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肯定,唤回了学生的自信

2014-10-08廖支斌

考试周刊 2014年66期
关键词:双曲线中点直线

廖支斌

那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学生解题板演,虽然已过去好多年,但至今仍记忆犹新,情景历历在目.题目是:已知双曲线的方程为x■-■=1,以B(1,1)为中点的弦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弦所在的直线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甲同学的解法:假设以B(1,1)为中点的弦存在,设该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k(x-1)+1,联立方程组y=k(x-1)+1x■-■=1,消去y并整得(3-k■)x■+2k(k-1)x-k■+2k-4=0.

因为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不同两点,设两点为A(x■,y■),B(x■,y■),

则3-k■≠0△=4k■(k-1)■+4(3-k■)(k■-2k+4)>0……(*)

又B(1,1)是弦AB的中点,则■=■=1?圯k=3但不满足(*),故以B(1,1)为中点的弦不存在.

乙同学的解法:假设以B(1,1)为中点的弦存在,设弦为AB,且A(x■,y■),B(x■,y■),则x■■-■=1,x■■-■=1,两式相减,得(x■+x■)(x■-x■)-■=0,由题设知x■≠x■,又∵B(1,1)为弦AB的中点,∴x■+x■=2,y■+y■=2,代入上式得k■=3,故所求方程为3x-y-2=0.

板演结束,我与同学们进行了对话:

教师:两种答案摆在了同学们面前,哪位同学的解答正确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甲(这时,我看到乙同学的头慢慢低了下去).我及时调节课堂气氛,将问题抛给学生.

教师:哪位同学的解法简捷呢?

学生:面面相觑,但仍然肯定了乙同学的解法(这时乙同学的头又抬起来了),但不知所以然;有的在揣摩老师的意图,但也是一脸茫然;有的在嘀咕,错了还讲什么简捷?

教师:是啊,错了,还谈什么简捷!学生哗然哄笑.

教师:乙同学的解法的确简捷,但错在哪里呢?将问题再次抛给学生.学生分小组研究讨论……

过了一会,丙同学站起来说:我按乙同学得的k■=3可得直线方程3x-y-2=0,联立方程组得3x-y-2=0x■-■=1,得6x■-12x+7=0.

∵△=12■-4×6×7<0,∴所求直线3x-y-2=0与双曲线x■-■=1无交点,故以点B(1,1)为中点的弦不存在.(一片掌声)但有的学生还是不太理解.

教师:能给出直观解释吗?这时丁同学上讲台一边画图,一边进行了解释:直线与双曲线没有交点,当然就不存在以B(1,1)为中点的弦.这时,我就抓住难得锻炼学生思维的契机,提出:将点改为A(2,1),以A为中点的弦存在吗?请同学们用乙同学的解法并结合丙同学的补充尝试一下.很快,大家都得到了正确答案,以A为中点的弦存在,为6x-y-11=0.

教师:一般对于点在曲线开口内时,以此点为中点的弦存在,但对于点在双曲线的外部(不含焦点的区域)时的弦有可能不存在,因此,对于求得的直线要进行检验.

教师:看来,乙同学的解法是个妙极的方法.他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若检验一下直线是否与曲线相交,其解法就是一个“设点而不求”的简洁明快的好方法.全班同学对乙投向了赞许的目光(这时我发现乙同学会心地笑了).接着,我又大加肯定,乙同学不因循陈规,不因袭前人,是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这种解法独辟蹊径,独创新颖.他虽错犹“荣”,给了我们解决与”中点”有关的问题解法的有益补充.(当我的目光再次触及他时,我发现他脸上洋溢着得意的自信.)

从这以后,乙同学上数学课都是抬头挺胸,信心十足,课余对数学也是“情有独钟”,上课更是大胆发言,“显扬”自我,对有些问题的解决也常常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的数学成绩逐步提高,还积极报名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通过努力拼搏、钻研学习,参加全国数学奥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免试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他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来看望我时,仍然谈到了那次板演评价,给他拾回了面子,唤回了他的自信,从此改变了他的学习状况,令他永生难忘.

