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研究

2014-10-08白艺玲

考试周刊 2014年66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思维

白艺玲

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快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必须积极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响应党和国家人民的长远发展计划,担负培育新一代国家主人翁重任的小学,有义务推行“科学发展观在校园”的先行者活动,教育必须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健康有效性”,根本方法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基础教育要面向新世纪,面向未来培养人才,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基础教育中“发展”概念的不二要义。

(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训练主要在于课堂教育,课堂训练是一项教学工程,按系统论的观点,它应形成如下循环(图1):

图1 课堂训练过程

什么样的训练目标,决定该采用什么样的训练策略(手段);训练策略对训练过程起直接或间接的制约作用;训练过程则影响训练的效果及训练反馈;训练反馈又对训练目标、策略和过程产生或正或负的调控作用。在整个训练系统即课堂训练中,目标处于至关重要的导向地位。没有明确的目标,效果肯定事倍功半,效率难以提高。因此,在课堂训练活动中应当注意学生思维敏捷性与训练活动目标之间的平衡。

(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在正确判断的能力及对各种知识的灵活结合与应用。为此,要指导学生将内在联系的各个“知识点”连成“知识链”逐步构成“知识网”,再将知识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掌握其基本属性和非本质差异,使知识结构化。这个结构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联想、迁移和应用。

(三)鼓励思维的创造性

不同的个体其创新的领域和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但创新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又都是可能的。这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策略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发学生多角度联想、多层次猜想,鼓励不同的解题策略,然后验证得到的正确结果和最佳方案。教学中要注重“求异思维”(扩散思维),特别要设计非常规问题让学生探索。如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联系学生实例,让他们自编自解;还可以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感到有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趣。

二、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努力创造条件,把教师的外在动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其首要的一环就是设身处地思考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已有经验、基础和能力,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达到怎样的目标。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时,全班学生的思维都会非常活跃,产生五花八门的想法。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当“法官”进行评判,将学生的思维硬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牵,而是要循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教学,应多问“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等。例如,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文字题:“120加上840除以35的商的和是多少?”先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列式计算。结果出现四种不同的情况(如表1):

表1 探究式列式

教师先让列第4种算式的同学说说思考过程,有的用综合法,有的用分析法,最后归纳得出“120+商=和”。再引导学生如何将第3种的分步列式列成综合算式,然后回过头来让第1、2种情况的同学说说他们又是怎样思考的,他们就自然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如果要使(120+840)÷35的列式是正确的,则原题应怎样改?”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思维暴露,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而且为解决“1290减去224的差除以26,商是多少?”铺平了道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全班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特别是错误的思维,因为其中会蕴涵一些奇特合理的思想火花。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健康有效性

(一)坚持基础教育的全面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又提高群体素质。全面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不能有任何偏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持续发展。在重视发展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性

学生的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有规律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要研究教育的对象,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改要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活动等素质教育的理念。具体对数学教学而言,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与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高尚结合起来。改变应试教育下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弊端。

(三)因材施教贯彻教育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且基本保持不变的。数学教学不是为了消除学生间的智力差异,而是应实现有差异地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学好必备的数学知识,但应试教育往往采取淘汰制,面向少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因此是否面向每个学生是区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实现有差异地发展呢?首先,制定目标要因人而异,不求“齐步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其次,练习设计、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既要使后进生“吃饱”,又要满足优生的求知欲。对后进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促进他们不断进取。

四、根本方法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

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教学过程当做学生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进程,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强调学习方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标志。采用启发式教学,要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算理的探究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在启发式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提供材料,创设情境,设计富于思考性的问题,指引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享受思维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因为教师启发有序、只想明确,所以学生的思维流程,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自然学习激情倍增,学习能力增强,文化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训练,努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

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快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必须积极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响应党和国家人民的长远发展计划,担负培育新一代国家主人翁重任的小学,有义务推行“科学发展观在校园”的先行者活动,教育必须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健康有效性”,根本方法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基础教育要面向新世纪,面向未来培养人才,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基础教育中“发展”概念的不二要义。

(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训练主要在于课堂教育,课堂训练是一项教学工程,按系统论的观点,它应形成如下循环(图1):

图1 课堂训练过程

什么样的训练目标,决定该采用什么样的训练策略(手段);训练策略对训练过程起直接或间接的制约作用;训练过程则影响训练的效果及训练反馈;训练反馈又对训练目标、策略和过程产生或正或负的调控作用。在整个训练系统即课堂训练中,目标处于至关重要的导向地位。没有明确的目标,效果肯定事倍功半,效率难以提高。因此,在课堂训练活动中应当注意学生思维敏捷性与训练活动目标之间的平衡。

(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在正确判断的能力及对各种知识的灵活结合与应用。为此,要指导学生将内在联系的各个“知识点”连成“知识链”逐步构成“知识网”,再将知识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掌握其基本属性和非本质差异,使知识结构化。这个结构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联想、迁移和应用。

(三)鼓励思维的创造性

不同的个体其创新的领域和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但创新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又都是可能的。这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策略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发学生多角度联想、多层次猜想,鼓励不同的解题策略,然后验证得到的正确结果和最佳方案。教学中要注重“求异思维”(扩散思维),特别要设计非常规问题让学生探索。如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联系学生实例,让他们自编自解;还可以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感到有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趣。

