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014-10-08蒋世标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内涵特征教育

蒋世标

摘要:随着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学科课程文化的建构必将成为核心的内容。文章作为学科课程文化建构的系列探讨成果之一,具体阐述了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科学课程文化就是师生在以教学活动为根本的学科课程建设中,经过持续积累并形成的相关的物质、知识、行为、规则和精神等要素的总和,具有沉积性、包融性、延展性等特征。

关键词:教育;学科课程文化;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65-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文化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与学校课程文化相关的一系列研究也是风生水起。然而,目前的探讨基本还停留在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宏观理论研究层面,还没有切实触及到学科课程文化建设的微观技术层面。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学校课程文化的有关研究视野拓展到更为微观的学科课程文化建设上来。

一、回味与感悟:学科课程文化之内涵

要构建学科课程文化,必须先清楚学科课程的内涵是什么。在此,拟通过对文化、课程、学科这三个概念的回味和感悟,就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做一个描述性的界定。

关于文化一词,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统一的定义。综而观之,有两种定义是比较明确、通俗的,一种是辞书上所说的“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另一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序言中所定义的:“文化是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人的基本权利、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2]”尽管对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我们似乎对文化所蕴藏的“细雨无声”般的感召力却是一致认同的。在人们心里,细雨对物的润泽虽然悄无声息,可却是透彻和厚重的,其空间是博大的,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在文化这个广博而又多彩的空间里,对其有了自己的随性感悟。联系学科课程的范畴,其文化的内涵就可理解为一种习俗的形成,一种行为的延续,一种物质的呈现,一种规则的维持,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精神的弘扬,一种品牌的坚守,一种成果的展示,一种标志的奠定,一种制度的建立,一种创造的力量,一种经验的积累,一个系统的组合。

关于课程,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综而观之,主要有这么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认识[3]:一种最普遍的观点认为,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另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即教材,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再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即活动,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正是认识上的这些差异,说明了对课程内涵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入探索和发展。鉴于此,我们把它放到学科与文化的视角上分析,课程的文化内涵应包括课程的形成与发展、课程的审美、课程的内容、教与学的过程、课程评价、教学艺术、课程的主体与客体等多项内容。

关于学科,目前最普遍的认识有两种[4]:一种为学术的分类,具体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一种为“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具体指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如中小学的数学、物理、语文、音乐等;高等学校心理学系的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显然,我们在此处要探讨的学科问题应属于“科目”的范畴,是课程的狭义所指。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学科的内涵应包括学科知识的储备、学科教学的准备、学科史实的研读,学科情感的建立、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学科教学艺术的掌握、学科备课上课等常规教学行为的规范、学科成绩的评定等多项内容。

缘于上述的理解和感悟,本文姑且给学科课程文化做这样的界定:科学课程文化就是师生在以教学活动为根本的学科课程建设中,经过持续积累并形成的相关的物质、知识、行为、规则和精神等要素的总和,具体包括学科史实文化、学科亲和文化、教学模式文化、学习方式文化、引导艺术文化、学科通合文化、评价导向文化、教师发展文化等八大元素。

二、归纳与生成:学科课程文化之特征

对学科课程文化建构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不仅需要我们对学科课程文化内涵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而且还应对其独有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有不同的内涵,就会有不同的特征。从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出发,学科课程文化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1.学科课程文化具有沉积性。沉积是一个凝聚、沉淀、积累、过滤的过程,因而在沉积的意蕴里,学科课程文化是需要慢慢积累的,而且要在积累的过程中慢慢过滤,然后真正形成我们需要的文化精髓。哪怕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观念,它都是由一个个行动积累而成,并最终在沉淀中经过不断修正后转化为学科教师共同的行为。学科课程文化的建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不同于一项具体的工作,不能是一个单一的目标。因此,学科课程文化的形成必须经过积累和沉淀,既要有量的积累,也要有质的飞跃,工程式的突击是学科课程文化建设的大忌。以政治学科为例,由于其育人目标与社会意识形态有关,其发展显得更为曲折,要形成包括政治课史实文化、政治课亲和文化、政治课教学模式文化、政治课学习方式文化、政治课引导艺术文化、政治课通合文化、政治课评价导向文化、政治课教师发展文化等要素在内的学科课程文化系统,必然需要一个不断的沉淀积累过程。

2.学科课程文化具有包融性。包融不仅代表了包容、融合,也代表了兼包并蓄,因而在包融的意蕴里,学科课程文化的建构需要在相互借鉴中获得营养,并在开放包容中变得越来越系统和越来越有魅力。哪怕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它也可能是在借鉴了别的经验基础上再通过不断实践而得来的。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学科课程文化建设更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绝不能封闭起来“造车”,要重视多层面、多层次的融通。仍然以政治学科中的评价导向文化建设为例,我们不仅要研究本学科在国内外的不同评价方式,也要研究相关学科的各种评价方式,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具有政治学科不同学段特色的导向性评价文化体系,真正在评价中体现它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endprint

3.学科课程文化具有延展性。延展指持续生成发展之意。延展不仅包括了传承,更包括了创造,这就决定了作为文化范畴的学科课程文化,是一种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外在到内在、由低级到高级的持续变化过程,是一个在传承中需要不断进行创造、更新和改变的内生成过程。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推进学科课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关键点就是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在现实教育背景的变迁中不断调整和转变。因而,学科课程文化的建构需要对课程历史的不断总结和感悟,需要不断吸收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思想,需要对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不断的提炼和升华,需要持续探索学生发展最近区的学习方式,需要不断探索最有效的学习评价方式和方法,等等。从而真正形成各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学科课程文化品牌和学科课程文化品质。仍以政治学科中的引导艺术文化建设为例,如果要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就要在延续已有的教学经验上,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独具魅力的政治课教学艺术文化,提升学科教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有了对学科课程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切实理解,有了学科课程文化的观念和行动,我们就可以系统地去思考我们的学科教育,我们的一切教学行为就可以变得更符合逻辑,就可以构建我们的学科课程文化系统,就可以把“我”变成“我们”,进而将“我”的教学变成“我们”的教学,将“我”的课堂变成“我们”的课堂,将“我”的探索变为“我们”的探索,把“我”的成功变为“我们”的成功,将“我”的学生变为“我们”的学生。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文化的无声细雨中滋润着、允吸着,让在厚土中浸润着的根真正成为种子,进而长出教学之壮茎,开出教学之艳花,结出教学之硕果,使我们的学科课程在文化的基因中坚守着、创新着、繁荣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0.

[2]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3-05-16/content_1496247.htm.

[3]http://www.baike.com/wiki/课程.

[4]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3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涵特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挖掘习题的内涵
抓住特征巧观察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