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医务社会工作问题研究

2014-10-08刘春娇张槊邓玉霞刘艳瑞

关键词:黑龙江省研究

刘春娇 张槊 邓玉霞 刘艳瑞

摘 要:“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社会工作模式,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在逐步向前推进。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在黑龙江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探索了目前在黑龙江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面临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医务社会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92-03

一、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及现状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卫生机构中,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为患者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工作。①

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始于1921年,当时北平的协和医院在美籍医务社会工作者蒲爱德女士带领下,首创“医务社会服务部”,其发展历程十分曲折。从2000年开始,医务社会工作的系统性研究在我国开始启动,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模式的带动下,北京、广州等地的一些综合性医院也开始尝试开展医务社会工作。随着实践不断推进,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为了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务院在2009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②目前,医务社会工作已在全国铺开。

二、黑龙江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困扰我国卫生系统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就是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2012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被残杀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就目前社会发展状况和当前医疗问题的变化情况来看,在黑龙江省尝试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一)医务社会工作有助于医学模式的转化

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正在逐步取代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新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健康意识的发展为依据的。随着社会经济与医学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生命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方面没有疾病,还包括精神的愉悦、社会生存的良好状态,因此,对健康的维护涉及到疾病预防与控制上的社会、心理预防等问题。这一模式要求临床医生在了解病患的病史和疾病时,应当从病患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其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要求医务工作者提高对病患的心理、社会等因素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因此,现代医疗团队不仅要包括专科医生、全科医生以及护士,还要包括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

医学模式的转化直接推动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与之前相比较,患者发生身体不适时,不仅希望享受到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希望得到有效治疗,更渴望得到精神安慰和情感呵护。但是,无论是专业医生还是医护人员,由于他们专业知识的限制及工作原因,更多的是负责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很难顾及患者的家庭、工作、经济等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这时就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他们拥有专业的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可以通过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等方式给患者以支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医务社会工作者与专业医生、医护人员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使医学与现代社会福利相融合,实现新的医学模式的顺利转化。

(二)医务社会工作有助于深化医药卫生制度改革

从《意见》中可以看出,医务社会工作在深化医药卫生制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实现新医改目标的有效手段,又是实现群众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黑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首先,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处于稳步发展和逐步完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新加入的参保者对相关医保政策及管理制度等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就需要由医疗机构所指派的专业人员为其进行讲解和普及。其次,虽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农民仍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问题,许多农村低收入人群因病致贫的问题仍然存在。对此,可以通过医务社会工作者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为这些群体提供相应帮助,从而有效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三)医务社会工作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课题组前期组织实施了医患关系调查,以便对黑龙江省医患关系现状有足够的了解。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在黑龙江省有目的地选取了5家公立综合医院(三级甲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庆油田总医院、大庆市人民医院、大庆市中医院),调查对象包括医方和患方,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问卷498份。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取了有关黑龙江省医患关系现状的大量信息。对于“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这个问题,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看法差距很大,52%的医务工作者认为是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毫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造成的,而患者中有54%的人认为是因为医生素质低下、自身修养欠缺造成的。对于此问题的不同的看法,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医患间沟通的欠缺,信任的缺乏。另外对于“投诉渠道不畅通是导致医疗纠纷等恶性医疗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医务工作者中有16%的人认同,患者中有19%的人认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医院所设置的投诉机构形同虚设,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医务社会工作是调解医患关系的“柔和剂”。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他们会从中立、公正的立场出发,以第三方的角色,介入到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之间,代替医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解释说明,向他们普及医学常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架起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endprint