反思:走进我们的课堂,学生“越雷池一步”的想法是异常多见的,但我们的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把此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加以扼杀,挫伤学生的独创精神.也有的教师常常对学生的种种创新(当然也不乏“稚嫩”的)做法,不予合理剖析,而视为“另类”,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

1.及时捕捉“错误”,建构正确的认知结构.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引导他们分析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建构起正确的认知结构.

2.认真剖析“错误”,寻找思维的合理成分.

诚然,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的“错解”往往就是他真实思维的流露,而也只有这种真实的思维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才是学生能保持长久的东西.教师一定要认真剖析学生“错解”中合理的成分,哪怕只是一小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赏,以保护学生的自尊、树立学生的自信.对学生勇于展示错误的态度给予充分的欣赏,对错误给其他学生带来的经验或提示表示感谢,让本以为错误的信息表现出它的价值,由此而深入研究.然后看能否在其解法的基础上做些补救,让其在“跌到处”爬起来.切忌不加分析,一概地否定.

3.合理利用“错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及时挖掘其中的价值.创新思维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4.借鉴案例“错误”,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选择,不要让学生思维成为老师思维的奴隶,尽量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拓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学生提出有别于标准答案的独特想法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沿着学生的思路前进,而不是一味地摒弃,毫无道理地强行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

总之,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而是要站在数学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挖掘其内在的“闪光点”,灵活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错误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机会,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endprint

那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学生解题板演,虽然已过去好多年,但至今仍记忆犹新,情景历历在目.题目是:已知双曲线的方程为x■-■=1,以B(1,1)为中点的弦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弦所在的直线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甲同学的解法:假设以B(1,1)为中点的弦存在,设该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k(x-1)+1,联立方程组y=k(x-1)+1x■-■=1,消去y并整得(3-k■)x■+2k(k-1)x-k■+2k-4=0.

因为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不同两点,设两点为A(x■,y■),B(x■,y■),

则3-k■≠0△=4k■(k-1)■+4(3-k■)(k■-2k+4)>0……(*)

又B(1,1)是弦AB的中点,则■=■=1?圯k=3但不满足(*),故以B(1,1)为中点的弦不存在.

乙同学的解法:假设以B(1,1)为中点的弦存在,设弦为AB,且A(x■,y■),B(x■,y■),则x■■-■=1,x■■-■=1,两式相减,得(x■+x■)(x■-x■)-■=0,由题设知x■≠x■,又∵B(1,1)为弦AB的中点,∴x■+x■=2,y■+y■=2,代入上式得k■=3,故所求方程为3x-y-2=0.

板演结束,我与同学们进行了对话:

教师:两种答案摆在了同学们面前,哪位同学的解答正确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甲(这时,我看到乙同学的头慢慢低了下去).我及时调节课堂气氛,将问题抛给学生.

教师:哪位同学的解法简捷呢?

学生:面面相觑,但仍然肯定了乙同学的解法(这时乙同学的头又抬起来了),但不知所以然;有的在揣摩老师的意图,但也是一脸茫然;有的在嘀咕,错了还讲什么简捷?

教师:是啊,错了,还谈什么简捷!学生哗然哄笑.

教师:乙同学的解法的确简捷,但错在哪里呢?将问题再次抛给学生.学生分小组研究讨论……

过了一会,丙同学站起来说:我按乙同学得的k■=3可得直线方程3x-y-2=0,联立方程组得3x-y-2=0x■-■=1,得6x■-12x+7=0.

∵△=12■-4×6×7<0,∴所求直线3x-y-2=0与双曲线x■-■=1无交点,故以点B(1,1)为中点的弦不存在.(一片掌声)但有的学生还是不太理解.

教师:能给出直观解释吗?这时丁同学上讲台一边画图,一边进行了解释:直线与双曲线没有交点,当然就不存在以B(1,1)为中点的弦.这时,我就抓住难得锻炼学生思维的契机,提出:将点改为A(2,1),以A为中点的弦存在吗?请同学们用乙同学的解法并结合丙同学的补充尝试一下.很快,大家都得到了正确答案,以A为中点的弦存在,为6x-y-11=0.

