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

2014-10-08王晨飞,李亚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

王晨飞,李亚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文章就高校新校区缺乏文化沉淀,文化主体缺环,校园文化活动单一等问题,提出以传承性和创新性统一、地域性和时代性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三原则,结合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实例,探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新校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56-03

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以及教风。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潜在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并接受,由全体成员言行举止、行为观念汇集而成的一种文化[1]。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很多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从一个校区变成了“一校两区”(新、老校区)或“一校多区”(一个老校区、几个新校区)的办学格局[2]。这一举措拓展了办学空间,满足了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远离老校区、相对偏远、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建设的新校区,如何传承老校区的办学精神,弘扬老校区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创新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与构成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员工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在高校的各项活动中共同培育和营造,并通过理想信念、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氛围、校园环境等所蕴含、表达或体现出来的,得到高校师生共同认可的,具有趋同性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3](图1)。她具有历史性、传承性,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的引导方式也存在校园文化的差异性。

高校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生在校园各种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主观因素,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制度文化是指校园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在教学、学习、活动、生活等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校园行为规范。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在校园内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传统、礼俗、语言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物质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充分表现了校园个性文化。

二、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建设新校区,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由于空间、资源、精力、经费等众多原因,学校原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绵延的文化传统、独特的精神气质无法在新校区得到充分发展与体现,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与缺失。

1.新校区缺乏文化积淀和底蕴。高校新校区基本上建立在城市的边缘地域,且具有充满现代感的新教学楼、新田径场、新图书馆、新体育馆、新办公楼等,但缺乏积淀了的办学历史传统,更缺乏能使学校师生员工的情感得到启迪和升华的标志性建筑以及植物体等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载体。当“母体”(老校区)已具备该种特性时,分离出来“新个体”(新校区),却抛弃“母体”多年发展而成的历史沉淀,一味追求“时髦”,建设与其他学校风格相仿的新式楼堂亭馆[4],使置身新校区的师生难以感受本学校的特色和文化,从而导致缺乏“母体”已有的历史厚重感和高校校园文化积淀、文化底蕴,缺少人文环境的熏陶。

2.文化主体缺环,校园文化传承断层。通常新校区都为低年级学生先期入住使用,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造成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本科生与研究生、博士生的隔离。低年级学生缺乏高年级老生的“传、帮、带”,难以通过与老生的交流熟悉学校的校风校训、主流价值观、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的规章制度等,也领受不到教师和师兄师姐身上的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因而在校园文化传承上呈现传承和移植不畅的问题。同时,教职工往来新校区均踩点赶班车,与新校区学生接触的时间少,失去了教职工言传身教、浸润滋养濡化的氛围,学生很难感受教授老师身上蕴藏的高尚人格魅力、规范的言行举止极具育人的精神力量。教师作为校园文化传承者[5]的重要功能没能发挥,缺失了校园文化稳定的主体,导致师生间情感、观念交流的断层,校园缺乏活力与生机,进而也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6,7]。

3.校园文化活动单一,品牌特色不鲜明。由于不同高校的创办背景、学科设置等不一样,其师资队伍和学生来源的构成也各不相同,因此,各个高校在办学的目标定位、学科定位、发展定位、办学定位上,以及基本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规范上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因而又形成高校校园文化个性的一面,这为打造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品牌提供了内涵。但是目前高校新校区在打造具有整体效应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思路,在开发具有新校区特色以及传统优势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上,还缺乏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往往以为通过几个文艺晚会、几次学术讲座、几场体育比赛、几次联谊活动等就能够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狭隘地把高校校园文化理解为只要参与活动的师生数量上来了,在师生中知晓度增加了就是校园文化的繁荣,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必然浮于表面、缺少深度、特色不强。

三、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

高校新校区作为一种新的校园形态,其文化景观塑造和发展离不开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新校区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过程中,以“西南联大”精神为主线,以“春城”为特色,强调对历史的记录、校园历史的继承和校园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将具有历史意义与城市文化特点的要素以景观形式融于校园环境,营造出历史氛围浓厚、文化特点鲜明的校园环境。

1.注重历史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学校的发展不能脱离时代,同样也不能隔断学校的历史与脉络。校园景观设计需要用心分析所处环境的文化内涵,实现校园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历史连续性。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新校区位于城市南部呈贡新区,周边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制约因素,因而在规划结构、建筑形式、景观环境上采取全新的设计理念①,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但是,由于校园整体搬迁后老校区的历史积淀在新校区将不可避免地消逝,学校的历史传统面临断裂消散的状况,对此,景观设计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通过搬迁移植、场景再现、精神传递等方法很好地继承并延续了老校区的文化传统。endprint

