格要求自己,不注重人格的提升,在诚信和价值观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反而把诚信这种信念抛到九霄云外。
6.家庭在诚信教育中脱节。父母是儿女的终生老师,家庭教育中诚信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重要原因。很多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味追求孩子的高分,忽视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某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生活中出现的不诚信的语言和行为,成了孩子模仿的对象。
7.信用评价体系和监督惩处机制不健全。高校没有一套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无法准确区分守信者和失信者,当学生的信用没有约束时,自然会在无法可依的现象下钻空子。某些高校没有监督举报机制,非贫困生弄虚作假,以欺骗的方式获得资助后,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endprint
三、新资助体系下大学生诚信重构的对策
1.完善资助体系法制建设。法律是资助体系良好运作的保证,目前还没有与学生资助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除了要制定专门的资助法律外,对资助的形式、资助对象资格、实施程序等都要明确规定,使资助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还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并加强资助体系的行政执法和权利。
2.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诚信社会。构建诚信社会是一个长远的计划,任重而道远。大学生诚信意识需要制度来加以约束,必要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起到警示作用。高校应该在各个层面制定相关制度加强监督、约束学生行为,如:健全贫困生认定相关制度,完善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制度,建立贫困生调查、公示、监督、反馈制度,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完善各类贫困生资助工作评选制度等。
3.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把学生的诚信和失信行为都记录在案,学生的评奖评优都与诚信档案挂钩。并在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以后,定期对学生的诚信度进行评估,避免诚信档案的建立成为一种形式。在学生不讲诚信后,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避免其他人以侥幸心理效仿,而对恪守诚信的学生予以嘉奖。赏罚分明的制度将使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断增强。
4.高校加强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诚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把诚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开展相应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同时,高校应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和创新性的方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内容应该由原来的单一说教扩展到感恩、诚信、励志等主题教育活动。
5.强化家庭育人功能。家庭氛围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起到重要作用,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应以身作则,具有正确的诚信观念,从而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鼓励孩子说真话,从小事培养诚信品格,让诚信的种子从小就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
6.发挥社会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导向作用。社会大环境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社会舆论应多重视正面引导,宣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批判黑暗的一面,这样才能在学校乃至全社会刮起一阵诚信之风,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总之,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是解决诚信危机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唐丽静.新资助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1).
[2]杨鹄.新资助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