教师:一般对于点在曲线开口内时,以此点为中点的弦存在,但对于点在双曲线的外部(不含焦点的区域)时的弦有可能不存在,因此,对于求得的直线要进行检验.

教师:看来,乙同学的解法是个妙极的方法.他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若检验一下直线是否与曲线相交,其解法就是一个“设点而不求”的简洁明快的好方法.全班同学对乙投向了赞许的目光(这时我发现乙同学会心地笑了).接着,我又大加肯定,乙同学不因循陈规,不因袭前人,是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这种解法独辟蹊径,独创新颖.他虽错犹“荣”,给了我们解决与”中点”有关的问题解法的有益补充.(当我的目光再次触及他时,我发现他脸上洋溢着得意的自信.)

从这以后,乙同学上数学课都是抬头挺胸,信心十足,课余对数学也是“情有独钟”,上课更是大胆发言,“显扬”自我,对有些问题的解决也常常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的数学成绩逐步提高,还积极报名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通过努力拼搏、钻研学习,参加全国数学奥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免试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他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来看望我时,仍然谈到了那次板演评价,给他拾回了面子,唤回了他的自信,从此改变了他的学习状况,令他永生难忘.

反思:走进我们的课堂,学生“越雷池一步”的想法是异常多见的,但我们的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把此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加以扼杀,挫伤学生的独创精神.也有的教师常常对学生的种种创新(当然也不乏“稚嫩”的)做法,不予合理剖析,而视为“另类”,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

1.及时捕捉“错误”,建构正确的认知结构.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引导他们分析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建构起正确的认知结构.

2.认真剖析“错误”,寻找思维的合理成分.

诚然,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的“错解”往往就是他真实思维的流露,而也只有这种真实的思维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才是学生能保持长久的东西.教师一定要认真剖析学生“错解”中合理的成分,哪怕只是一小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赏,以保护学生的自尊、树立学生的自信.对学生勇于展示错误的态度给予充分的欣赏,对错误给其他学生带来的经验或提示表示感谢,让本以为错误的信息表现出它的价值,由此而深入研究.然后看能否在其解法的基础上做些补救,让其在“跌到处”爬起来.切忌不加分析,一概地否定.

3.合理利用“错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及时挖掘其中的价值.创新思维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4.借鉴案例“错误”,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选择,不要让学生思维成为老师思维的奴隶,尽量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拓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学生提出有别于标准答案的独特想法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沿着学生的思路前进,而不是一味地摒弃,毫无道理地强行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

总之,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而是要站在数学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挖掘其内在的“闪光点”,灵活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错误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机会,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endprint

那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学生解题板演,虽然已过去好多年,但至今仍记忆犹新,情景历历在目.题目是:已知双曲线的方程为x■-■=1,以B(1,1)为中点的弦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弦所在的直线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甲同学的解法:假设以B(1,1)为中点的弦存在,设该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k(x-1)+1,联立方程组y=k(x-1)+1x■-■=1,消去y并整得(3-k■)x■+2k(k-1)x-k■+2k-4=0.

因为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不同两点,设两点为A(x■,y■),B(x■,y■),

则3-k■≠0△=4k■(k-1)■+4(3-k■)(k■-2k+4)>0……(*)

又B(1,1)是弦AB的中点,则■=■=1?圯k=3但不满足(*),故以B(1,1)为中点的弦不存在.

乙同学的解法:假设以B(1,1)为中点的弦存在,设弦为AB,且A(x■,y■),B(x■,y■),则x■■-■=1,x■■-■=1,两式相减,得(x■+x■)(x■-x■)-■=0,由题设知x■≠x■,又∵B(1,1)为弦AB的中点,∴x■+x■=2,y■+y■=2,代入上式得k■=3,故所求方程为3x-y-2=0.

板演结束,我与同学们进行了对话:

教师:两种答案摆在了同学们面前,哪位同学的解答正确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甲(这时,我看到乙同学的头慢慢低了下去).我及时调节课堂气氛,将问题抛给学生.

教师:哪位同学的解法简捷呢?