(1)传统要素的移植。传统要素的移植是指在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将代表老校区特色的建筑、构件、器物等具有普遍认同感的要素移植到新校区,以校园景观的形式加以体现。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园七景”②以高雅厚重的人文气息感染学子。为此,将“三校亭”、“三校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等景观移植到新校区,见证了老校区的历史发展,凝结了老校区师生深厚的记忆,成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传承的媒介。

(2)经典场景的再现。校园记忆要靠载体表现出来,将它们作为媒介对校园集体记忆进行保存和传递。例如,新校区的红烛广场,既弘扬闻一多的精神,也贴近师范大学培养具有红烛精神教师的宗旨;四校“重走联大路”巨石以及联大名人纪念柱,既传播西南联大办学的艰辛与成就,也赋予师生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给人强烈的文化与艺术感染。

(3)精神文化的升华。大学精神既以观念形态、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师生的头脑中,展现为大学师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同时也表现为学校师生的行为方式、传统习惯等。新校区通过对西南联大办学理念和自身多年办学经验的总结,最终确定“刚毅坚卓”的校训,“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明确了校徽及其相关的基本视觉元素等,并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定为校歌。

2.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参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高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8],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是由文化主体(师生),通过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知识性、娱乐性、哲理性和启迪性的活动或理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出发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人、熏陶人、影响人、鞭策人、激励人的重要教育作用,其落脚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

云南师范大学建设呈贡新校区,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参与。教师方面,首先,增强教师对新校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云南师范大学实施的呈贡新校区教职工住房建设,是呈贡新校区的重要配套设施。一方面,满足师大教师的住房需求,解决了教师的生活困扰,使得教职工更愿意为之奋斗、为之献身;另一方面教职工小区距离教学区、办公区步行仅需15分钟左右,拉近了师生的时空距离。同时,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实行教职工与学生共进午餐,使得师生间情感、观念交流也更易于实现。其次,重视师德师风,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以此影响感化学生,促进优良校风建设。同时云南师范大学继承“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教授亲授课程,重视基础课教学;重视本科生教育,提倡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等教学和管理理念,由此学生易感受老师身上蕴藏的高尚人格魅力、规范的言行举止,促进学校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学生方面,首先,云南师范大学本着校园文化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将老校区的学生(包括硕、博研究生)全部搬迁到呈贡新校区,保证了老校区文化的连续,使新学员能有效快捷地与老生交流,熟悉学校的校风、主流价值观念、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的规章制度等,领受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实现新老校区间校园文化的双向互动。其次,云南师范大学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中,做到新生全覆盖且有组织地引导新生参观西南联大旧址、西南联大展览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切实推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9]。同时,通过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校风教育等,使良好校风成为一种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和规范力。再次,云南师范大学动员学生全员参与校园制度文化的提炼和制订。创新制度文化体现一个“和”字,这与西南联大“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治学理念是一致的,呈贡新校区在“刚毅坚卓”的校训,“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的倡导下,坚持执行已有的相对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动员学生参与补充,使之更加全面理解深化教学科研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规范条例、学生的行为准则以及学习习惯、校风、学风和班风等的内涵,有利于自觉贯彻校风精神。如《学生管理补充规定》、《学生文明宿舍评比办法》、《学生勤工助学管理规定》、《学生奖惩补充规定》的制定,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创新校园活动,诠释自身个性。校园品牌活动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合乎规律的超越,是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升华[10]。其创新点可体现为大型活动精品化、常规活动制度化、小型活动多样化。

呈贡新校区通过开办“西南联大讲堂”、“学生成功发展论坛”、“文聚论坛”、“睿智论坛”系列讲座和各种学术讲座,举办“师范生形象”设计大赛、“高雅音乐进校园”、“校园文化月”、“回味西南联大下午茶”以及各种体育赛事等主题系列活动,搭建师生交流、展示能力与才华的平台。

同时,新校区极其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引导学生开展个性鲜明、贴近学生发展需求的活动。如“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延安精神研究会”,为云南省第一个学习研究延安精神的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冬阳爱心社”获“全国优秀学生社团”称号;“全国青少年环保创意传播大赛”优秀社团——“绿园社”应邀参加全国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经验交流会等。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广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了解民情、体验生活。

