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效、低效到有效、高效
2014-10-08江照明
江照明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做到有效、高效复习?笔者以八下(人教版)第六单元为例,将几点复习做法流露笔端,与同行共勉。
一、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为文明史主题下的中外混编体例,各单元以主题呈现,突出的是历史阶段性特征,知识点多且跨越时空很大。因此要搞好单元复习,必须根据复习目标,抓住历史知识的主题,按照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优化整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1.抓好目录标题,理清内在联系。
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复习时注意发挥教材目录和课文小标题的作用,探求章节、单元之间的联系,发掘隐性知识,构建某一历史阶段的整体知识体系。
如复习八下第六单元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的内涵,知道“工业文明浪潮”的内容和时空概念,理解“席卷全球”的原因和影响。然后分析每一课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主要叙述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这是工业文明的基石和主线;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分别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一课和后三课之间是总分和因果关系。最后把每课的子目录按上述方法进行分类归纳,使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前先掌握单元目录,有高屋建瓴的感觉,课上得大气,复习效果也较好。
2.精读单元导语,找准复习切点。
“单元导语”视为单元复习的“眼”,一般包括某一时期的历史基本线索、历史特点、主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地位与作用等,言简意赅,概括性、综合性和逻辑性很强。所以阅读“单元导语”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开阔学习本单元的视野,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线索。
如第六单元导语“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面临着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双重任务”。
做法是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导语内容,指导学生归纳要点,找出关键词句,如“工业革命”、“根本性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华民族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然后以关键词为切入点,理清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第六单元的复习思路:“一条主线、十大巨变”。“一条主线”指两次工业革命,“十大巨变”指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十大影响。
3.善用复习表格,形成知识网络。
画表格、填表格能使繁杂的内容简洁化,使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实现简化复习程序、优化复习效果的目标。经过上述分析归纳,让学生按照“一条主线、十大巨变”的思路完成如下表格,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表1 两次工业革命
表2 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
二、落实主干知识,全面夯实基础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指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如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规律及重要的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它能够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是单元复习的重点。
1.抓重点句子。
首先引导学生全面高度概括每课要点,知道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其次把每课重要内容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影响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课标规定在复习第六单元时,归纳出以下知识点: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初,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统一市场形成。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和半殖民化程度。
●1839年虎门销烟,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1898年维新变法,推进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改革。
2.抓落实。
好成绩不是教出来的,是严格要求得来的。一把归纳出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抄在笔记本或画在书上。二给学生一定时间,通过多种方法“定点”读背重点句子。三落实手段多样化,笔答与口答相结合,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尤其要有针对性地检查学困生,使复习效率最优化。
三、选点优化训练,深化单元知识
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练出来的。教师要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训练题要注意三方面:一要涵盖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突出主干和重点,以10个左右的选择、填空题为主。二切入点要新,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讲授单元知识,改头换面出“新”题,特别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知识,以材料题训练为主。三兼顾不同题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基础知识与能力提升的有效结合,以优化训练效果,深化单元复习。
题目来源要精选,可用各地相关的调考题、中考题,更鼓励原创试题,关键是选择切入点要新颖独创。如第六单元既可从“社会巨变”选点,又可从“中国汇入工业文明大潮”、“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切入。
总之,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单元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反思中总结。根据教学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复习策略,使复习效率最优化,从而促进单元复习课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endprint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做到有效、高效复习?笔者以八下(人教版)第六单元为例,将几点复习做法流露笔端,与同行共勉。
一、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为文明史主题下的中外混编体例,各单元以主题呈现,突出的是历史阶段性特征,知识点多且跨越时空很大。因此要搞好单元复习,必须根据复习目标,抓住历史知识的主题,按照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优化整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1.抓好目录标题,理清内在联系。
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复习时注意发挥教材目录和课文小标题的作用,探求章节、单元之间的联系,发掘隐性知识,构建某一历史阶段的整体知识体系。
如复习八下第六单元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的内涵,知道“工业文明浪潮”的内容和时空概念,理解“席卷全球”的原因和影响。然后分析每一课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主要叙述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这是工业文明的基石和主线;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分别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一课和后三课之间是总分和因果关系。最后把每课的子目录按上述方法进行分类归纳,使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前先掌握单元目录,有高屋建瓴的感觉,课上得大气,复习效果也较好。
2.精读单元导语,找准复习切点。
“单元导语”视为单元复习的“眼”,一般包括某一时期的历史基本线索、历史特点、主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地位与作用等,言简意赅,概括性、综合性和逻辑性很强。所以阅读“单元导语”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开阔学习本单元的视野,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线索。
如第六单元导语“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面临着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双重任务”。
做法是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导语内容,指导学生归纳要点,找出关键词句,如“工业革命”、“根本性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华民族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然后以关键词为切入点,理清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第六单元的复习思路:“一条主线、十大巨变”。“一条主线”指两次工业革命,“十大巨变”指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十大影响。
3.善用复习表格,形成知识网络。
画表格、填表格能使繁杂的内容简洁化,使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实现简化复习程序、优化复习效果的目标。经过上述分析归纳,让学生按照“一条主线、十大巨变”的思路完成如下表格,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表1 两次工业革命