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凭借其专业优势,为患者提供各种援助和支持。他们可以通过谈话、组织活动等形式,掌握患者各种信息,把相关医疗信息传递给患者,为医生和患者及时提供所需的对方信息。借助于对患者各方面问题的掌握,及时排除患者心理上的困扰,防止其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为需要法律援助的医生和患者提供帮助,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医务社会工作有助于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国务院及黑龙江省政府在2006年分别下发过《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功能,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家庭巡诊、出诊及家庭护理等多种形式的医疗保健服务。”③要达到这些目标,仅仅依靠具有医学背景的社区全科医生、全科护士、防保医师等显然力量不足,还需要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人员参与,用医务社会工作的方法来弥补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功能上的缺失。社区医务社会工作是把医院的资源和社区的资源通过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把这些资源输送至需要者,从而推动医院及社区相关层面的功能都得到发挥。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区的卫生服务过程中承担着医学与社会工作整合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沟通、协调、管理及监督等作用。医务社会工作者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给他们建立档案,开展评价、咨询活动,并针对居民健康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如果发生社区群体性健康事件,可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群体卫生保健提供支持。社区的老年人、儿童,对于健康教育、卫生指导与咨询的需求相对较大,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上门开展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内容很多,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务人员、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医院专家、患者之间进行组织、沟通和协调。

三、目前黑龙江省医务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课题组在前期走访调查及查阅有关黑龙江省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及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对于黑龙江省而言,医务社会工作还是一片空白。医务社会工作,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无论从理论、政策和实践层面来说,它都是全新的。该省的卫生决策部门和医疗机构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及紧迫性还没有足够认识,观念仍然比较保守,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二)政策法规滞后

从美国、英国、日本及我国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建设来看,医务社会工作是与社会福利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提供依据。在我国,社会福利已入进到普惠型福利阶段,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也进入新的阶段。④但相对来说,政策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医疗机构选择两难

在课题组在前期调研中发现,黑龙江省一些医疗机构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医务社会工作,有个别了解的,也暂时不打算设置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因为他们更重视院方眼前的经济效益。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状态,一方面希望努力改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碍于医院生存发展等现实问题,又不愿意开设 “非创收性”的行政部门。

(四)社会认同感不强

调研发现,社会公众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还很陌生,大多数病患根本不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性质。受传统文化影响,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当面临病患时,只有亲友才有责任和义务进行互助。目前黑龙江省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还处于“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医务社会工作的展开必将遭遇极大的难度,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不强将是阻碍黑龙江省医务社会工作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将需要相当数量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整体发展尚不成熟,很多省市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大部分都是由医院中其他部门和岗位转过来的,并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教育与训练。由于在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使用、待遇及评价等问题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所以,愿意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医学专业毕业的人员少之又少,而有经验的医生更不会转行从事这项工作,这必然造成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医务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

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成功例子无一不表明政府首先要认识到位并高度重视,这样才能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黑龙江省的医务社会工作同样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使医务社会工作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健全政策法规

卫生部人事司《医务社会工作者调查与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所有二级以上的医院均应设立“社会服务部”或“社会工作部”。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治理机关应按“需要”原则,设置适量医务社会工作者岗位。⑤同时也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保险等提出了建议。国家应将目前已有的一些相对散乱的建议性的政策法规加以规范,形成制度机制。黑龙江省也要出台关于建立医务社会工作体系的地方性政策及法规,以保障医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全面响应国家医改的号召,积极探索医改的新思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发展卫生事业。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开展这项工作是为了有效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平稳健康发展。我们要通过政策宣传和指引,使黑龙江省各医疗机构能够从社会发展和机构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自发地、积极地组建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推进医务社会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

黑龙江省应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台等多种渠道宣传、报道医务社会工作,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了解医务社会工作。不仅要在学术层面上进行有关社会福利制度和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更要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分析总结其他省市医务社会工作的经验,不断提高医务社会工作的质量。

(五)培养专业人才

加快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目前黑龙江省有黑龙江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一批具有社会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在一些医学院校里开设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具有医学与社会工作能力兼备的人才。同时,还可以采取“引进来”与“送出去”的办法,吸引其他省市的优秀专业人才来黑龙江工作,同时把有志于医务社会工作的从业者送出去培养和深造,从而迅速建立起黑龙江省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

——————————

注 释:

〔1〕钟立,刘斌志.论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纠纷的优势及途径[J].医学与法学,2010,(4).

〔2〕刘岚.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及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黑龙江省政府网.http://www.hlj.gov.cn/wjfg/system/2007/08/17/000143894.shtml. 2006.17.

〔4〕刘继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前瞻[J].社会工作,2012.3.

〔5〕郭永松.关于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经济学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6.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黑龙江省深化对日经贸合作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