校园节庆活动是校园动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师范大学坐落的云南省,属民族大省(26个民族)、边疆大省,因此,作为民族高校[11]且边疆高校,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在校大学生增进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外文化的了解,走进少数民族和留学生的生活,特开展“少数民族宣传月”和“东南亚、南亚文化节”等活动。活动的举办有益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也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外文化,促进了各民族同学的团结和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也是云南师范大学“立足边疆,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服务定位的诠释。endprint

注释:

①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新校区设计理念,规划结构为“一心两翼”,一个教学中心区,东西两片生活区;单体建筑形式为昆明“一颗印”;景观环境理念为“生态先行”。

②“校园七景”包括:“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民主草坪”、“三校亭”、西南联大纪念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及四烈士墓。

参考文献:

[1]郭燕秋,关永平.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2):96-99.

[2]张华伟,廉永杰.关于高校新校区“孤岛”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以西安高校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0-75.

[3]杨高.从文化内涵与文化结构视角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39-40.

[4]董丽敏.对高校扩招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3):95-96.

[5]蓝祥龙,傅凤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两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33-34.

[6]钟凯.老校区、新校区与原校区——兼论扩招后的校园人文关怀[J].中国成人教育,2012,(9):48-50.

[7]刘新跃,杨丙红,张雷平.试论当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115-118.

[8]孙兰英.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特征及文化效应[J].高校理论战线,2012,(7):74-76.

[9]夏韩辉,刘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和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95-96.

[10]倪亚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7-18.

[11]陈卫亚.从结构功能理论看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4):33-37.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文化认同的行动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10JDSZ3084);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党建思政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王晨飞(1988-),女,安徽宿松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通讯作者:李亚(1969-),女(壮族),云南文山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以及地理和旅游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endprint

注释:

①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新校区设计理念,规划结构为“一心两翼”,一个教学中心区,东西两片生活区;单体建筑形式为昆明“一颗印”;景观环境理念为“生态先行”。

②“校园七景”包括:“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民主草坪”、“三校亭”、西南联大纪念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及四烈士墓。

参考文献:

[1]郭燕秋,关永平.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2):96-99.

[2]张华伟,廉永杰.关于高校新校区“孤岛”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以西安高校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0-75.

[3]杨高.从文化内涵与文化结构视角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39-40.

[4]董丽敏.对高校扩招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3):95-96.

[5]蓝祥龙,傅凤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两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33-34.

[6]钟凯.老校区、新校区与原校区——兼论扩招后的校园人文关怀[J].中国成人教育,2012,(9):48-50.

[7]刘新跃,杨丙红,张雷平.试论当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115-118.

[8]孙兰英.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特征及文化效应[J].高校理论战线,2012,(7):74-76.

[9]夏韩辉,刘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和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95-96.

[10]倪亚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7-18.

[11]陈卫亚.从结构功能理论看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4):33-37.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文化认同的行动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10JDSZ3084);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党建思政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王晨飞(1988-),女,安徽宿松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通讯作者:李亚(1969-),女(壮族),云南文山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以及地理和旅游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endprint

注释:

①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新校区设计理念,规划结构为“一心两翼”,一个教学中心区,东西两片生活区;单体建筑形式为昆明“一颗印”;景观环境理念为“生态先行”。

②“校园七景”包括:“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民主草坪”、“三校亭”、西南联大纪念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及四烈士墓。

参考文献:

[1]郭燕秋,关永平.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2):96-99.

[2]张华伟,廉永杰.关于高校新校区“孤岛”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以西安高校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0-75.

[3]杨高.从文化内涵与文化结构视角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39-40.

[4]董丽敏.对高校扩招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3):95-96.

[5]蓝祥龙,傅凤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两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33-34.

[6]钟凯.老校区、新校区与原校区——兼论扩招后的校园人文关怀[J].中国成人教育,2012,(9):48-50.

[7]刘新跃,杨丙红,张雷平.试论当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115-118.

[8]孙兰英.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特征及文化效应[J].高校理论战线,2012,(7):74-76.

[9]夏韩辉,刘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和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95-96.

[10]倪亚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7-18.

[11]陈卫亚.从结构功能理论看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4):33-37.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文化认同的行动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10JDSZ3084);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党建思政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王晨飞(1988-),女,安徽宿松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通讯作者:李亚(1969-),女(壮族),云南文山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以及地理和旅游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