表2 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
二、落实主干知识,全面夯实基础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指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如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规律及重要的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它能够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是单元复习的重点。
1.抓重点句子。
首先引导学生全面高度概括每课要点,知道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其次把每课重要内容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影响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课标规定在复习第六单元时,归纳出以下知识点: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初,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统一市场形成。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和半殖民化程度。
●1839年虎门销烟,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1898年维新变法,推进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改革。
2.抓落实。
好成绩不是教出来的,是严格要求得来的。一把归纳出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抄在笔记本或画在书上。二给学生一定时间,通过多种方法“定点”读背重点句子。三落实手段多样化,笔答与口答相结合,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尤其要有针对性地检查学困生,使复习效率最优化。
三、选点优化训练,深化单元知识
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练出来的。教师要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训练题要注意三方面:一要涵盖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突出主干和重点,以10个左右的选择、填空题为主。二切入点要新,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讲授单元知识,改头换面出“新”题,特别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知识,以材料题训练为主。三兼顾不同题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基础知识与能力提升的有效结合,以优化训练效果,深化单元复习。
题目来源要精选,可用各地相关的调考题、中考题,更鼓励原创试题,关键是选择切入点要新颖独创。如第六单元既可从“社会巨变”选点,又可从“中国汇入工业文明大潮”、“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切入。
总之,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单元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反思中总结。根据教学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复习策略,使复习效率最优化,从而促进单元复习课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endprint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做到有效、高效复习?笔者以八下(人教版)第六单元为例,将几点复习做法流露笔端,与同行共勉。
一、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为文明史主题下的中外混编体例,各单元以主题呈现,突出的是历史阶段性特征,知识点多且跨越时空很大。因此要搞好单元复习,必须根据复习目标,抓住历史知识的主题,按照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优化整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1.抓好目录标题,理清内在联系。
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复习时注意发挥教材目录和课文小标题的作用,探求章节、单元之间的联系,发掘隐性知识,构建某一历史阶段的整体知识体系。
如复习八下第六单元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的内涵,知道“工业文明浪潮”的内容和时空概念,理解“席卷全球”的原因和影响。然后分析每一课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主要叙述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这是工业文明的基石和主线;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分别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一课和后三课之间是总分和因果关系。最后把每课的子目录按上述方法进行分类归纳,使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前先掌握单元目录,有高屋建瓴的感觉,课上得大气,复习效果也较好。
2.精读单元导语,找准复习切点。
“单元导语”视为单元复习的“眼”,一般包括某一时期的历史基本线索、历史特点、主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地位与作用等,言简意赅,概括性、综合性和逻辑性很强。所以阅读“单元导语”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开阔学习本单元的视野,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线索。
如第六单元导语“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面临着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双重任务”。
做法是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导语内容,指导学生归纳要点,找出关键词句,如“工业革命”、“根本性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华民族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然后以关键词为切入点,理清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第六单元的复习思路:“一条主线、十大巨变”。“一条主线”指两次工业革命,“十大巨变”指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十大影响。
3.善用复习表格,形成知识网络。
画表格、填表格能使繁杂的内容简洁化,使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实现简化复习程序、优化复习效果的目标。经过上述分析归纳,让学生按照“一条主线、十大巨变”的思路完成如下表格,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表1 两次工业革命
表2 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
二、落实主干知识,全面夯实基础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指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如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规律及重要的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它能够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是单元复习的重点。
1.抓重点句子。
首先引导学生全面高度概括每课要点,知道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其次把每课重要内容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影响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课标规定在复习第六单元时,归纳出以下知识点: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初,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统一市场形成。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和半殖民化程度。
●1839年虎门销烟,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1898年维新变法,推进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改革。
2.抓落实。
好成绩不是教出来的,是严格要求得来的。一把归纳出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抄在笔记本或画在书上。二给学生一定时间,通过多种方法“定点”读背重点句子。三落实手段多样化,笔答与口答相结合,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尤其要有针对性地检查学困生,使复习效率最优化。
三、选点优化训练,深化单元知识
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练出来的。教师要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训练题要注意三方面:一要涵盖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突出主干和重点,以10个左右的选择、填空题为主。二切入点要新,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讲授单元知识,改头换面出“新”题,特别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知识,以材料题训练为主。三兼顾不同题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基础知识与能力提升的有效结合,以优化训练效果,深化单元复习。
题目来源要精选,可用各地相关的调考题、中考题,更鼓励原创试题,关键是选择切入点要新颖独创。如第六单元既可从“社会巨变”选点,又可从“中国汇入工业文明大潮”、“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切入。
总之,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单元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反思中总结。根据教学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复习策略,使复习效率最优化,从而促进单元复习课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