学生:面面相觑,但仍然肯定了乙同学的解法(这时乙同学的头又抬起来了),但不知所以然;有的在揣摩老师的意图,但也是一脸茫然;有的在嘀咕,错了还讲什么简捷?

教师:是啊,错了,还谈什么简捷!学生哗然哄笑.

教师:乙同学的解法的确简捷,但错在哪里呢?将问题再次抛给学生.学生分小组研究讨论……

过了一会,丙同学站起来说:我按乙同学得的k■=3可得直线方程3x-y-2=0,联立方程组得3x-y-2=0x■-■=1,得6x■-12x+7=0.

∵△=12■-4×6×7<0,∴所求直线3x-y-2=0与双曲线x■-■=1无交点,故以点B(1,1)为中点的弦不存在.(一片掌声)但有的学生还是不太理解.

教师:能给出直观解释吗?这时丁同学上讲台一边画图,一边进行了解释:直线与双曲线没有交点,当然就不存在以B(1,1)为中点的弦.这时,我就抓住难得锻炼学生思维的契机,提出:将点改为A(2,1),以A为中点的弦存在吗?请同学们用乙同学的解法并结合丙同学的补充尝试一下.很快,大家都得到了正确答案,以A为中点的弦存在,为6x-y-11=0.

教师:一般对于点在曲线开口内时,以此点为中点的弦存在,但对于点在双曲线的外部(不含焦点的区域)时的弦有可能不存在,因此,对于求得的直线要进行检验.

教师:看来,乙同学的解法是个妙极的方法.他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若检验一下直线是否与曲线相交,其解法就是一个“设点而不求”的简洁明快的好方法.全班同学对乙投向了赞许的目光(这时我发现乙同学会心地笑了).接着,我又大加肯定,乙同学不因循陈规,不因袭前人,是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这种解法独辟蹊径,独创新颖.他虽错犹“荣”,给了我们解决与”中点”有关的问题解法的有益补充.(当我的目光再次触及他时,我发现他脸上洋溢着得意的自信.)

从这以后,乙同学上数学课都是抬头挺胸,信心十足,课余对数学也是“情有独钟”,上课更是大胆发言,“显扬”自我,对有些问题的解决也常常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的数学成绩逐步提高,还积极报名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通过努力拼搏、钻研学习,参加全国数学奥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免试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他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来看望我时,仍然谈到了那次板演评价,给他拾回了面子,唤回了他的自信,从此改变了他的学习状况,令他永生难忘.

反思:走进我们的课堂,学生“越雷池一步”的想法是异常多见的,但我们的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把此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加以扼杀,挫伤学生的独创精神.也有的教师常常对学生的种种创新(当然也不乏“稚嫩”的)做法,不予合理剖析,而视为“另类”,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

1.及时捕捉“错误”,建构正确的认知结构.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引导他们分析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建构起正确的认知结构.

2.认真剖析“错误”,寻找思维的合理成分.

诚然,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的“错解”往往就是他真实思维的流露,而也只有这种真实的思维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才是学生能保持长久的东西.教师一定要认真剖析学生“错解”中合理的成分,哪怕只是一小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赏,以保护学生的自尊、树立学生的自信.对学生勇于展示错误的态度给予充分的欣赏,对错误给其他学生带来的经验或提示表示感谢,让本以为错误的信息表现出它的价值,由此而深入研究.然后看能否在其解法的基础上做些补救,让其在“跌到处”爬起来.切忌不加分析,一概地否定.

3.合理利用“错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及时挖掘其中的价值.创新思维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4.借鉴案例“错误”,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选择,不要让学生思维成为老师思维的奴隶,尽量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拓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学生提出有别于标准答案的独特想法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沿着学生的思路前进,而不是一味地摒弃,毫无道理地强行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

总之,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而是要站在数学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挖掘其内在的“闪光点”,灵活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错误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机会,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曲线中点直线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画直线
中点的联想
两条直线 变变变
画直线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准PR控制的三电平逆变器及中点平衡策略
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光伏逆变器
双曲线的若干优美性质及其应用
走直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