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4-10-08李卫勤
李卫勤
摘 要: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地理教学不再一味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一味地接受,师生之间要形成一种共同学习、良好合作的关系。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观察能力 思考空间 地理教学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暴露过程与心智、个性、成果和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打破教参规定的计划框架,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深化?比如,学习必修一中的水资源一章时,可以让学生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的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的问题”;学习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人口空间变化特别是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就“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从观察着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习“锋与天气”知识点时,教师不必先讲冷暖锋的区别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天气的,而是让学生先观看有关冷锋和暖锋天气的动态课件,然后让学生把看到的冷锋和暖锋的区别加以总结(如果学生把握不住方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总结的时候可以从冷气团的移动特点,锋面与地面的夹角,符号,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雨区等方面思考),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能从以上方面找出它们的区别,说明冷锋和暖锋的基础知识,学生基本已经弄懂了,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行了。此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从课件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利用实验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传统教学是认知过程,比较重视教师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老师左右。素质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学具,让学生更多地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或模拟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比如,讲海水的大规模运动这一节的洋流影响因素和洋流运动方向时,我没有直接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做实验并观察(实验工具提前让学生准备),(把学生分成六小组,每组请一个同学用吹风机或者吸管对着水盆的水吹全,请同学们观察水的运动方向并分析原因)。通过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
三、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教师要相信学生,不应热衷于“讲透讲深”所有问题,而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如果教师遇到什么都一一讲明白,这样学生就会形成依赖心理。如,我们在学习大气环流(六风七带)对气候的影响时。知道受西风影响的地区一般都是温暖湿润的,而受信风影响的地区却是炎热干燥的。那么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一般情况下西风的特性是温暖湿润的,而信风则是炎热干燥的?在进行讨论时,有学生提出:这可能与降水的形成原理有关。这正是我想抛给学生的一个问题,顺着这个思路分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平时讲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抛弃以前那种一味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四、积极创造机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分解和铺垫的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趣味性和阶段性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识程度,然后把这一系列问题组织起来,让学生叙述大致内容。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是什么?(2)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后果?(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可能带来哪些好处?从全球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并进行积极思考,另一方面现实性问题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地理教师应当根据新理念对过去常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有效开发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地理教学,2010(2):39.
[2]浅谈自主学习教学形式的构建.地理教学,2010(3):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