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培养学生聚合思维能力
2014-10-08毕姗
毕姗
新课改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诉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倡导变革教和学的方式。在此背景下,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所谓“专题教学”,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组合学习材料,运用发现学习和随机介入的教学法,训练学生聚合的思维方式”。笔者以怎样整合“专题教学”的内容、“专题教学”如何实施为思考点,尝试探索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怎样落实新课改理念,并反观其意义所在。
怎样整合“专题教学”的内容
以教学目标为整合点。即将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传达出的相似或不同含义进行专题式比较阅读,丰富并加深学生对这一意象的整体把握。“草木”在古代文人笔下常常出现,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因此,我们可以“凄凄草木见衰亡——诗歌中草木意象的探究与解读”为专题,了解古人以繁盛草木反衬荒凉,从而抒发兴衰之感的创作手法,体会诗人顾左右而言他的深切悲愁。
以教学内容为整合点。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是小说教学单元,该单元的主要人物分别是林黛玉、祥林嫂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他们的民族、时代、性格、塑造手法均不同。倘若可以将具有一定对照性的人物安排在同一专题内进行学习,学生对人物刻画的方法、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就可以更加深入。
以同一作家的作品为整合点。以苏轼为例,且不说初中教材分册收录的作品,仅高中教材部分:《赤壁赋》收录于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收录于必修四,《苏东坡突围》等收录于《语文读本》……因此,有必要将苏轼这一中国古代重要文人作为专题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回顾和学习。只有这样,苏轼在不同人生经历中展现出的豪情壮志、激愤悲愁、旷达乐观、大气包容等,才能既完整又具体地为学生所感受和把握。
以同类型(同时期、同风格)作家的作品为整合点。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为新诗单元,只选取了《雨巷》《再别康桥》等几首代表性的诗歌,尽管学生不难区分文言与白话的不同创作特色,但却无法分辨出现代诗歌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的脚步。而其中比较重要的诗歌流派,如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冯至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诗派,更是值得以专题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新诗之美。
如何实施“专题教学”
确定专题,设定目标。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学习状况,提供选定专题和自选专题,但“专题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其经典性、当下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良好品格。确定专题后,教师则需要根据文本的不同特征,设置具体的专题教学目标。如《诗经》专题可侧重学习古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方式,“李杜”专题可侧重比较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
选定材料,专题阅读。每个专题学习材料大概从以下几方面选定:第一,背景阅读材料;第二,核心阅读材料;第三,观点撞击性阅读材料;第四,示范解读材料。其中,背景阅读材料出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有些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对核心阅读材料提出的与背景相关的问题的解释,为核心材料的阅读奠定基础。而核心阅读材料则需要学生反复研读。观点撞击性阅读材料旨在用视角不同、思维相峙、观点撞击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批判性思考中形成自身的独特观点。示范解读材料对专题文章具有鞭辟入里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
选择角度,分组探究。师生共同筛选问题,并进行问题分类。对形形色色的问题进行筛选的过程本身就是价值判断的过程,同时也是向语文学科核心问题聚焦的过程。分类问题是在零散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而建立的联系有助于整合素材,明确兴趣点和研究方向,这一步骤是从休闲阅读向专业研究过渡的重要表征。各组选择分类后,学生对归纳出的主干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相互交流并深入讨论对文本的理解,分工合作,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挖掘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集结成文,成果展示。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后,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并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展示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朗诵会、辩论会、写作竞赛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专题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最应关注的是“专题教学”的课堂教学环节,而非只是教学资源、网络环境、成果展示等。
编辑 吴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