二、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努力创造条件,把教师的外在动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其首要的一环就是设身处地思考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已有经验、基础和能力,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达到怎样的目标。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时,全班学生的思维都会非常活跃,产生五花八门的想法。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当“法官”进行评判,将学生的思维硬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牵,而是要循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教学,应多问“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等。例如,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文字题:“120加上840除以35的商的和是多少?”先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列式计算。结果出现四种不同的情况(如表1):

表1 探究式列式

教师先让列第4种算式的同学说说思考过程,有的用综合法,有的用分析法,最后归纳得出“120+商=和”。再引导学生如何将第3种的分步列式列成综合算式,然后回过头来让第1、2种情况的同学说说他们又是怎样思考的,他们就自然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如果要使(120+840)÷35的列式是正确的,则原题应怎样改?”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思维暴露,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而且为解决“1290减去224的差除以26,商是多少?”铺平了道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全班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特别是错误的思维,因为其中会蕴涵一些奇特合理的思想火花。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健康有效性

(一)坚持基础教育的全面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又提高群体素质。全面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不能有任何偏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持续发展。在重视发展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性

学生的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有规律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要研究教育的对象,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改要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活动等素质教育的理念。具体对数学教学而言,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与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高尚结合起来。改变应试教育下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弊端。

(三)因材施教贯彻教育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且基本保持不变的。数学教学不是为了消除学生间的智力差异,而是应实现有差异地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学好必备的数学知识,但应试教育往往采取淘汰制,面向少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因此是否面向每个学生是区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实现有差异地发展呢?首先,制定目标要因人而异,不求“齐步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其次,练习设计、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既要使后进生“吃饱”,又要满足优生的求知欲。对后进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促进他们不断进取。

四、根本方法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

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教学过程当做学生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进程,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强调学习方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标志。采用启发式教学,要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算理的探究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在启发式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提供材料,创设情境,设计富于思考性的问题,指引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享受思维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因为教师启发有序、只想明确,所以学生的思维流程,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自然学习激情倍增,学习能力增强,文化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训练,努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

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快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必须积极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响应党和国家人民的长远发展计划,担负培育新一代国家主人翁重任的小学,有义务推行“科学发展观在校园”的先行者活动,教育必须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健康有效性”,根本方法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基础教育要面向新世纪,面向未来培养人才,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基础教育中“发展”概念的不二要义。

(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训练主要在于课堂教育,课堂训练是一项教学工程,按系统论的观点,它应形成如下循环(图1):

图1 课堂训练过程

什么样的训练目标,决定该采用什么样的训练策略(手段);训练策略对训练过程起直接或间接的制约作用;训练过程则影响训练的效果及训练反馈;训练反馈又对训练目标、策略和过程产生或正或负的调控作用。在整个训练系统即课堂训练中,目标处于至关重要的导向地位。没有明确的目标,效果肯定事倍功半,效率难以提高。因此,在课堂训练活动中应当注意学生思维敏捷性与训练活动目标之间的平衡。

(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在正确判断的能力及对各种知识的灵活结合与应用。为此,要指导学生将内在联系的各个“知识点”连成“知识链”逐步构成“知识网”,再将知识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掌握其基本属性和非本质差异,使知识结构化。这个结构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联想、迁移和应用。

(三)鼓励思维的创造性

不同的个体其创新的领域和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但创新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又都是可能的。这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策略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发学生多角度联想、多层次猜想,鼓励不同的解题策略,然后验证得到的正确结果和最佳方案。教学中要注重“求异思维”(扩散思维),特别要设计非常规问题让学生探索。如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联系学生实例,让他们自编自解;还可以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感到有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趣。

二、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努力创造条件,把教师的外在动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其首要的一环就是设身处地思考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已有经验、基础和能力,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达到怎样的目标。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时,全班学生的思维都会非常活跃,产生五花八门的想法。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当“法官”进行评判,将学生的思维硬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牵,而是要循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教学,应多问“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等。例如,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文字题:“120加上840除以35的商的和是多少?”先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列式计算。结果出现四种不同的情况(如表1):

表1 探究式列式

教师先让列第4种算式的同学说说思考过程,有的用综合法,有的用分析法,最后归纳得出“120+商=和”。再引导学生如何将第3种的分步列式列成综合算式,然后回过头来让第1、2种情况的同学说说他们又是怎样思考的,他们就自然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如果要使(120+840)÷35的列式是正确的,则原题应怎样改?”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思维暴露,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而且为解决“1290减去224的差除以26,商是多少?”铺平了道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全班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特别是错误的思维,因为其中会蕴涵一些奇特合理的思想火花。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健康有效性

(一)坚持基础教育的全面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又提高群体素质。全面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不能有任何偏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持续发展。在重视发展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性

学生的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有规律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要研究教育的对象,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改要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活动等素质教育的理念。具体对数学教学而言,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与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高尚结合起来。改变应试教育下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弊端。

(三)因材施教贯彻教育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且基本保持不变的。数学教学不是为了消除学生间的智力差异,而是应实现有差异地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学好必备的数学知识,但应试教育往往采取淘汰制,面向少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因此是否面向每个学生是区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实现有差异地发展呢?首先,制定目标要因人而异,不求“齐步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其次,练习设计、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既要使后进生“吃饱”,又要满足优生的求知欲。对后进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促进他们不断进取。

四、根本方法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

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教学过程当做学生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进程,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强调学习方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标志。采用启发式教学,要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算理的探究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在启发式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提供材料,创设情境,设计富于思考性的问题,指引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享受思维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因为教师启发有序、只想明确,所以学生的思维流程,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自然学习激情倍增,学习能力增强,文化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训练,努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