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我们在行动
2014-10-08陆云泉
陆云泉
在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学校发展现状评价报告中,学校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四个评价主体对我校“教学工作现状”的评价最低,主要是学生的作业与考试“负担”过重。2010年7月,初三年级主任相慧芬在总结会上沉重地说:“今年中考各科成绩很好,特别是数学有突破。但这都是教师们苦干出来的,今后能否不这么辛苦也能取得好成绩?”这种教师累、学生苦的处境,令我们萌发了改变教学现状的念头。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减负增效”的目标,期望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升教育品质。
教师自发行动落实“减负增效”
初中语文组主动探究“人文奠基”系列课程。为使语文回归到“人的教育”,我校实施“亲子共读”工程,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接力日记、诗文朗诵等。学生刘宇宁说:“一开始我很反感写接力日记,认为不应该留这专门‘写假话的作业,而该留一些‘真正有用的卷子……然而,如今我们都盼着。我真的更爱语文课了!”学生刘睿轩妈妈反馈:“非常感谢老师推荐《绿野仙踪》这样的好书给我们阅读,我好似又回到了童年……作为家长,没想到语文课还能这么上。”
初中数学组主动探究“轻负高效”教学模式。数学组对“数学为何走不出题海战术?”“学生学数学为何被动?”等问题进行研讨,决心从“优选教法,激发兴趣;精讲精练,培养能力”等方面改进教学,并举办了“数学好声音”“数学论坛”等趣味体验活动,开展小课题探究,形成学生小论文集《青芽》。
学校稳步推进落实“减负增效”
教师自发探索取得的成效,使我们感到“减负增效”的可行性。虽然担心教学质量下滑,但决心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减负增效”。
优化环境,创设氛围。“尊重信赖、相互关心、承担责任”的学校文化是“创设良好氛围”的行动指南。各班精心布置“书香教室”,营造和睦温馨、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学校加大校园环境美化和管理力度,使之成为一座园林。这样的环境氛围使学生们更喜欢到学校来参与各项活动。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减负”必须以学科为基点,以改进教学方式为路径,以调整课业的“质”与“量”为突破口。基于这样的共识,各学科、各年级精心规划,大胆尝试,稳步推进,全面追求“减负增效”。如初中化学组开发出“化学牌”,在“玩扑克”中学生记得轻松,学得有趣味、有动力。
丰富教学方式,增进学习兴趣。“从‘量的角度来讲‘减负,是一条死胡同。”我校探索出了“减负”的新思路——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才是真正的“减负”。如,初中语文组构建了“人文奠基”系列课程,其中包含“早起诵读诗歌”“整书深度阅读”“周末家庭影院”“语文实践活动”“接力日记”和“班级图书馆”六部分内容,走出了读、品、悟、行相结合的教学新路。
优化作业,减轻负担。为了减轻负担,教师结合学情,分层布置,精选精练,提高作业有效性。初中数学组精挑细选,分层设计出《数学寒假作业》专题版、基础版、精华版,形成自编习题集——《水滴集》。
分层评价,以生为本。初一、初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备课组开展了期中、期末分层检测、评价,指导学生自选试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减负增效”的成效与跟进
我们努力在点、线、面上打开“减负增效”的局面,从构建综合型课程体系,转变教与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趣味性、有效性。
目前,以课程为引领的教学方式变革在“减负”中渐入佳境。校本作业开发切实可行,“减负”探究行动深得参与者认可,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们的欢声笑语、矫健身姿成为校园中的常态风景。我校学生的体质也得到了增强,体质健康达标率由2011年的85.9%提高到2012年的88.1%。
“减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贯彻北京市教委有关“减负”的八项要求,扎根实践探索,力争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编辑 吴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